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医】孙瑾臣:治疗儿科疾病的经验药对

 书法初步 2017-09-20
教妈妈学小儿推拿,让孩子远离抗生素,少吃药,身体更健康!


导读:药对是中医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的配伍组合,是中药配伍应用中的基本形式。今日推送儿科大家孙瑾臣先生常用的药对,内服外用均有涉及,以飨读者。


1

坎炁补肾配黄芪

先天后天同治


坎炁即新生儿脐带,味甘咸性温,功能益肾纳气,治虚劳羸弱。治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患有“五迟”者,可用本品配合黄芪。



两药一补先天,一补后天,补后天意在资养先天,同时两药之性皆属温补,是“形不足者,温之以气”之义也。


病案一


鸦××,男,18个月,7月早产,生后乳水不足,奶粉喂养,匝月后,头逐渐增大,至6个月,后头角已向两侧突出,胸骨亦稍稍隆起,西医诊为佝偻病,目前尚不能学步,亦不能牙牙学语。


诊见后头膨出,正面观之呈倒三角形,头围48厘米,但俯仰自如,头发萎黄稀疏,生长较慢,面白无华,上下门齿各生4颗。两目有神,四顾正常,智力尚可,并能嬉戏。


惟卫外不固,易出汗,经常感冒,发则咳嗽痰齁,缠绵不愈,便溏,2次/日。舌苔薄白,指纹淡而不鲜。


证属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喂养失调。已届周岁半,尚不能语、步,此为“五迟”之证,治以温补脾肾。


处方:炙黄芪9克,坎炁15克,山萸肉12克,干地黄12克,五味子6克,鹿角片15克,炒白术9克,炙甘草9克,煨白芍9克,共研细末4.5克,1日2次,和入大米粥内喂服。


二诊:自服药以来,未见感冒,出汗亦少,大便已实。仍服原方,加1倍剂量。


三诊:近两月来,在大人扶持下已能移步,并能吐一字称谓(仅对父母)。家属要求仍服原方,先后共处方6次,服药半年以上,患儿基本正常。


按:坎炁与紫河车同为人之血气所生,功用相似。黄芪甘温,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坎炁配黄芪虽先后天同补,但黄芪既可补脾,亦能补肺,于补脾肺中间接补肾。


如汪訒庵谓:“取其补中升气,则肾受益。……是补彼经而益及此经者。”(《本草从新·山草类·黄芪》)


张锡纯更为明确地指出:“黄芪能大补肺气以益肾水之上源,使气旺自能生水。”(《医学衷中参西录·黄芪解》),故两药相配,再伍以地黄、萸肉、五味子、白芍、鹿角、白术、甘草等药,脾肾同补,阴阳相济,共奏扶赢振孱之效。


2
 

贝母化痰合郁金

可开痰食结胸


川郁金本为疏肝解郁、祛瘀止痛之要药。因其有开肺解郁之功,多与浙贝母合用。两药均有味辛苦泄、微寒的共性,辛开苦泄,合用之,可开肺降气豁痰。


病案二


钱××,女,4岁,体质健壮,较少患病,数日前忽染感冒,咳嗽,发热,但饮食嬉戏如常,近日身热较甚,无汗,咳声重浊,咯痰不爽,气息增粗,脘满嗳气,舌红,苔淡黄厚,脉滑数。



证属痰食互结于胸,肺胃失于和降。治以清气肃肺,化滞祛痰。


处方:浙贝母6克,枯黄芩6克,连翘6克,杏仁6克,川郁金9克(开水磨如糊状,冲,头入煎),天花粉9克,莱菔子3克,焦山楂9克,通草2.4克。一剂。


二诊:药后身热已微,气息较平,咳嗽咯痰略爽,矢气频频,已见肺开胃降之象。原方去连翘、天花粉,加桑叶络6克、全瓜蒌9克、生枳壳3克。二剂。


上方服1剂后,即解大便1次。药尽后,热退咳止而愈。


按:浙贝母为化痰止咳药,治外感风热及痰火郁结之咳嗽。川郁金非化痰药,具有行气解郁、活血破瘀的功用。


两药同用,一取贝母化痰,一取郁金下气,使在肺之痰随肺气肃将而下行,郁金又具有轻扬之性,能上行入心及包络。


《外全生生集·马氏试验秘方》白金丸中以郁金配白矾治惊痫癫狂,痰热蒙闭心窍,即取其有解郁清心之用。其余诸药协同二味清肺化痰,宽胸导滞,以奏全功。


3

扁豆花合马齿苋

清肠止痢效彰


病案三


吴××,男,3岁。夏秋之令,过食生冷不洁之物,脾胃受戕,加之感受暑湿之邪,表里受病,诊见恶风发热无汗,口干,腹痛,便利红白,白多红少,里急后重,便次无度,舌红,苔白腻,脉濡数。


证属湿热下痢,当取“逆流挽舟”、“通因通用”法,以疏表散邪,泄热利湿。



处方:藿香6克,佩兰4.5克,清水豆卷6克,青皮3克,槟榔4.5克,煨木香2.4克,茯苓9克,焦苡仁9克,糖山楂9克,生大黄(后入)4.5克,鲜扁豆花(红白均可)1撮,鲜马齿苋2株(洗净入煎,自加)。二剂。


二诊:药后表证已解,便利红白较爽,腹痛、里急后重均见减轻。原方去藿、佩、豆卷、大黄,加炒苍术4.5克,广皮3克,川连1.5克。二剂。


三诊:药后泻痢已止,腻苔尽退,知饥欲食。停上药,仅嘱用鲜扁豆花,鲜马齿苋适量煎汤,加红糖少许内服,一日二次,连服三天,以杜复发。


按:湿热痢中湿偏胜者,当以逐湿调气为先。


方中藿香、佩兰、豆卷散湿、化湿;茯苓、苍术、苡仁燥湿、利湿;青皮、广皮、木香、槟榔利其气;大黄、山楂行其滞。


二诊易大黄为黄连,配木香泄热化湿;扁豆花、马齿苋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全方始终紧扣清热、利湿、调气三法,是深得治痢之要也。


4

五倍子偕五味子

收肺敛汗甚良


病案四


王××,男,2岁。形体孱弱,面色无华,后头扁平,两角凸出,呈倒三角形,胸骨亦稍稍隆起。常感冒咳嗽,寐则全身出汗,额及颈项汗出如珠,拭干后方渐渐收敛。纳少,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此肺脾肾俱虚、营卫不和之汗证也。治当三者兼顾,以补益肺脾为主。


处方:炒白术12克,炙黄芪12克,防风6克,炙甘草3克,浮小麦15克,薄姜1片,红枣3枚。二剂。


另:五倍子、五味子各6克,共研细末,分2份,于临睡时用1份,以温开水调敷神阙穴,复以牛皮纸(今用塑料布)以布裹腹,翌日取下。另1份再敷如前法。



二诊:内外合治,兼顾三经,喜闻盗汗已收,惟培补先后天之本,尚非一时之计,嘱调以饮食,辅以药饵,缓缓图之。


按:本例用玉屏风散加甘、麦,补益肺脾,益气固表;五倍子、五味子均入肺肾二经,其味皆酸,功擅收肺保肾,《伤寒论注》谓:“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故用治肺气耗散之汗证极为有效。


用五倍子止汗,见于《本草求真》,该书谓:“常出自汗,睡中出为盗汗,用五倍子研末,津调填脐中,缚定,一夜即止也”。


二药合用,是受朱丹溪治“黄昏嗽方”(即五倍子、五味子二药合成)之启发,认为内治之药,即外治之药,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故将内服移作外用,使之功效倍于单味五倍子。


笔者用此方治小儿汗证多例,无一不效,愈后再汗者,仍用此方,其效如初。


5

川椒对肉桂

外治泄泻相宜


小儿泄泻,临床所见以伤食和风寒泻者为多。故取川椒、肉桂为末,外敷脐窝,一至二次即愈,较少服药。


病案五


蒋××,女,6个月。儿母乳溢多脂,常因过纳而有伤脾胃,或吐或泻,时作时止。近来便次增多,日数行,薄如蛋花汤。舌苔白厚而腻,指纹淡暗。幸无表证,神情尚佳,料无大碍,惟须慎风寒、节乳食,泻止乃吉。


处方:肉桂、川椒各1.5克,共研细末,分作二份,取一份置于脐窝,暖脐膏一张贴护(笔者改用纱布袋盛药,置于脐上,束以绷带),24小时揭去。余一份再用如前法。


上药敷贴一次后,泄泻止,腹胀消,嘱节制乳食,不宜过饱,庶免腹泻再作。


病案六


李××,男,2岁,既往有便蛔史。近来常诉腹痛,痛则哭闹不安,手足发冷。形体偏瘦,大便多濡。


证属中阳不运,寒从内生,治以温中散寒止痛。


吴师机谓:“中焦之病,以敷脐为主”,取暖脐法从外治之,处方:川椒、肉桂各3克,共研细末,分两次敷脐。


敷后腹痛即止,予健脾驱虫剂为散服之,以杜再发。



按:川椒、肉桂,皆为“气厚纯阳”之品,此类药合用,“入太阴燥湿,入少阴补火,入厥阴暖肝,系治寒凝、气滞、血瘀之妙品,苟非因重寒所致者则不宜轻投”。


小儿为“纯阳之体”,“肝常有余”,用于内服,务须审慎。用于外治,是扬其长避其短也。


笔者运用此类药外治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腹泻70余例,疗效达90%以上。


注:本文选摘自《孙瑾臣儿科集验录》,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0年7月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