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ga(योग)这个词在印度教语境下含义太过于丰富,从浅往深了说。 它最初的形态应该是表示套马、驯马的动作,早在草原游牧时期,吠陀语言里随后才有了类似于结合、融合的意味。 但不要误会,这种融合与男女之事没太多关系,指的是精神上的接近神——或者是走向神的道路——这里有了从后期吠陀文献中出现的瑜伽的新含义,走向解脱的道路。后人通过规整文献总结而出的三条瑜伽解脱之路是:智瑜伽、业瑜伽和信瑜伽。 智(jnana)就是知识与智慧,佛教里的“慧”(Prajna)与之同根,音译作“般若”,这是婆罗门教精英知识阶层所信奉的解脱之路,通过深邃的理性思考认知世界,参悟宇宙,了解神从而融入神; 业(Karma)即行动,佛教里的业报轮回出于此处。业即守法(Dharma)而行,从而在轮回中积累善报,最终摆脱无尽宇宙的循环,走向涅槃。业瑜伽里建立的轮回(Samsara)体系早于佛教,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影响极大,“报应”二字的威力,尽在其中; 信(Bhakti)指虔敬,便是要爱神敬神。Bhakti 就像基督教语境下的 piety,这是宗教发展成熟过程里跳不过的坎,如何分辨真神与伪信,如何正确地侍奉神,从而走向救赎而非毁灭。信瑜伽始于克里希那信仰,在中世纪影响极大,与伊斯兰苏菲派互相交融,后又借启蒙运动者之手打上了基督教的影子,成功塑造了近代印度教的一神体系。 这是瑜伽在梵语语境里最主流的含义——解脱之道,它还有一个同义词叫“Marga”,后者在印地语里的意思就是马路。 瑜伽这词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含义,不要着急,依然与“性”无关。大家去查下韦伯斯特,会发现在英文里区分了大写首字母的“Yoga”,这指的是印度教六派哲学之一的瑜伽派。某些瑜伽爱好者,嗯,当中也不乏神棍,会把瑜伽派和《瑜伽经》(Yoga-Sustra)著者波颠阇利(Patanjali)称为自己祖师,你们也误会了。这个瑜伽也和身体动作无关,而是关于心境的思索,神我合一依然是它在讨论的问题。对了,佛教里也有瑜伽行派(Yogachara),后来演变成了赫赫大名的唯识宗。我必须挑个事儿,那些曾经在佛教话题下疯狂诅咒我的佛教信徒们,瑜伽行都被说成性交行了,你们不上战场么? 性爱神庙卡朱拉霍很有名对吧?拿着这几幅图去黑印度和印度教简直是太容易了。一点都没错,在中世纪的一段时间内,以密教或者怛特罗信仰为代表,印度教与佛教中的某些黑暗系代表都发展迅猛。性爱狂迷、酒食肉食狂迷、秘密组织大量涌向,这是不可辩驳的事实。 去搜索一下卡朱拉霍神庙雕塑的全貌,那里不仅有令人血脉喷张的爱情动作,还有战争场面、宫廷生活、祭祀全貌等等,卡朱拉霍神庙是在呈现着真实的人间场景。印度教信徒人生四大追求,法(Dharma)利(Artha)欲(Kama)解脱(Moksha)。正法是道德指引,利益是生活驱动,欲望是人性本质,解脱则是跳脱了前三者而获得的终极目标。 切勿以偏概全,强行泼脏水。 |
|
来自: timtxu > 《健康、原始点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