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70 多种「毒逻辑」,揭示「日常用语的骗局」

 中单元东户 2017-09-19

日常生活中,为何有说服力里的话反而不可信?170 多种逻辑谬误,且听哈佛才子为你一一道来。

为何有说服力的话反而不可信?

文|罗伯特 J.古拉

摘自《有毒的逻辑》

170 多种「毒逻辑」,揭示「日常用语的骗局」

名人名言本身就是一种逻辑错误。

1

「日常用语的骗局」

「我只知道它言之无理,却讲不出所以然。」

你有没有这样无能为力的情况!心里明明知道刚才听到的是谬论,但就是讲不出所以然来。对于语言的骗局,我们无一幸免。

难道人类天生就是无可救药般浑浑噩噩吗?就天性而言,的确如此。但若说无可救药,则大错特错。人类是理性的动物,却未必是天生具有推理能力的动物。谨慎而清晰的思考需要特定的严密逻辑。

如果我们能够识别这些语言中的圈套和花招,就可避免中招,也可阻止其他人过度依赖这些奇技淫巧。

170 多种「毒逻辑」,揭示「日常用语的骗局」

人类有一些反应和思考的倾向方式。比如,人们会:倾向于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物、倾向于将自身的偏爱或经验投射于现实生活、倾向于对特殊事件进行普遍化概括 等等........

这些表明人类的天性倾向于主观而非客观,而且未经训练的大脑更容易选择阻力最小的道路。阻力最小的道路就是几乎从不运用理性思考。

我们需要研究那些语言的骗局,找出那些有毒的逻辑。

2

「感性的语言

他的舌头能滴甘露,

越是坏事,越能说出好的道理来;

而再成熟完善的忠告,经他鼓吹便趋向复杂和支离破碎:

因为他思想卑鄙。

临做恶时孜孜不倦,

及行善时怯懦怠惰。

但他的甜言蜜语却如此悦耳。

——弥尔顿(Milton),《失乐园》,第二卷

170 多种「毒逻辑」,揭示「日常用语的骗局」

我们都有情感的需要。这些需要依次隐含了其他情感:爱、恨、恐惧、嫉妒、愤怒、愧疚、贪婪、希望和忠诚。

情感既脆弱又敏感。它们很容易被入侵,也很容易被操纵。以下就是为达到欺骗理性的目的而蹂躏情感的几种手段。

诉诸怜悯。有人求助于我们的同情心、慈悲和友爱,而不是拿出有案可查的严密推理、证据或事实。他们给我们展示一张瘦骨嶙峋的儿童的照片、一位营养不良的受害者,使得我们不得不拿出一大笔钱捐献给为养活饥饿儿童而建立的基金会。

如今这样的诉求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错误。此种诉诸怜悯的关键问题在于,它并没有告诉我们捐赠会被如何使用,甚至都不能保证我们的捐赠能被用于当初所诉求的目的。

170 多种「毒逻辑」,揭示「日常用语的骗局」

诉诸怜悯也常用于人际关系中。如每个人都可以联想的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被别人苦苦哀求的场景…

诉诸怜悯的一个变式就是恳求特殊待遇。这种行为做法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利于社会公正的。

与诉诸怜悯紧密相连的是诉诸罪恶感。让我们回顾前一个例子。有人给我们展示了一张饥饿儿童的图片,然后又给我们展示了另一张温馨的家庭聚餐图片。「你们衣食无忧,」宣传语这样写着,「你们什么都不缺。比起全世界上百万的挨饿人群,你们心安理得。」我们因为生活舒适而被动地产生罪恶感。它还暗示甚至可以说是明示:如果不捐款,我们的罪恶感更强。

诉诸罪恶感有三点需要说明。第一,任何人无权践踏我们的情感天平。第二,除非能给出充足的理由支持我们应该有罪恶感的推测,否则此种推测无足轻重。第三,就算我们有罪恶感,也没有任何理由去做宣传所鼓吹的事情,因为仍然无法保证我们的捐赠会带来任何明显的好处。

诉诸希望。「如果你做了 X 事情,Y 事情就有可能发生;如果你想要 Y 事情发生,就去做 X 事情吧。」但是,说这话的人既无法保证 Y 事情一定会发生,也没有任何好的理由证明X事情对 Y 事情有显著影响。

诉诸恭维。如果有人恭维我们,我们就会容易混淆对于恭维者的好感和恭维者真正表达的意思。贝丝恭维乔治,乔治享受贝丝的恭维,因此乔治对贝丝的一切都有正面倾向,也更加容易顺从贝丝的立场。但是,请注意,贝丝并没有提供任何正当的理由让乔治接受她的观点。

诉诸潮流。此种诉求有些类似于诉诸地位,但不同之处在于,它诉诸我们内心渴望的归属感、不落人后。我们被鼓励到国外旅游,因为一切有品位的人都这么做。我们被鼓励到乡村买宅邸,因为我们的邻居有乡间别墅。唯一的理由就是不甘人后......

有一点必须申明,感性诉求并非本身有错。有时候,这样的诉求只是反映了内心深处的感受或者信念。

感觉很重要,但人不能只依赖感觉行事。行动必须要有理性。正是由于理性的含糊不清,感性诉求才变得危险。

3

「感性的语言:宣传鼓动」

我了解你们人类。你们都是乖乖听话的羔羊。

人类中的绝大多数,无论是野蛮还是文明,

都不可思议地心地仁慈且避免给他人带来伤害;

但在野心勃勃、冷酷无情的少数人面前,他们却不敢维护自身的权利。

——马克·吐温(Mark Twain),《神秘的陌生人》, 第九章

170 多种「毒逻辑」,揭示「日常用语的骗局」

成功的鼓吹者善于俘获我们的情感。他大量运用提到的感性诉求。他说着我们想听的话,赢取我们的信任,然后开始巧妙地影响我们的态度。

鼓吹者几乎从不为其所倡导的内容提供完好的理由。即使他提供证据,也是精心选择之后的一面之词。他将事情过度简单化,并且常常任意歪曲事实。

以下详细说明鼓吹者可能采取的一些策略。

170 多种「毒逻辑」,揭示「日常用语的骗局」

随波逐流。「大家都这么做。所以,你也应该这样做。」随波逐流策略至少发挥了两方面作用。第一,它企图造成一种印象,有许多人都在做某件事情或者支持某种立场;然后它暗示群众的判断是合理的。第二,更重要的一点,随波逐流策略是满足我们内心归属需要的一种情感诉求。我们不想被别人抛弃。融入狂欢的人潮,享受快乐和安全感。

不断重复。鼓吹者反复地诉说某事。他每次可能使用不同的措辞,但主题却始终如一。此种理论就是,如果你重复诉说的次数足够多,人们终究会相信你。

自信。鼓吹者的谈吐也是自信满满的。他的声音铿锵有力,他的表情大义凛然,他的肢体动作坚毅果敢。如果有人如此自信,如果他对自己的立场如此确信无疑,那他肯定是对的。人们喜欢支持胜利者,而自信的姿态使人看起来像个胜利者。

认真真诚是两个额外的特点。一个人外表看起来越是认真和真诚,越容易获得人们的信任。

过度简单化。鼓吹者选取事物的一个方面,并且把它视为宛如仅有的一个方面。比如参与党派竞选的候选人可能只会提及对手的弱点,完全忽略对手的优势所在。他选取一个复杂的问题,然后将其简化到极致,通常以「要么……要么……」二者择其一的方式呈现该问题显而易见,过度简单化的行为是一种恶意曲解的行为。

污名辱骂。鼓吹者对不喜欢的人物或者观点冠以污辱性的绰号,或者使用引起强烈贬损意味的名称;对喜欢的人物或观点,则致以谄媚般的称呼,或者使用引起强烈褒扬意味的名称。他打算用他的命名来影响我们的态度。

刻板印象(心理定式)。这是污名辱骂和过度简单化的一种变式。鼓吹者抓住对方的某一性格特征,经过夸张变形,然后视之为唯一的性格特征。刻板印象剥夺一个人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将其简化为一种品质。

光芒万丈的泛泛而谈。鼓吹者发表大而无当、概括笼统的言论,通常这种言论会带来盘根错节、影响深远的复杂后果,而他却故意忽略这种复杂性和纠纷。

受众会记住讨巧的标语口号,而不去质疑标语口号本身的意义——实际上,甚至不会思考标语口号的意义。

再次说明,这一点必须着重强调,就像感性诉求并非本身有错一样,宣传鼓动也无本质错误。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宣传鼓动的本质,拒绝任其摆布。

版权归作者所有,豆瓣阅读获授权转载,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Lol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