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教材改版,中小学生要掌握的阅读方法:“读书读三遍”

 茜僖 2017-09-20


“赢得阅读,赢得语文!”

 

自语文教材改版后,这句话已经深入很多家长的心。这套教材的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也在提倡加大孩子们的课外阅读,培养读书的兴趣。

 

多读书固然重要,不过首先要掌握读书方法。作为家长,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亲子阅读,能更好地指导孩子。来做个测试吧!


下面十种读书方法,您用过哪几种?


1.泛读:广泛阅读,涉猎各方面知识,博采众家之长。


2.选读:结合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书目阅读。

 

3.略读:阅读时随便翻翻,略观大意;或者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注意:略读与掠读不同,掠读虽然也是一种快速阅读技巧,但是是用来查询文章中的特定信息,例如看飞机时刻表,查找特定的航班等。)


4.速读:快速读书,可以采取“扫描法”,一目十行,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适用于阅读同类的书籍或参考书等。


5.序例读:先读书的序言和凡例(书前关于本书体例的说明),了解内容概要,明确写书的纲领和目的,有指导地进行阅读。读完书之后,也可以再次读书序和凡例,以便加深理解。


6.通读:从头到尾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以获得一个完整的印象。对比较重要的书报杂志可采取这种方法。


7.跳读: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


8.精读:细读多思,反复琢磨研究,务求明白透彻,了然于心。对专业书籍及名篇佳作应采取这种方法。

 

9.写读: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


10.再读:有价值的书不能只读一遍,可以重复学习。



这么多的读书方法,具体应该怎么指导孩子使用呢?别急,先来听听一些名人的说法


名人这样“”读书


鲁迅:“跳读”法


“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



 华罗庚:“厚薄”法


“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彻底清楚。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是‘由薄到厚’。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经过这样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这样一个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叶圣陶:“三步读书法”


对重要的需要精读的书籍或文章,分初读、复读、再读三步进行。初读,“就其中的一篇或一章一节,逐句循诵,摘出不了解的处所;然后用平时阅读的经验,试把那些不了解的处所自求解答,得到了解答,再看注释或参考书。又复读一遍,明了全篇或全章全节的大意。最后细读一遍,把应当记忆的记忆起来,应当体会的体会出来,应当研究的研究出来。”


还有些名人是这么做的,比如毛主席


名人这样来“”书


毛主席:精读法


相同题材的书,把不同的甚至是观点相反的版本对照起来读。毛主席在读《楚辞》时,曾拿十几种版本対照读。同时,读完以后还常常和别人讨论,有时是边读边议。此外,毛主席对喜欢的好书,会一遍遍研读,一次次加深理解。



苏轼:专一目的读书法


每读一遍书,都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苏轼是这样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他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明代学问家张溥:“七焚七录”读书法


每读完一篇新的文章,都抄写一遍,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读。抄完之后,再高声诵读几遍。然后,将抄写、朗读完的文章烧掉。烧完后,再从第一步开始抄写,重新朗读,重新烧掉。再抄写,再朗读,再烧掉。这样反复进行七次,每篇文章都能读上十几遍,甚至几十遍,直到彻底领悟、烂熟于心为止。


看完了这些做法,您是否从中得到了一些启发?名人的做法虽然值得借鉴,但未必都适合孩子,因为孩子毕竟年龄还小。

 

学生“读书读三遍”


对于尚在学习阶段的学生,温儒敏教授给出了“读书读三遍”的建议:


第一遍粗读,可以结合相关的“概要”读物,对经典文本有大致印象即可,这一遍读得要快,可以是浏览。

 

第二遍比较细致地通读,基本掌握经典的精神脉络,能把一本厚书读成薄书,用自己的语言(其实是通过自己的思考)简要概说全书的精髓。

 

第三遍,带着问题读,有重点地读,如果是文学作品,更是要浸润式阅读。


当然,每个人的读书习惯不同,完全可以各有各的读法。如果孩子有自己的阅读方式,不要强行干涉,因为,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才是最重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