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人一张经典碟—马里纳·《罗德里戈:阿兰胡斯协奏曲、绅士幻想曲、牧歌协奏

 轻风无意 2017-09-20
一人一张经典碟——马里纳·《罗德里戈:阿兰胡斯协奏曲、绅士幻想曲、牧歌协奏曲》
专辑名称:罗德里戈:阿兰胡斯协奏曲、绅士幻想曲、牧歌协奏曲(Rodrigo: Concierto de Aranjuez; Fantasía para un gentilhombre; Concierto Madrigal)
专辑艺人:内维尔·马里纳(Neville Marriner)
唱片公司:Philips Classics
发行时间:1992年01月13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很多年前,我写过一篇小文《阿尔汉布拉宫的回忆》,那是西班牙吉他之父塔雷加的一首著名的吉他独奏曲(您听到的第一首乐曲就是这首经典的音乐)。这首乐曲触发了我一种难以排遣的忧伤的情绪,一种无法用语言能说明白的人生感悟。如雨滴落在古老的宫殿中,若隐若现,它仿佛在述说一段辉煌的历史,或者一段瞬间的感怀,那种失去的年华,惆怅,低落。音乐让人联想起“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境界。其实,在音乐中,我们常常能感受到无言的情韵,无语的彷徨,也只有音乐能超越时代,使自己和某种消失的精神达到永恒。
    如今,当我想写20世纪西班牙盲人作曲家华金·罗德里戈的时候。我同样反复的听他的吉他协奏曲《阿兰胡埃斯协奏曲》,它所激发的仍然是这种缠绵的惆怅,那种大概只有真正经历过人生的痛苦,不幸之后所能感受到的宁静的哀婉、高贵、凄迷,那种时间仿佛凝固的永恒。
    在众多作曲家中,或许你能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很多作曲家是以金字塔般的,为数众多的作品为人们熟知。比如莫扎特,贝多芬,我们能如数家珍的例举出他们一系列的作品。但罗德里戈,很多人对他的了解似乎只有一部作品,那就是《阿兰胡埃斯协奏曲》。虽然罗德里戈的一生写下了很多的音乐作品,除了西班牙人视为国粹的吉他曲外,另有钢琴、声乐、合唱、乐队作品等,但对于一般的听众来说,一部《阿兰胡埃斯协奏曲》似乎足够了,而罗德里戈作为20世纪作曲大师的地位,似乎也就是凭着这部作品。这是他一生创作中,天才爆发的最大一次火花,而这部作品最奇妙的地方在于,他把普通人所能感受到的情感写的真挚,纯净和质朴,《阿兰胡埃斯协奏曲》既是罗德里戈一生中最灰暗痛苦时期的真实写照,也是人类共通情感的产物。艺术要表达个性其实并不很难,但在个性中蕴涵着人类命运、情感表达的普遍性则需要艺术家对于人类精神世界深沉的追寻。所以,一部《阿兰胡埃斯协奏曲》对于罗德里戈来说已经足够了,他把握住了对情感世界恰当的抒情,并征服了每一个人的内心。
    在西方音乐中,西班牙是非常特殊的一支,传统的民间音乐节奏强烈,奔放多彩,忧伤的歌谣又侵人骨髓,让人欲罢不能。而西班牙人常常是以他们真实泼辣,注重感官体验的人生态度为世人所激赏。但在传统的作曲家中,西班牙作曲家真正被世人所熟悉的并不多,和19世纪著名的民族乐派一样,西班牙的作曲家也属于民族乐派的一支。在音乐史中,阿尔贝尼斯、格拉纳多斯、法雅虽然非常著名,但和同样是民族乐派的德沃夏克、莫索尔斯基等相比,声望则小了很多,在音乐史的书籍中常常也占据着可有可无的位置,篇幅短小。这或许和西班牙人直观,注重感官直觉的写作风格有关,在以结构庞大,思维缜密严谨的西方音乐中,西班牙作曲家的很多作品充其量只能算是小品,这或许也是他们并不太著名的原因。
    但西班牙作曲家更善于运用民歌,民间音乐,而对传统更有着一种近乎本能的热爱。这使我们发现,在西方音乐风格一直处于变化,甚至是混乱的20世纪的时候。西班牙作曲家的音乐基本还是传统的,在20世纪各种时髦的先锋音乐席卷世界的时候,我们极少能发现西班牙的作曲家热衷于这种食之无味,煞有介事的种种古怪的创新。
    而罗德里戈一生的创作基本遵循传统,他是一个能从简单的作曲手法中,真正找到内心诉求的作曲家,这或许也是他是盲人的缘故。罗德里戈有着更多的时间在黑暗的世界中沉思,由于失明,他无法和常人那样有很多的社交活动,而客观上静止的生活正是触发他内心活跃的因素。罗德里戈写音乐虽然也受过那个时代各种风格的影响,但正如罗德里戈自己说的那样:“所有这些潮流,在我的音乐中都有所反映。我努力在艺术性和曲式之间找到一种和谐,并把古老音乐的余音合成其词。我把它称之为‘新纯正主义’。”
    “新纯正主义”在各种时尚的现代派术语中不见经传,但这句话恰恰构成了罗德里戈音乐的风格,自然,和谐,纯粹。罗德里戈并不希望在现代派的阵营中占据一席之地,或许是他更明白自己需要什么!别人需要什么!
    罗德里戈的失明源于3岁时的一场不幸,当时流行的白喉夺取了他的居住地萨贡多所有孩子的生命,只有他和一个小女孩幸存了下来,但当时他还能觉察到一丝光亮,能分辨颜色,一直到他47岁的时候,罗德里戈开始永远的生活在黑暗之中。
    所幸的是,这个从小失明的孩子有着不寻常的音乐天赋。他能依靠听觉的记忆来分辨人和事务,这种敏感性是学习音乐最好的资质,音乐是用声音来传递情绪的,对声音越是敏感,便越是具有形象的塑造能力。但罗德里戈在成长后想学习音乐的愿望却遭到了父亲的反对,这种反对或许并不需要多少理由,对一个正常的人来说,想成为音乐家尚且困难,对一个盲人来说,简直可以说是举步维艰。但不久,父亲就为他的天赋妥协了,在家乡的时候,罗德里戈早期所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已经博得了赞扬。
    在27岁那年,罗德里戈如愿以偿的来到了巴黎,并在巴黎音乐师范学院成为法国著名作曲家杜卡(冼星海在法国留学时,也是杜卡的学生)的学生。不久,杜卡便发现了在班上所有的学生中,罗德里戈是最有音乐天赋的,他不但倾心教授罗德里戈,还帮他联系出版社,结识音乐界的朋友。罗德里戈正是在巴黎追随杜卡的时期,结识了拉威尔和西班牙作曲家法雅等人,尤其是法雅,对他今后音乐道路提供了不少的帮助。
    如果说失明是罗德里戈一生所遭遇的最大的不幸,但罗德里戈同时也得到了上天不少的眷顾。天赋卓越,前途顺利,不但遇到了一流的名师,一流的同行,更是遇到了陪伴他一生的妻子,钢琴家维多利亚。
    如果这个世界上真有天使存在的话,那么维多利亚便是罗德里戈的天使。在和罗德里戈相识以后,这个美丽的少女一生便无怨无悔的追随罗德里戈,不但照顾他的生活,处理艺术上的一切琐事,他们的爱情堪称是音乐史上最动人故事,那种相濡以沫,那种关爱令人动容。更重要的是,《阿兰胡埃斯协奏曲》正是他们一段痛苦经历的结晶。
    他们的新婚在西班牙的阿兰胡埃斯渡过,哪里美丽的花园,喷泉,飞鸟,清新的空气都给罗德里戈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但这部作品的诞生却是在一场不幸之后的强烈痛苦的召唤。由于难产,他们第一个孩子不幸夭折,巨大的痛苦促使了罗德里戈在音乐中倾注了所有的感情,那种仿佛是远古呼唤的缠绵哀怨的伤情,正是这部作品巨大感染力的所在。罗德里戈是那种质朴纯洁在作曲家,是能在简单的旋律中完全让人沉浸其中的人,在20世纪的音乐作品中,很少有其他作品能具有这种哀而不伤,忧伤高贵,催人泪下的作品。
    《阿兰胡埃斯协奏曲》和一些标题性的音乐一样,标题只是一个名字,其实和音乐本身并无直接关联。作曲家的创作虽然是有感而发,但并不一定是为了某个具体的事件。孩子的夭折,生活的不幸,触动了罗德里戈内心的隐痛,也唤起了他内心深处的感受,他在音乐中倾诉,祈祷,他找到了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事隔很多年以后,罗德里戈在回忆这部作品创作感受时说:“这部‘协奏曲’是一部纯音乐作品,无任何标题。之所以冠以‘阿兰胡埃斯’是想标明一个时代,即18世纪末19世纪初叶,西班牙民歌气息旺盛的年代。”这段解释大概足够我们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就像我时常遇到一些人问我,音乐究竟在表达什么那样。或许是现代人过于的生活在概念的世界中,似乎什么东西都应该有一个能让人明确的答案。艺术家为什么要这样表达!它的意义是什么!他想说明什么?这些让人啼笑皆非的问题常常让人难以解答。罗德里戈也同样遇到一些这样的问题,他谈起在国外看到的一篇评论说:“这部作品有什么秘诀能让不同数量和层次,不同习俗和爱好,甚至不同种族的各类听众都感到同样的惬意,都唤起他们同样的激情和同样的感动呢?”罗德里戈坦率的承认自己不知道。
    音乐是超越种族,超越习俗的一种人类共同的情感。政治,习俗,传统会使我们彼此对人生的认识不同,对生活的观念不同。但对爱,死亡,离别的感受并无特殊的区别,而音乐正是表达了这种无特殊区别的人的情感,《阿兰胡埃斯协奏曲》之所以感动人,是因为我们通过音乐感受到了内心潜藏着的真实,或者说是我们在平时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在尔虞我诈的现实世界中,所刻意隐藏着的秘密的忧伤。
    音乐没有秘诀,只是我们太刻意的去按照所谓的生活去生活,音乐打开了我们内心的防线,伟大的音乐正是唤醒我们重新认识世界,认识人。
    《阿兰胡埃斯协奏曲》或许正是唤起了人们重新去认识世界,去认识我们的内心。在20世纪复杂多变的时局中,艺术家已经失去了以往农耕时代对于自然,人情的赞美,渴望。工业革命,战争毁灭了人们身上许多美好的东西,包括艺术。在20世纪的作曲家阵营中,我们可以发现两种完全不同的作曲家,一种是先锋的,他们以技法、口号的不断创新为创作的目的,成为时尚人物,受到年轻人的崇拜,但代价是失去大量的听众。还有一种便是以罗德里戈为代表的,坚持用传统的手法,以简单,质朴,能被人普遍感知的情感化的音乐语言给人们带来音乐的温暖。他们拥有大量听众,但在职业圈中却常常不被同行称道,甚至还会遭到诋毁。这类作曲家除了罗德里戈外,还有包括拉赫玛尼诺夫、普契尼、西贝柳斯等很多作曲家。他们所创下的票房和职业艺术家中声誉常常惊人的不一致。
    当20世纪作曲家普遍热衷于先锋的时候,普契尼曾经说过:“他们喜欢并追逐毫无意义、缺乏逻辑的音乐。没有人再重视旋律的创作,即使创作了旋律,也只是俗套而已。人们认为交响乐应在歌剧中占支配地位,我恰恰相反,认为这正是歌剧的终结。”普契尼的这种认识恰恰是说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不过,事实上没有几个人会去关心这种不矫情,不深邃的道理,20世纪很多艺术家崇拜不明白的艺术,崇拜异想天开的创新,其结果是越来越远离艺术。
    当有人问罗德里戈对西班牙当前古典音乐看法的时,罗德里戈说:“对新一代充满期望。虽然他们有些脱离我们称之为的西班牙传统,他们却在为靠拢欧洲当代而努力劳作耕耘。”言语中所露出的无奈是对现代音乐隐约的批评。
    晚年的罗德里戈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他时而陷入沉思,陷入他个人的世界中。或许,我们并不一定会真正知道一个盲人的世界,功成名就对于他来说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了,而所到之处,罗德里戈都是被鲜花和赞美簇拥。也许,他承受幸福的时候正是他感觉到人生的孤独的时候。当女儿问她,为什么现在常常沉默不语,罗德里戈只是淡淡的说,现在成熟了,成熟了就不愿多说话了……。
    是啊!当《阿兰胡埃斯协奏曲》响起来的时候,语言也将是多么的苍白!
    音乐将如何走,是一个永远也无法争论清楚的问题,而罗德里戈的选择的音乐是一条清晰的理性,和丰富的人类情感所能容纳的世界。他眼睛看不清这个世界,内心却有一个真实而清晰的世界。
    阿兰胡埃斯!或许能回答我们人类永恒的话题!

    阿兰胡埃斯的释义
    毫无疑问,《阿兰胡埃斯协奏曲》已然是音乐史上不朽的杰作之一,也是吉他音乐最具说服力的代表作。众所周知,在罗德里戈写作《阿兰胡埃斯协奏曲》之时,马德里皇家音乐院的吉他主任教授马撒(Regino Sainz de la Maza)曾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给他参考,而罗德里戈对吉他的认识与了解,也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吉他家的介绍与解析。因此,在完成《阿兰胡埃斯协奏曲》之后,罗德里戈便将作品题献给马撒。此曲于1939年在马德里完成,而在1940年的12月11日由阿南巴利(J.M.Arambarri)指挥马德里室内管弦乐团(马撒担任吉他独奏)做历史性的首演。
    谈到这里,还有一则故事是关于吉他大师塞戈维亚(A.Segovia)何以终其一生不曾演奏《阿兰胡埃斯协奏曲》的典故。据说当塞戈维亚得知罗德里戈将《阿兰胡埃斯协奏曲》题献给马撒之后,心里非常不高兴,因此尽管罗德里戈在1955年又完成了另一首吉他与管弦乐的杰作《贵绅幻想曲》题献给塞戈维亚,但他仍耿耿于怀罗德里戈未将《阿兰胡埃斯协奏曲》题献给他……不知这个故事是否属实,不过塞歌维亚终其一生不曾演奏《阿兰胡埃斯协奏曲》却是事实。
    至于曲题中的“阿兰胡埃斯”,是距马德里南方约五十公里处,一个前往格拉那达(Granada)途中闻名的小城。这里原来是一个沙漠中的绿洲,但由于接受了来自地中海温润的阳光与海风,故蕴育出一片繁茂的森林土地。此外西班牙王室卡洛斯一世与菲利普二世都曾在这里兴建行宫,其建筑甚为壮丽,故又有“小凡尔赛”之称。十八世纪之前,这里一直都是王室重要的渡假胜地。

    绅士幻想曲
    这首协奏曲来自17世纪西班牙作曲家桑斯(Gaspar Sanz),桑斯是当时的巴洛克吉他高手,他于1674年出版的一本曲集,因大部分为当时流行于西班牙的舞曲,所以有西班牙民族乐派鼻祖的称号。罗德里戈因他太太用钢琴演奏桑斯作品,产生了创作此曲的念头。此曲作于1954年,呈现给吉他演奏家塞戈维亚,1958年3月由塞戈维亚吉他,约达指挥旧金山交响乐团首演。《绅士协奏曲》的标题,绅士可理解为塞戈维亚,也可理解为桑斯。

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