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要夸大了童年对性格心理的影响!

 周松涛图书馆 2017-09-20


让我们


一起探索


家庭的奥秘





 



 

我在咨询中发现,很多家长夸大了童年事件对于孩子一生的影响。

    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就特别强调童年的创伤,什么心理问题都要从童年找到创伤的根源,简直成了包治百病的万能膏药。更有甚者,有一位作者把这一理念发展到极致,挖掘潜意识居然找到了胎儿在子宫里听懂了父母的交谈的创伤性事件(心灵杀毒2.0弗洛伊德的拼图),这简直是灵异事件了。

     我国也有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的说法。这倒是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七岁的时候,一个人的性格有了基本的轮廓。

     所以,有的家长对于孩子小时候的事情特别纠结、在意。有位在我这里咨询的妈妈总是焦虑于孩子的不自信,孩子的一些本来是在正常的表现,比如不想当众表演节目、不想举手,就会被她演绎为孩子不自信,小时候不自信,长大可怎么办?童年的一个小事情被放大为影响一生的事件,能不焦虑吗?

      还有一位在我这里咨询的妈妈的孩子已经上五年级了,她以前对孩子过于严厉,打骂训斥太多,当时对孩子可能会有一定的伤害。现在觉醒了,她每次想到这些,都会深深自责、焦虑,担心是否会给孩子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

     这些都放大了童年事件对于孩子性格心理的影响。

     很多人受到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担心儿童的创伤性事件对于一生的影响。其实即使精神分析的理论是正确的,也是强调潜意识对于孩子心理的影响。即父母对小孩的压抑、伤害,孩子不敢表达,防御到潜意识里了,他自己也觉察不到。而依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潜意识被揭示,问题就解决了,所以如果曾经有过对孩子的压抑、伤害,如果父母允许孩子表达,允许宣泄,允许反抗,就不会变成潜意识;如果在家庭环境里及早地改变,向孩子道歉,让孩子倾诉以前对他的伤害,也会把这些潜意识变成意识,影响也会少。

       当然,我本人不太赞同弗洛伊德的理论。从认知疗法的角度来看,父母对于孩子的伤害和压抑,会以习惯性思维的内在形式积淀下来,也会以习惯、性格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所以,咱们见招拆招,改变习惯性思维、习惯、性格就可以了

     其实,对于一个人来说,整个成长期,包括小学中学大学,性格心理都是可以改变的,这些时期内的事件对性格都可能产生重要影响。即使工作之后也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回顾一下周围的人物,会发现有不少人青春期以后性格会有很大的变化。我自己从小学到初中性格变化不大,高中以后,包括大学,尤其是毕业之后,性格的变化很大。对我一生性格心理有更重要影响的是高中以后的经历。其实中学对于一个人心理的影响很重要,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核心思维基本在这个时期形成,逐渐不断强化、根深蒂固。

     所以,一方面我们尽量让孩子有个幸福快乐的童年,少去伤害他们,因为当下的幸福是很重要的。另一方面,如果孩子小时候有些不如意的性格,也不要搞得很紧张,在整个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改善的机会,并不是不可逆的。如果因为教育方法不当已经造成了伤害,只要及时改正,重新给孩子以温暖和爱,是可能会抚平创伤的。当然,改变越早越好!

      适度自责是可以的,但是一直被自责所纠缠就不好了,会影响孩子当下的幸福。

     想改变自己,总还是可能有机会的!




《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

      维尼老师(胡春光),畅销书《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作者,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心理专家,现居青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