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兵器中“棍”的发展史

 老刘tdrhg 2017-09-20

“枪扎一条线,棍扫一大片”

棍是极常见的武术器械,它无刃无尖,不受一些有尖有刃的兵器技法的限制。因而拳谚有“枪扎一条线,棍扫一大片”之说。

使棍的祖宗

棍来源于古代的殳。殳是车战中的重要武器,为“车之五兵”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春秋时期,作战以车战为主。作战时车上插着的长戟、长矛、短矛、殳、戈五种兵器,是为“车之五兵”。交战中,一旦车马交错冲撞,便用殳使其分开。

青铜殳

秦始皇陵兵车复原图

秦汉时期,车战减少,殳便向步战转移。《史记.陈涉世家》记载,秦末农民起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他们正是利用了木棍取材方便,可长可短,形制不一,并且作战中运用起来得心应手的特点,这也是以后棍在民间武艺中得以兴盛的原因之一。

“翘关”本指举起城邑的门闸,晋朝出现了一种专以练力为目的的铁棍,由此仍然沿用了“翘关”之名。

唐代军旅中所用之棍多用坚实的枣木制成。关于战场上用棍的情况,典籍中有少量记载。《新唐书.李嗣业传》中载:“李嗣业,以巨掊笞斗,贼值,类崩溃。”掊即棍。

棍术的繁荣是在武艺广泛走向民间之后,两宋时期,商业空前繁荣,城镇发展迅速,各种游乐场所——“瓦肆”竞相出现。在其中有许多以刷枪弄棒卖药为生得卖艺人,都将棍术列为表演项目。《武林旧事》中就专门载有当时在临安的出名艺人。“使棒”一条有朱来儿,乔使棒、高三官人和打硬四人。这时棍在军阵中也有使用。据说宋太祖赵匡胤善使棍,《水浒》中赞他“一条杆棍等身齐,打遍四百座军州都姓赵。”后世也有传说是他首创了赵太祖腾蛇棒。《武经总要》载,当时棍有杆棒、白棒、大棒、少林棒等。

宋太祖赵匡胤京剧形象

元代统治者禁止民间私藏兵器。《元典章》中载,元代严禁百姓“弄枪棒”。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当时民间仍有人习枪棒,否则法令上就无须作此规定。

明代棍术在宋代棍术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当时名棍有巴子棍、西山牛家棒、青田棍、俞公棍、扒权棍、孙家阴手棍、赵太祖腾蛇棒、紫薇山棍、张家棍、少林棍等。明代长于棍术的名手很多,主要有李良钦、俞大猷、刘邦协、乔师、曹南亭、重炎甫等。少林武僧认为“凡武备众器,非无妙用,但身手足法,多不能外乎棍”(《少林棍法阐宗》)。可以这样说,明代是棍术大发展的时代,无怪乎明代人称其为“艺中魁首”。俞大猷著有《剑经》专门讲棍法。《纪效新书》、《耕余剩枝》等许多著作中也有收录棍术。从这些著作中可以看出明代棍术套路已经发展刀极其成熟的程度。套路动作有攻有防,趟段清楚,动作之间衔接紧密,布局合理,最后打回原位。

清初,满族统治者严禁民间练武,但民间的棍术演练却一直未断。义和团兴起后棍更成为人们常用的兵器。后来,棍还成为民间节日集会武术表演中的“主角”。如北方的“白蜡杆会”、“少林棍会”、“五虎棍会”等武艺表演会均以棍命名。民间比武中为保证安全,也常以棍代枪。《都门琐记》中讲:“白蜡杆者,矛也。以白木为柄,光滑如蜡,故名。会各数十人,人持一杆,至场赛技,尽诸击刺之法,分合变化,数百杆如一杆,忽左忽右,观者目追瞬之而不能及。”正是棍术在民间深厚的群众基础,才使它长盛不衰,以各种形式保存下来,并加以发扬光大。

时至近代,棍作为兵器使用的效能有所减弱,而其表演健身作用却不断增强。因此棍法在保留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具有现代武术的运动特色的技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