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吕不韦的风雨人生011|不韦拜相(上篇结束)

 百科知识博览 2017-09-19

第一章 阳翟大贾   第二章 邯郸相遇

第三章 再访异人   第四章  华阳夫人

第五章  西入咸阳  第六章  逍遥邯郸

第七章  嬴政之父  第八章  命悬一线

第九章 潜水六载   第十章  母子流落

公元前251年的9月,尽管天气依然残留着盛夏的暑热,但毕竟秋风渐起,萧瑟零落日甚一日。然而秦国漫山红叶的脂粉还未褪尽,一道消息却劈空传来,在位56年的昭襄王终究未能挡住岁月的消磨,在距离完美霸业只有五厘米的时候,带着满腹遗憾魂归天宇。

秦昭王驾崩,自然是有人悲,有人喜,有人先悲而后喜。就政治利益来讲,有时候一个人的死亡,换来的未必是泪水,也可能是弹冠相庆的喜悦。当然,有些人是喜形于色肆无忌惮,比如此刻关东六国的君君臣臣;而有些人则是偷偷摸摸的窃喜,比如咸阳城里的吕不韦和异人。

如果让我们把思绪回溯至十五年前,重新审视吕不韦当初和异人、阳泉君的那段对话,我们会发现吕不韦的通盘计划其实全是基于一个不确定性假设的支点上,即所谓“王之春秋高,一旦山陵崩”。吕不韦说这话的时候,秦昭王已过耳顺之年,按古代人均寿命标准,确实是春秋已高。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尽管秦昭王随时可以死,也有八百万种死法,但却一直活得坚挺,磨磨蹭蹭地抢占了15年时光。从感情上说,吕不韦对秦昭王并无任何个人恩怨闲隙,但他知道只要秦昭王活着一日,就是他吕不韦永远迈不过的火焰山。如今昭王终于离世,相当于自己的计划往前推进了一大步,他又怎能不欢喜?

可是,吕不韦没想到就在万民挥泪之际,老天又慷慨了一次,送他一份豪华大礼。他不要都不行。

秦昭王九月驾崩,当了15年太子的安国君赢柱继位,是为秦孝文王。但此时孝文王已经53岁,多年来酒色无度,身体早已透支,突遇大喜,却无福消受。《秦本纪》记载:王除丧,十月己亥继位,三日辛丑薨。算上服丧时间,孝文王在位时间不过一月,正式继位只有三天,可谓屁股下金贵的龙床还未暖热,随即化为一片咋舌的冰凉。然而,就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孝文王还是快马加鞭地干了五件事:

1)追尊母亲唐八子为太后,与昭王合葬芷阳

2)大赦罪人

3)封赏先王功臣

4)褒厚亲戚

5)驰苑囿,允许百姓耕作

在这五件事中,二、三是先王登基的惯例,一、五是表明孝文王个人的仁孝,值得注意的是第四条褒厚亲戚中的亲戚指的是哪些人?不可否认的是,在众多亲戚中,华阳夫人一门必然是最大的受益者。同时,因为安国君登位,作为太子的异人也得到了实在的好处,除了拉近与王位的距离之外,还有就是上节提到的赵国为交好异人,送回了阔别六年的赵姬和嬴政。

短短一个月中,居然有两位君主接连驾崩,如同二次世界大战中广岛、长崎爆炸的两颗原子弹,在秦国政坛造成的冲击波自然不能小觑。鉴于秦国当时在天下诸侯间的大佬地位,秦国的一举一动,无疑也牵动着山东六国的敏感神经。

虽然此刻的咸阳一川烟草,满城风絮,但国不可一日无君,因为之前华阳夫人与安国君有剖符之约,所以潜水六年的异人毫无争议的得继大统,成为秦国第35代国君。

令人欣慰的是,异人并没有因为成了秦王而变成翻脸无情的婊子。他回味起这些年的风风雨雨,深知如果不是吕不韦的倾力相助不离不弃,或许他早就血溅邯郸身埋荒冢,一如雁过长空,不会留下一丝痕迹。之前由于身份所限,异人空有结草报恩之心,而无酬谢之资。如今一登君位,大权在握,除了遵从传统尊母亲夏姬为夏太后、华阳夫人为华阳太后,异人还撤去了徐诜,拜吕不韦为相国。

但天下诸侯们此刻并不知晓咸阳的涟漪荡漾,他们看到的是昭襄王的丧礼还未办妥,灵祠里又挤进了一个孝文王。冥冥之中上天似乎隐约在传递着什么讯息,经过解读,他们觉得这是千载难逢的复仇机会,一群耗子叽叽喳喳居然起了打猫的心思。

如果从正常情况下来看,六国的这种机不可失,时不待我的心态不是没有道理。首先,秦国首脑接连驾崩,必然会在军政上下造成些许混乱,各种政令下达也必然不如以前流畅,他们等的就是这个短暂休克期。其次,虽然庄襄王在华阳太后的力挺下顺利继位,但和他那威名赫赫的爷爷秦昭王比起来相去甚远,六国君臣恐惧秦昭王是有着血剑支撑的理由,也有事实根据的,但庄襄王一无战争经验,二无政治手段,在没发威之前,被当成病猫也是理所当然。

于是由东周君挑头,整顿天下军马,并力攻秦。《秦本纪》记为:东周君与诸侯谋秦。虽然此时东周君名义为君,身上流着的也是正统姬姓的血脉,可就实际掌控的三县之地来讲,估计连郡守也算不上。东周君之所以不自量力,敢作螳臂当车之举,纯粹是因为对秦国恨得切齿。

我们还记得就在五年前(前256年),八百年大周最后一位天子周赧王驾崩,同时西周武公因联合诸侯攻秦不成,惊辱交加而死,这一切全都跟秦国脱不了干系。东周君虽然西周君不和,经常在仅有的弹丸之地上你争我夺,勾心斗角,但毕竟同出一源,兄弟阋墙于内,并不意味着秦国就可以外加其侮。当初东周君听闻西周武公惊惧而死的消息,一方面庆幸自己没去撩拨秦国而躲过一劫,另一方面内心难免生出一种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的苍凉。而现在,东周君看到秦国有隙可乘,蠢蠢欲动的小心脏再也无法淡定。

然而任何战争,都会有胜和败两种结果,所谓兵书阵法,只是用来增加胜利的概率。我们刚才说,在“正常情况下”此时绝对是攻秦的大好时机,前面的两条理由也很可能是事实,但历史的有趣之处正在于它往往出其不意。上帝时常会在某个特别的时候抛出一匹黑马,比如此时刚刚拜相却被人忽略的吕不韦。

自秦武王二年(BC309),秦国设立丞相制度以来,在吕不韦之前能够考察的众多丞相里,要么是出于宗亲贵族,比如向寿和华阳君芈戎;要么是立有大功,比如甘茂和应侯范雎;要么是兼而有之,既为宗亲之贵又立有不世之功,比如严君樗里疾和穰侯魏冉。但没有一个像吕不韦一样拜相拜得如此诡异,而且是一步登天,跨度之大,令人瞠目。

或许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历来的读史者,对吕不韦都颇有微词,经过有色眼镜的过滤之后,吕不韦也成了历史中奸诈之徒政治投机的典型代表。后来的事实证明,吕不韦在秦朝为相的12年里,秦国统一天下的事业蒸蒸日上,即便和众多名相前辈对比,功劳也不遑多让。功大如此,尚且遭人诟病,不妨推想一下,假如吕不韦真是一个酒囊饭袋,那后来运笔如刀的史官和政客们不知又会说出何等不堪之语?

如果从吕不韦的个人角度说,他日思夜想,为这一天足足等了15年,投入了所有的身家,期间更是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他用自己的青春、财富、生命、坚忍和一个时代搏斗,这还能算所谓的投机么?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英汉证券投资词典》中对投机的特性描述是:贱买贵卖,快进快出。投机的结果,或者一夜暴富,或者一朝破产。以此来审视吕不韦,何来投机之说?从计划的一开始,他就做好了长期经营的心理准备。从事实看,秦昭王的长寿是出于吕不韦意料之外的,而孝文王的猝死,更是吕不韦始料不及。每每想到想到此处,我就情不自禁地感慨,莫非上天安排这样一出跌宕起伏,悬念丛生的剧目,早早召回孝文王,只是为了让吕不韦能够在历史的舞台上大放异彩么?抑或这是上天故意给吕不韦下得一个套套?

作为精明的商人,吕不韦对人性的把握向来是无比精准的,此时秦国上上下下各种势力错综复杂,他们如何看待自己,吕不韦心里当然比谁都清楚。所以当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的消息传来,愁的是庄襄王,笑的是吕不韦。说实话,他吕不韦正愁着无立威之法,结果立刻就有出头鸟来撞他的枪口。

针对这次诸侯谋秦的军事活动,宏观调控人是丞相吕不韦,具体施行者个人认为是蒙恬的爷爷蒙鹜。由于《史记》的编写体例所限,很多发生在同一时间段的事情被分隔在不同的篇章里,很容易被人忽略。其实,就在庄襄王登位,吕不韦拜相的这一年,还有一个人物实现了角色转变,在之后的岁月里和吕不韦内外呼应,渐渐长成了继战神白起之后的又一个军界巨头和神话,这就是秦国将军蒙鹜。

历史对蒙鹜本人的记载不多,在这年之前,据《蒙恬列传》我们得到的信息只有寥寥几笔:蒙鹜是齐国人,秦昭王时来到秦国,官至上卿。至于何时至秦,年龄多大,没有记载。我想,蒙鹜能够掌控军事大权,当是出于丞相吕不韦的推荐,并得到庄襄王的认可。自古一朝天子一朝臣,在新头目上台之初,提拔蒙鹜,组建自己的嫡系力量,也是为了稳固屁股下的龙椅和相位。

由于史料记载模糊,如今我们已经很难搞清这次谋秦活动的具体参与者都有哪些,规模又有多大。只是知道,实力最弱最先挑事又紧挨秦国的东周,偷鸡不成蚀把米,直接被灭国。很可能韩国也参与了这次行动,因为紧接着就是蒙鹜被任命为秦将,伐韩,取成皋、荥阳、蛩,为秦国赢得广大土地。秦国在这片新得之地上设置了三川郡,至此,秦国东界疆土紧挨大梁(今河南开封)。

通过此事,吕不韦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凌厉程度丝毫不亚于李寻欢手里的飞刀。估计正是因为这次立功,吕不韦被封为文信侯,食蓝田十二县。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实行二十等爵位封赏制度,吕不韦这次所得的文信侯,就是二十等爵位中的最高级别,也是唯一一等可以享有封邑之赏的级别。

如果击破诸侯谋秦的战争,算得上是吕不韦的武功,那么当下之急,还有一件事则提现了吕不韦的文治。马非百先生说,丞相之职,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对于庄襄王来说,如今万机之首,自然是安排爷爷秦昭王和老爸孝文王的丧礼。如果前文说的武功算是掺水的武功,因为在战场上实际杀敌的是将军蒙鹜和秦国的虎狼之师,那么负责两位先王的葬礼,作为丞相的吕不韦则当仁不让。至于办得如何,从吕不韦的行事风格,而且作为他在秦国政坛的真正处女作,应该也差不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