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贺27岁的短暂一生,掩盖不住的惊天“鬼才”|跟着诗词去旅行NO.155 《雁门太守行 》

 海西洞庭楠书房 2017-09-20



雁门太守行

李贺(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行守,是古乐府曲调名。雁门,古郡名,在今山西省忻州市代县。雁门关就位于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此处地锁晋北咽喉,雄屏中原腹域,历为三晋门户,战略要冲,自古就有“得雁门而得中原,失雁门而失天下”的美誉。

李贺,字长吉,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因家居河南洛阳福昌昌谷,后世又称李昌谷。李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他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故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所以后人常称他为“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

李贺生活的中唐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元和九年(814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的诗词一向以诡谲莫测著称,这首诗也是如此。他一改以前战争诗的阴沉灰暗,浓墨重彩地运用了很多的鲜艳浓稠的色彩去描绘战场,通过丰富的想象,新鲜的构思,让我们犹如身临其境。

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敌军人多势众,步步紧逼,一眼望去就像是浓厚的乌云向着城池压迫而来。在这危急时刻,我方将士早有准备,他们披坚执锐,严阵以待。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铠甲上,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古代行军打仗,敲鼓进攻,鸣锣收兵,夜里打更,吹角是为了报晨昏。战场上双方车毂交错、短兵相接,战斗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日暮霜天,角声呜咽,将士们的鲜血滴在土地上,在夜色之下呈现出了诡异的紫色。

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在一片肃杀之气中,夜袭开始了。我军将士们“半卷红旗”悄悄靠近了易水边上,这时,霜露很重,鼓声非常低沉,战斗很不顺利。“易水”曾因历史上燕国太子丹送荆轲刺秦于此作别,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名扬天下。此处借用这个典故既表明了战场地点也表现了战士们的视死如归、义无反顾的壮烈豪情。

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以求天下贤才。李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了我军将士即使在失利的局面下,仍然英勇作战,矢志以死报国的决心。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准确地表现了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和边塞风光。

李贺不愧是一代鬼才,可惜这个才华横溢的青年却因“避名讳”的陋俗而丧命。古时有避讳之说,不能直呼君主、尊长之名,言谈、书写时也要避讳君父尊亲的名字。当年秦始皇姓赢名政,为避讳“政”字甚至连“正月”都更名为“端月”。李贺父亲名李晋肃,其中的“晋”与“进”(士)同音。当时年仅20岁的李贺才高八斗,参加进士考试。有人嫉妒他,就借此大造舆论,说李贺应避讳,不能参加京城的进士考试。韩愈闻知此事,还曾大怒而作《讳辩》一文进行驳斥。可是那个时代,礼俗大于天,韩愈的辩解,除了后来被作为模范作文收入《古文观止》外,也没给李贺帮上什么忙,最终李贺还是因此断了仕途。后来虽经人推荐得了一个从九品的小官,可是升迁无望,悲愤抑郁之中患上重病,年仅27岁就去世了,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