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玛卓玛🦋读后感 在没有阅读《苏东坡传》之前,我记得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的诗句。还记得相传,苏轼脸长,其妹子出句嘲笑他: “昨日一滴相思泪,今日方流到腮边。” 苏轼反唇相讥: “莲步未离香格下,额头已到画堂前。” 甚至记得我的二姨家居住的地方有一家饭馆,因为会做“东坡肘子”生意特好,需要提前预定才能买到,每每去二姨家他们都要以此“东坡肘子”款待我们……总之关于苏东坡的碎片信息形成的碎片印象,这已经让我了解到苏东坡才高有胸怀诙谐会生活。我没想到的是接触到岛上书店二叔以后,通过他的推荐阅读,一个真实饱满,有血有肉的苏东坡忽然就活生生呈现在我的眼前,而且我还发现从此这苏轼高士走进我的生活 ,一位古人以极其强烈的色彩和飘渺空灵的感觉走进我的生活,俨然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他是一座宝藏,太饱满了,留给后人的信息真不少,时隔一千多年居然让我有种可触摸之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他本身留有许多传世之作不只是他的诗文,另一方面是爱戴他的人也多,被人们珍藏流传下来。 当我读完最后一页《苏东坡传》,掩卷细思时,苏东坡累累被贬,一生颠沛流离,总是萦绕在我的心头,倍感难过。他本人是乐观豁达,可是面对当时的现实遭受的非人折磨,他无不是经历了那份“高处不胜寒”之后的涅槃重生。正如余秋雨所写的:“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因此由诗文渲染开去,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通体风雅、圣洁。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 乌台诗案让苏轼亲身体验的不只是来自皇帝人为的“酱缸文化”这种精神上真正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卜算子》凄美的描述道尽了个中滋味“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今天的我读来仍有透彻心扉的痛,让我为苏轼的遭遇欲哭无泪……我要说:乌台诗案岂止是让苏轼涅槃重生为苏东坡,其实同样撞击着所有有良知的人的心!成长缘于痛苦中产生,当人们津津乐道苏轼诗词中的生活之美艺术之美时,我更欣赏他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面对世事具有的佛家的慈悲与空灵以及“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道家的遗世独立而飘逸。 正是这种哲思才会让苏轼“此心安处,便是吾乡”我们也才会有幸品读到他,那么多清雅脱俗诙谐有趣美好的诗词。正是这种哲思才会让他始终温情地注视着人世间,热爱着自己缔造的美,和一切受他庇护的民众。 记得余秋雨在他的文章里说:中国世俗社会易有起哄式的传扬,转化为起哄式的贬损,而我愿在时隔一千多年与苏轼的不期而遇中,默默地品读,默默地注视着他的美好缓缓地走进我的心里,交流并感受这份滋养,也让灵魂默默地一世相守…… |
|
来自: 昵称44066881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