分享

历史怪象:纵观各朝各代的末期大起义,似乎都少不了燕赵的身影!

 金色年华554 2017-09-19

最近发现一个历史现象:几乎在每个朝代末发生的起义中,似乎都少不了'燕赵'或'河北'的身影,或是由这片土地上的人领导,或是战火燃烧到了这片土地。

燕赵多指今天河北省,但其实古代的 “燕赵”之地,还包括今北京、天津、辽宁及山西、河南北部、内蒙古南部、朝鲜大同江北部的燕赵周边部分地区。燕、赵的主体在河北,以北京为中心是燕,以邯郸为中心是赵,其分界线在保定。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历史怪象:纵观各朝各代的末期大起义,似乎都少不了燕赵的身影!

作为一枚河北人,看看在这些历史朝代的更替中,都出现了哪些燕赵身影,或是在这片土地之上都发生了哪些我们不曾知道的事件!(或许小编整理的不够完整,欢迎在留言区补充与纠正~)

秦末农民起义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以王号不足以显其业,乃称皇帝,秦朝始。秦始皇自称'始皇帝',想让秦朝的统治千秋万代延绵不休。他建阿房,筑长城,修直道,垒陵墓,频繁的战争、接连的大兴土木、残酷的刑罚,人民不堪重负。秦二世即位后,赵高掌实权,实行残暴统治,终于激起秦末农民起义,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

历史怪象:纵观各朝各代的末期大起义,似乎都少不了燕赵的身影!

除了世人多所知的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之外,当时还有群起的六国复国运动。之前相继被秦所灭掉的六国后裔,趁秦末农民大起义之机接连发起复国运动,燕、赵也不例外!在赵国复国运动之中,我国历史上著名以少胜多的战役---巨鹿之战,就是发生在今河北的土地上。项羽率领数万大军与秦朝名将章邯、王离所率的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一场重大决战。此战项羽破釜沉舟,最终全歼王离军队,且在八个月后迫使另二十万章邯军投降。经此一战,秦军主力尽丧,秦朝名存实亡。

历史怪象:纵观各朝各代的末期大起义,似乎都少不了燕赵的身影!

在燕国复国运动之中,秦末起义后首任赵王武臣,听从张耳、陈余'不要西进攻秦,抓紧北略燕代、南收河内以自广'的建议,派部将韩广北略燕地,韩广占领燕国旧地后,在当地民众支持下恢复燕国。赵王武臣大怒,与张耳、陈余率军北攻燕地。但赵王武臣在一次微服出行中被燕军所捕,燕军欲以赵王换赵国一半领土。

张耳陈余多次派使者前往交涉,都被杀死。后燕国将领被游说成功,释放赵王武臣。秦军章邯、王离大军进攻赵国(时赵王为赵歇),围赵王与张耳,燕国派大将臧荼援救赵国。巨鹿大战后,臧荼随项羽西入关中。秦亡后,燕国被项羽一分为二,韩广被项羽改封为辽东王;臧荼因随项羽入关,被项羽封为燕王,都蓟(今北京市西南)。

历史怪象:纵观各朝各代的末期大起义,似乎都少不了燕赵的身影!

汉末农民起义

西汉末年,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社会矛盾加剧。汉哀帝死后,幼小的汉平帝(刘箕子)继位,外戚王莽执掌朝政。后王莽代汉自立,改国号“新”,复古“改制”。但烦苛的法令,繁重的徭役、赋税,加上连年水旱蝗灾等致使民不聊生,先后爆发绿林、赤眉起义。

绿林赤眉起义是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时发生的农民起义,后来与刘演刘秀起义军会合,成为光武中兴的源头。绿林起义以今湖北为起点,主要领导人是王匡与王凤。而山东的樊崇领导的起义军因都在自己的眉毛上涂上红颜色,故别名叫'赤眉军',绿林农民起义以更始政权的破灭宣告结束。

历史怪象:纵观各朝各代的末期大起义,似乎都少不了燕赵的身影!

  • 刘秀出使河北

昆阳之战后,新莽政权土崩瓦解。后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混战,新朝覆灭。在昆阳之战中立下首功的刘秀因兄长刘縯被更始帝所杀,故韬光养晦、隐忍负重。为降低更始帝猜忌,迎娶新野豪门千金-阴丽华。时新莽虽覆灭,但河北(指黄河以北)各州郡都持观望态度,未归附更始政权。且赤眉军在山东发展迅速、声势日益壮大,还有“河北三王”、铜马、尤来、隗嚣、公孙述等割据势力。

后刘秀使计成功北渡黄河,镇慰河北州郡。攻破邯郸后,为促成和真定(今河北正定)王刘杨的联盟,迎娶其外甥女--郭圣通。后刘秀与占据河北州郡的铜马、尤来等农民军激战,经过激战,迫降数十万铜马农民军,并将精壮之人编入军中,实力大增,当时关中的人都称河北的刘秀为“铜马帝”。公元25年六月,已是“跨州据土,带甲百万”的刘秀在众将拥戴下,于河北鄗城(今河北邢台附近)千秋亭即帝位,建元建武,史称东汉。

历史怪象:纵观各朝各代的末期大起义,似乎都少不了燕赵的身影!

  • 黄巾起义

东汉末年政局不稳,外戚、宦官专权,对西羌战争持续数十年,花费巨大,徭役兵役繁重。加上土地兼并严重,民不聊生。时人们多信仰宗教,巨鹿(今河北邢台辖县)人张角趁机宣传'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创立太平道,得到众人拥护,信众多达数十万。

他们意图推翻汉朝,建立由黄巾军统治的新天下。因起义军头戴黄巾为标帜,史称'黄巾起义',这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虽起义最终被东汉朝廷镇压下去,但汉室威信自此遭遇严重打击,各地拥兵自重、军阀割据,皇权被视为无物,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它是促使东汉灭亡的导火线,也是三国时代的序幕。

历史怪象:纵观各朝各代的末期大起义,似乎都少不了燕赵的身影!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个混乱的年代,同时也是英雄辈出的年代。

  • 杜洛周起义

公元525年,杜洛周率领因六镇大起义失败而被俘迁到河北兵民在上谷(今河北张家口辖区)发动起义,攻陷附近郡县,起义反抗北魏残酷统治,得到普遍响应。当时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南)人高欢、尉景等都响应杜洛周,杜洛周率义军围攻燕州(治今河北涿鹿)刺史崔秉。

历史怪象:纵观各朝各代的末期大起义,似乎都少不了燕赵的身影!

526年初,北魏驻扎安州(治今河北隆化)的约2万官军叛魏,响应杜洛周加入起义军。其后,杜洛周率领义军自上谷南下,进攻蓟城(今属北京辖区),遭阻击退回。同年杜洛周领义军围攻范阳(今河北涿州),范阳城内居民暴动擒魏将,杜洛周等义军入城。此外,鲜于修礼(后由葛荣领导)也于同年在定州(今河北定州)起义,两支起义军令北魏政府军节节败退。但此后起义军内部争权夺利,葛荣杀害杜洛周,吞并其部队,起义军战斗力也因此削弱。529年起义最终失败。这次起义历时长达五年,给北魏统治者沉重打击,北魏政权由此分崩离析。

历史怪象:纵观各朝各代的末期大起义,似乎都少不了燕赵的身影!

  • 鲜于修礼

北魏人,丁零族,敕勒鲜于氏,原为北镇五原边民,北朝北魏末河北起义领袖。六镇之叛失败后,余众被置于冀、定、瀛三州就食,称降户。杜洛周起义后,鲜于修礼率降户于定州(今河北定州)起义,六镇兵民响应,与杜洛周配合,众至十万。他率众多击溃前来五鹿(河北大东名)镇压的北魏大都督长孙稚与河间王元琛军,进围瀛、定二州。后被部将元洪业所杀,葛荣遂杀元洪业,统率鲜于修礼余部。

  • 葛荣

鲜卑族人,北魏河北农民起义军首领。初为怀朔镇(今内蒙古地区)镇将,后投靠鲜于修礼在定州左人城(今河北唐县西北)的起义军。526年杀叛将元洪业,接着领导起义部众,自称天子,国号齐。后乘胜进军,占据河北数个州县,拥兵数十万。528年,相州(今河北磁县)一战中,被尔朱荣俘获杀害。他也算一位乱世枭雄,担当起领导农民起义军的重任,但并无逐鹿中原之大志,只知屠杀掳掠。

历史怪象:纵观各朝各代的末期大起义,似乎都少不了燕赵的身影!

隋末农民起义

隋朝末年,隋炀帝连年大兴土木,对外不断用兵,繁重的徭役、兵役,使得田地荒芜,民不聊生,各地人民纷纷举兵反抗,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在隋朝大业十二年后,形成三支强大的起义军:河南瓦岗军,河北窦建德军,江淮杜伏威、辅公祏军。

  • 河北义军

大业七年(611年),窦建德在高鸡泊(今河北故城西南)起义反隋,起义军迅速发展到万人。616年十二月,涿郡(今河北涿州市)守将进犯起义军,窦建德率七千义军乘敌不备而突袭,杀敌无数,缴获马匹数千,守将被杀。617年正月,窦建德在乐寿(今河北献县)称长乐王,建立农民政权。杨广派薛世雄率军围剿起义军,两军在乐寿的七里井交战,隋军大败。

历史怪象:纵观各朝各代的末期大起义,似乎都少不了燕赵的身影!

618年,窦建德建立夏国称夏王,称雄河北。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窦建德起义军与李世民率领的唐军在虎牢关(今河南荥阳西北)交战,被李世民打败,窦建德被俘,后在长安被杀。623年,唐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击败窦建德部将刘黑闼,起义军失败。窦建德(及刘黑闼)为首的河北义军在山东、河北广大地区坚持反隋和反唐斗争长达12年之久,是推翻隋炀帝暴政斗争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窦建德因缺乏政治远见犯下一些严重错误。总的来说,他仍不失为一位杰出的农民领袖。

历史怪象:纵观各朝各代的末期大起义,似乎都少不了燕赵的身影!

宋末农民起义

宋朝的民众起义极其频繁,仅北宋160余年就发生民众起义203次,宋朝如此频繁的民众起义,在其他朝代也是罕见的。例如: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亡于金后,两河(即河东、河北,今山西与河北中、南部一带)人民拒绝降金,遂聚众起义,结寨自保。

  • 八字军抗金起义

八字军是南宋建炎元年至绍兴三年(1127-1133年)在南宋军民抗金战争中由河北招抚司都统制王彦率领的一支队伍,因面刺'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得名。八字军最初是太行山区的义军,后编入官军序列,于河南、川陕等地抗击金军,战功卓著。其人数一度发展至十余万,其中一万多人后由王彦率领南下受宗泽等人节制,抗击金兵,屡建战功。八字军起于义军,后转隶为官军,多次击败金军,是南宋初期功绩卓著的一支抗金义军。

  • 王则起义

北宋仁宗时河北士兵起义领袖,涿州(河北涿县)人。因灾荒落贝州(河北清河西北),卖身为牧羊人。后投宣毅军,升为小校,参加弥勒教。本来计划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元旦起事,事泄,提前于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冬至日在贝州发动兵变,捕知州张得一,被推为东平郡王,建国号为安阳。战士面刺“义军破赵得胜”字样。次年,朝廷派明镐、文彦博率重兵围攻,城陷,他被俘至东京(河南开封),遭肢解而死。

历史怪象:纵观各朝各代的末期大起义,似乎都少不了燕赵的身影!

  • 红巾军抗金起义

南宋初,金军占领河东、河北部分州郡,残暴掳掠。两河(即河东、河北,今山西与河北中、南部一带)民众组成忠义民兵,纷纷起来反抗,袭扰金军营寨。建炎元年九月(1127年),河东忠义民兵以红巾为标志,号红巾军,起初在晋城、长治一带活动,后扩大到今河北、陕西等地,声势浩大。

他们的器械虽不如金兵,但了解敌情,且“略无所惧”,所以能屡败敌人。也因红巾军战时集中,散时隐匿于平民中,故金军每次出击皆无所获,常妄杀平民以泄愤。红巾军的愈益壮大,成为著名的抗金义军之一。

历史怪象:纵观各朝各代的末期大起义,似乎都少不了燕赵的身影!

元末农民起义

元末吏治腐败,横征暴敛,苛捐杂税繁多,全国税额比元初增加20倍,大批蒙古贵族抢占土地,而中原连年灾荒,使得百姓破产流亡,无计为生。公元1351年,黄河泛滥,元廷征发15万人修治黄河,并派兵2万沿河镇压。监督修河的官吏贪污作弊,克扣民工“食钱”,致使群情激愤。北方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等便决定抓住时机,发动起义,义军头裹红巾,也称红巾军。

  • 韩山童

元末民变军(红巾军)领袖,出生于赵州栾城(今河北栾城)一个信仰白莲教的家庭。成年后一边务农,一边传播白莲教,宣传“弥勒降生”、“明王出世”,主张推翻元朝统治,并结识安徽人刘福通。1351年趁机在颍州颍上发动起义,自称宋徽宗八世孙。当地县令急调军队围剿。韩山童被俘,随即被杀。其后刘福通冲出重围,重新聚合起义军占领颍州城,大起义正式爆发。颍州起义后,起义迅速燃遍大江南北,起兵反元者“无虑千百计”,北方首义之功不可磨灭,后遭元军镇压,起义转入低潮。

元廷内部倾轧,元末农民战争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刘福通再次掀起大规模反元斗争。他将韩林儿(韩山童之子)拥立为帝,号小明王,建国大宋,改元龙凤。但好景不长,刘福通先在汴梁为元将察罕帖木儿所破,后在安丰为张士诚所围,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救,后战死。朱元璋命廖永忠迎小明王于应天(今南京),途经瓜州,廖永忠将小明王沉入水中溺死。

历史怪象:纵观各朝各代的末期大起义,似乎都少不了燕赵的身影!

明末农民起义

明朝末期,天灾人祸不断发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加之明廷改革失误,人民无法生活,唯有铤而走险。明末农民起义首先爆发于陕北,起义军与明军战斗17年,与清军战斗14年。王二、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部农民军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最终推翻明王朝。后期出于民族大义,农民军采取联明抗清的决策。但由于受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战略失误,加之清军入关后疯狂镇压,起义最终失败。约两百万农民大军在黄河南北、长江上下十几个省的辽阔地区,与明清进行艰苦卓绝的战斗。

历史怪象:纵观各朝各代的末期大起义,似乎都少不了燕赵的身影!

陕西有王二、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领导的起义军,陕北起义震惊明朝统治者,崇祯帝采取剿抚兼施,为避明军主力,起义中心转移到山西,后又转移到豫西楚北、河南。在明廷围剿打击之下,起义领导人先后牺牲或被俘,起义军蒙受较大损失。

崇祯十七(1644年)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向北京进军。二月入山西;三月大同、宣府、居席降,迫至京师城下。同月,攻破皇城,朱由检自缢,明朝统治结束。张献忠部亦于当年八月攻占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后起义军联合南明政权抗清,但最终失败。

明末起义似乎与燕赵大地关联不大~但在明朝,称直接隶属于京师的地区为直隶,以应天府等府为直隶。永乐十八年移都北京后,又称直隶于北京的地区为北直隶,简称北直,相当于今北京、天津两市、河北省大部和河南、山东小部。

历史怪象:纵观各朝各代的末期大起义,似乎都少不了燕赵的身影!

清末农民起义

清末较大的农民起义,有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主要集中在广西、江苏、湖北、安徽、浙江等南方省市,最远打到天津,离京师只有一步之遥,但在天津遭到清政府严重打压,最后失败告终。

而其后在我国北方地区则发生规模较大的义和团运动,主要集中在津冀鲁地区,这是19世纪末我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义和团本是长期流行在山东、直隶(今河北)一带的民间秘密会社,最初也同当时清朝大部分秘密团体一样,反对满族统治,“反清复明”,但遭到镇压。但随着西方列强纷纷划分在华势力范围、华北教案频发、天灾及宫廷争斗激化等,义和拳变成“义和团”,口号亦由“反清复明”改成“扶清灭洋”。

历史怪象:纵观各朝各代的末期大起义,似乎都少不了燕赵的身影!

1899年袁世凯就任山东巡抚后对义和团始终敌对,严格限制义和团,镇压复起的义和团。在山东不利情况后,义和团开始向直隶等地转移。1900年1月慈禧发布维护义和团的诏令,由剿灭义转变成扶助,向洋人开战。山东的拳民涌入直隶,由天津至涿州、保定等都有拳民烧教堂、杀洋人、杀清军并毁坏铁路及电线杆等洋物,涿州知府更被三万名拳民占据,更有“廊坊大捷”、东交民巷等事件。

后各国列强纷纷以义和团为由发动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及皇室在北京陷落后仓皇出逃,而在途中清皇室就已命令各地官兵剿灭义和团,中外势力的联合导致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其主要首领阎书勤(冠县梨园屯(今属河北省威县)人,领导冠县起义)、赵三多(今属河北邢台人,领导过冠县起义,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帜)、倪赞清(组织与指挥廊坊大捷)等人先后被捕或被杀。

历史怪象:纵观各朝各代的末期大起义,似乎都少不了燕赵的身影!

小史个人之见:

古往今来,燕赵这块土地之上战乱纷争不断,进而也涌现出一大批慷慨悲凉之士。自秦末到清末,这种现象(燕赵身影)为什么会出现?(自由讨论,请看留言区~)

个人认为或许与这些因素有关系:

历史:据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地理著作《禹贡》载,“燕赵”在古时属冀州之地。春秋时为燕、晋诸国,战国时为燕、赵、中山以及魏、齐等国,历史悠久。

历史怪象:纵观各朝各代的末期大起义,似乎都少不了燕赵的身影!

地理:燕赵大地北控长城,南界黄河,西倚太行,东临渤海。在各朝各代,或处于边界纷争之地,或处于京畿重地。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烽火连天干戈不息。

民风:朴实豪放造就世代相传的燕赵侠风,《隋书·地理志》称这里“悲歌慷慨”、“俗重气侠”、“自古言勇敢者,皆出幽并”。韩愈曾说“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苏东坡也赞叹:“幽燕之地,自古多豪杰,名于图书者往往而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