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田螺既是人们喜爱的健康食品
2017-09-20 | 阅:  转:  |  分享 
  
田螺人工养殖技术浏览:48861|更新:2011-12-1510:47田螺是我国生长的一种淡水螺,属上等保健食品,田螺属软体动物,粗生易
长,适宜于池塘、河边、沟边和水田生长。身体分为头部、足、内脏囊等3部分,头上长有口、眼、触角以及其他感觉器官。田螺具有清热降火的功
效,是盛夏人们夜宵的美食,近几年,随着田螺天然产量日渐减少,田螺市场不断看好。步骤/方法生活习性田螺喜生活在冬暖夏凉、底质松软、
饵料丰富、水质清鲜的水域中,特别喜欢群集在微流水的地方,田螺喜欢栖息在底泥富含腐殖质的水域环境中,如水草繁茂的湖泊、池沼、田洼或缓
流的河沟等水体中。田螺食性杂,主要吃水生植物嫩茎叶、细菌和有机碎屑等,并且田螺喜欢夜间活动和摄食。田螺在水温15摄氏度左右开始活动
与摄食,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0-27摄氏度,30摄氏度以上时,田螺会将肉体缩入螺壳内停止摄食,群集于荫凉处或潜入泥土中避暑。水温超过
40摄氏度时田螺会死亡,水温低于8摄氏度时田螺便潜入泥穴中冬眠,来年开春水温回升到15摄氏度左右时,田螺才重新出穴活动和摄食。繁殖
习性区别田螺雌、雄的方法主要是依据其右触角形态。雄田螺的右触角向右内弯曲(弯曲部分即雄性生殖器),此外,雌螺个体大而圆,雄螺小而
长。田螺是一种卵胎生动物,其生殖方式独特,田螺的胚胎发育和仔螺发育均在母体内完成。从受精卵到仔螺的产生,大约需要在母体内孕育一年
时间。田螺分批产卵,每年3月-4月开始繁殖,在产出仔螺的同时,雌、雄亲螺交配受精,同时又在母体内孕育次年要生产的仔螺。一只母螺全年
约产出100-150只仔螺。种螺放养一般3月下旬开始可陆续投放种螺。田螺投放前10天,按每亩50公斤-100公斤的用量全池泼洒生
石灰清除野鱼虾和其他杂螺,3-4天后在水体堆放有机肥料和繁殖饵料生物供田螺摄食。种螺可从集市选购也可自行采捕。每平方米放种螺100
-120个,池中也可搭养4尾夏花鳙鱼。放种螺前先在池中投施适量的粪肥,培育饵料生物。种螺放养最好在田螺繁殖前期完成。种螺应选择色泽
淡褐、壳薄而完整、体圆顶钝的鲜活螺。养殖田螺可单独放养,也可套养部分鲢、鳙鱼种或采取田螺、泥鳅混养方式。养殖水体田螺适应能力强,
疾病少,只要避开大量农药、化肥毒害,农村许多平坦的河渠、溪滩、坑、稻田、池塘等平常水体都可放养。如开挖专池饲养则选择水源方便、为腐
殖质土壤的地点修建池塘(如土壤不适宜,则最好先施放混合堆肥加以改良)。保持底泥厚度10厘米-15厘米,面积大小不限。若是开阔的水体
,水面可培植少量红萍和水莲等,池塘四周种植一些长藤瓜菜搭棚遮荫,水中布置竹尾、树枝或石块、草地等供田螺隐蔽栖息。水质调节养殖池中
的水质好坏是养殖田螺成败的关键之一。首先要保证水质优良,凡含有大量铁质和硫质的水,绝对不能使用。因为含铁量过高的水,放养种苗后死亡
率很高,能成活的螺壳上也附着红锈,甚至螺肉也呈现红棕色。硫磺水质同样使用螺具有硫磺臭味,不堪食用。养殖用水以稍混浊的河川或池塘天然
水体最佳,不要过于清澄透明,水体应含有丰富的天然饵料和充足的氧气。由于田螺对水中溶氧量非常敏感,当溶氧量在3.5毫克/升时,就不太
摄食,降至1.5毫克/升时,就会死亡,所以养殖用水必须清新,能用半流水式养殖较为理想。螺池要经常注入新水,以调节水质,特别是繁殖季
节,最好保持池水流动。高温季节,采取流水养殖效果更好。在春秋季节以微流水养殖为好。螺池水深度需保持30厘米左右。饲养管理最初的三
至四个月成长最快,以后逐渐缓慢,以至二年后则不再成长。因此,田螺在人工养殖期间要抓住时机,充分投饵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长成,这样螺肉
大且柔软味美,为天然者所不及,产量也较高。自然水域中粗放的养殖方式,只需保持水体肥度,每隔一段时间施放适量的厩肥、鸡粪、牛粪、猪
粪或稻草等有机肥料即可满足田螺生长需要。放螺后投喂菜叶、米糠、豆饼、菜饼及动物内脏等下脚料。饼类浸泡变软后投喂,其它饲料切碎拌匀投
喂。投饲量一般按田螺总重的1%-3%计算,二、三天投喂1次,并根据田螺的生长和摄食情况调整投饲量。投饲不必定位,并要多设投饲点。水
温低于15摄氏度或高于30摄氏度时不需投饲。田螺对营养要求不高,简单地用米糠、麦麸、豆粉以60%、25%和15%的比例配合即成田螺
的上等饲料。根据田螺吃食情况和气候情况,在生长适宜温度内(即20-28摄氏度),田螺食欲旺盛,可每二天投喂一次,每次投饲量为体重的
2%-3%。当水温在15-20摄氏度、28-30摄氏度时,每周投喂二次,每次投给1%左右。当温度低于15摄氏度或高于30摄氏度,则
少投或不投。田螺在天然状态下,当年能长至6-8克的个体,而人工养殖的个体重可达12-15克。日常管理严禁流入受农药、化肥污染的水
源;防止鸭、蛇、鼠、鸟等敌害侵入;及时清除水中杂草和草根。平时采取微流水形式,保持水位在30厘米左右。高温季节加大水流量,以控制水
温升高和保证水体溶氧充足。寒冷天气田螺进入泥土冬眠,此时,每周换水1-2次,并向水体撒一些切碎的稻草以利田螺越冬。越冬管理当水温
下降到8-9摄氏度时,田螺开始冬眠。冬眠的田螺用壳顶黏土,只在土面留个圆形小孔,不时冒出气泡。田螺在越冬期间不吃食,但养殖池仍需保
持水深10-15厘米。一般每3-4天换1次水,以保持适当的含氧量。END注意事项经过一年的精心饲养,投放的幼螺可达10-20克,
当年孵出的仔螺也可达到5克以上规格。收获田螺时,采取捕大留小、分批上市的办法,有选择地摄取成螺,留养幼螺和注意选留部分母螺,以做到
自然补种,以后无需再投放种苗。根据其生活习性,在夏、秋高温季节,选择清晨、夜间于岸边或水体中旋转的竹枝、草把上拣拾;冬、春季则选择
晴天的中午拣拾。另外,也可采用下池摸捉或排水干池拣拾等办法采收田螺。田螺既是人们喜爱的健康食品,又是饲养动物性鱼类饵料。近年来因过
度捕捞,自然资源锐减,故发展田螺养殖,势在必行。我镇为充分利用湖荡资源及现有的稻田、池塘养殖田螺的经验,积极推广田螺围栏养殖成效显
著,一般每667平方米水面产量达1000千克以上。1、围栏设置:围栏材料采用当地出产的苇箔,高度在2.5米左右,底部插入泥中30厘
米,上部露出水面50厘米为宜。围栏水域条件:水质良好,土质柔软,管理方便,水深0.5~2米,水草生长茂盛。围栏面积可大可小,一般精
养要求1300~6700平方米。投放亲螺前两周,首先要把围栏中的鱼类捕净,特别是鲤鱼和鲫鱼要尽量捕杀,以免吞食田螺。然后在围栏中施
肥,每667平方米施发酵的人畜粪便150千克。施肥后踏入池底待不发气泡才可投种螺繁殖。围栏内生长的水草既作田螺的饲料,又可遮阴降温
,要及时补充,有利于田螺栖息与生长。2、投放种螺:如果围栏面积大于6700平方米,可通过自然繁殖,每平方米放种螺15个,人工精养每
平方米放种螺120个左右,母螺占80%左右。母体和雄体区分主要通过在水盆中暂养,观察田螺触角的变化,雄体的右触角变为交配器,比相对
的左触角较粗而短,而母体的左右触角对称。选择螺色青淡、个体圆大、壳薄肉足、螺纹少、无破损的作螺种。第一年养殖,每年4月份自己捕捞或
从当地渔民手中购买种螺,以后自己留种。4~10月是田螺良好的生育期,每年约5~7月和8~10月,20~25克的4龄母螺开始分批产仔
,田螺为卵胎生,每次能产小螺20~30个,一年能产150多个。另外,如冬李种螺来源广,也可与鱼类一样,提倡“冬放”。3、投喂饲料:
田螺食性为杂食性,在天然情况下摄食水底的水生生物及腐败的有机质。人工养殖投喂米糠、麸皮、菜叶、瓜叶、屠宰场下脚料及配合饲料等均可,
尤为喜食水生植物叶及藻类、投喂的饲料要求新鲜不变质,种螺投入后即可投喂饲料,每天早7时投喂一次,投饵量掌握在螺重的2%左右。4、饲
养管理:田螺生长最适水温为20~26℃。当水温升至15℃时开始出穴摄食生长。夏季水温超过25℃时则不能产仔。当水温升高至40℃时便
死亡,所以要加强巡视,注意围栏内水位水质的变化。田螺有爬上苇箔逃出栏外的现象,每天早晚各巡察一次,发现爬出水面的田螺要及时扫入围栏
中,发现围栏破损须及时补修,并预防野鸭等水鸟敌害的侵害。对于越冬种螺,围栏内应多覆盖水草,加强保暖保温有利于田螺顺利越冬。5、产品收获:仔螺出生后一般一年体重可达10~15克,可收获上市。江淮地区田螺每年怀胎产仔有3个高峰期:6月上中旬、8月中下旬和9月下旬。收获时要避开繁殖高峰期,并注意选取体大而圆的田螺留作翌年的种螺,11月至翌年3月收获的肉质最好,捕捞以当地的夹网和抄网为主,捕大留小。
献花(0)
+1
(本文系颜梦竹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