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观红楼:阅读《红楼梦》的正确心态

 木柳书屋 2017-09-21

 


 
  

大观红楼:阅读《红楼梦》

的正确心态

 
 
腾讯儒学欧丽娟2017-09-18 07:33
 

 

阅读《红楼梦》的正确心态

问题一:您曾说,小说家和读者都不应是任何观念的代言人,好的小说是复调小说,人物之间是等价的,不可用好恶褒贬去看待小说。那么请问,作为读者,究竟该用怎样一种心态阅读《红楼梦》呢?

欧老师:那这个问题可以分两个层次来谈,其实一以贯之,就是说读者首先要了解一件事,如果你承认也同意你所阅读的这个对象,主要就是《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经典,那么你就该知道伟大的小说家,他不会把他的作品当作是自我的个人的传声筒,因为他就会使得他的作品限制在一个个人的好恶上。

那一个伟大的小说家是把他所认识到的宏大的世界、多元复杂的人性给深入、丰富甚至到复杂的情况呈现出来的。

所以我们首先要知道如果我们同意这是一部伟大的经典,创作这一部经典的小说家是伟大的小说家,我们就得要了解到他呈现的其实是一个丰富的人性的宇宙,所以它当然不可能为这个宇宙里面的任何一颗行星有特殊的偏执。

这就是我们说的小说家其实不会有好恶的原因。而就这一点来讲,西方的文学理论有非常清楚的理清,例如说济慈,他就曾经说过一个小说家在创造出一个坏蛋跟创造出一个淑女,他其实是获得同样的快乐,因为他都是在探索人性的奥妙。那在这么一来,当他发现人性,然后创造出经典形象鲜明的人性恶的人物内涵的时候,他其实都是感到同样的快乐的,所以也一样。

我们所熟悉的那位法国小说家就是米兰·昆德拉,他也曾经说过,他说我笔下的这个人物都是我所没有意识到的人性的诸种可能性,我对他们都一样的喜爱,他们也都让我感到同样的惊讶。换句话说,只要我们稍微有一点点专业的文学理论的训练,你就会明白伟大的小说家就是以一个这样复调的、客观的、平等地在看待他笔下的所有人物,那么这么一来我们的读者,他该做怎样的自我训练跟要求,那也就是一样。

我们不要把一个自我的小小的好恶当做是唯一评量这部作品的标准,而应该是要放掉自我去进入这个小说家所开创出来的这个丰富复杂的宇宙。那当我们有了好恶的时候,就会使得小说家所呈现的这些复杂的人性有了限缩。

我们看到的其实只是我们想看到的,我们是经过选择性的来画约小说所要呈现的那个宏大的世界。所以读者应该做的事情是我们应该真的要缩小自我,甚至很无私的去倾听小说家的声音,那么小说家已经透过这么多的努力,让他的自我缩小,以便使得宏大的世界进入到他的创作世界里面来。

所以在《红楼梦》以及类似的这种经典里,他其实已经开展了一个无限的宇宙,那么读者自己也应该要有这样的心胸,这样的见识,然后让自己无我的,以便去扩大参与到这个小宇宙里面来。

所以,简单来说,我真的觉得一个读者他要认识到一个本质性的道理,那就是读书其实就是做人,你怎么读书其实就是你怎么做人,你这样子的偏执地读书,其实也意味着你是这样偏执地看世界,那样偏执的以一个自我的,小小的好恶,来成为你对周围这个世界的衡量。而这么一来,我们一定没有办法,好好的尊重跟了解我们所面对的对象,包含我们的亲友,包含《红楼梦》,而这就表示我们不自觉的一直都在画地自限。

大观红楼:专访台湾学者欧丽娟

一沙一世界(资料图 图源网络)

我们用一个自我来当做宇宙的中心,作为衡量这个世界的唯一权衡,可是这么一来,一定排挤这个世界超越自我很多很多的那个庞大丰富的内涵,因为我们永远只看到自己,所以我想就《红楼梦》的这个经典的阅读现象来说,这毋宁是我最关心的地方,那就是你是一个怎样的读者,就意味着你怎样的做人。你读到的是一个怎样的《红楼梦》,就意味着你想要成为怎样的人,而一个人可以有无限开展的可能,一个人他其实可以为了他的人格做出非常大的努力。一个人可以为了不断地提升自己、锻造自己而做出许许多多的努力,包含无我、包含无私、包含不断地用学问的追求来使自己的力量在人格上有足够的丰富的扩展,而这些都不是直接凭感觉就能够做到的。所以读者凭感觉去读书、去做人是最轻松也最自然的一件事情。

但是假如我们只限制在这样的方式上的话,我们其实永远就停留在既有的这个自己上,那我想对一个个体的存在的意义来说,这可能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因为我们在不自觉地画地自限,我们不自觉的停留在一个既有的自我,而不愿意扩大,不愿意超越,不愿意升华,所以我想读书真的就是做人,所以我想这个事很多的读者都该意识到的问题。

问题二:为何在《大观红楼》这本书中将《红楼梦》的主旨归纳为:青春生命之挽歌、贵族家庭之挽歌、尘世人生之挽歌?

欧老师:这个归纳是我多年前读到一本我很推崇的红学专著所看来的,那个是梅新林教授的《红楼梦哲学精神》,那她在她的这个着作里面首先提出这三个层次,而我非常的认同,原因是因为大部分的读者很容易的也因此一致的注意到《红楼梦》是在咏叹青春的短暂与脆弱,所以那么多众多的女性往往在出嫁前面临或者是死亡,或者是种种这个现实压力的那些悲剧。

那当然因为贾宝玉的最后出家,所以我们也感受得到好像《红楼梦》把一个这样的繁华带到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虚无的苍凉,所以这也是一个城市人生的挽歌,我们大约就是很容易看到这两个面向,但是我乐于推荐这样的一个三个层次的挽歌的原因在于我们严重的忽略《红楼梦》所写的是一个贵族世家盛衰兴亡的悲剧,我们不在那个时代那一种阀阅大族的视野里面,所以我们就会用我们这种小家庭制的这个观念去看《红楼梦》,以至于我们看不到这样的一个贵族世家的挽歌是如何构成《红楼梦》最核心,不亚于其他的这一种悲剧的一种感叹。

那么这样的一个感叹,其实它融入在《红楼梦》的大叙事里面,因为《红楼梦》不断的在暗示,在提点这个贵族的败灭,我想这个也是鲁迅先生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的一个根据。但是在字里行间去感受着一种家族败灭的那一种唏嘘感叹之外,有没有在叙事里面那么清楚的也表明贵族家庭的挽歌也是这部小说的宗旨之一呢?

那我们可以在小说里面找到一段重要的文本,而且这段文本很清楚的告诉我们是如何从个体到家族再到整个尘世人生。由个人到集体,然后到整个世界,终归虚无的那种感伤,这段情节是在第28回。当宝玉听了这个黛玉的《葬花吟》之后痛倒在山坡上,因为她触及到一个幻灭的本质,而那段文字我们的读者通常都很粗心,因为林黛玉的《葬花吟》太感人,所以我们都只停留在宝玉对于林黛玉借由葬花而感叹的那一种终归虚无的那个层面而已。但是我们就忽略掉那段文字非常完整的说明宝玉在这样一个个体的终归虚无的感伤,是如何一层一层的扩大到整个世界存在的幻灭本质。那段话说的是他感到林黛玉在《葬花吟》里面所透显出来的个人的短暂无常。所谓“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个都是个体的美好的失落,而这也是每一个存在都必然面对的,所以宝玉深深受到触动,而这个触动又是由他所最钟爱的林黛玉所引发,以至于会那么的强烈而深刻。

然而他并没有停在这里,各位仔细把那个第28回第一段前面那一两段仔细的阅读,就会很清楚地看到宝玉是由林黛玉如此之,终归这个无可寻觅。但是它下面接着引发出来,它是无尽的,从本质的由个体到群体的推演,他说连林黛玉都要,“终归无可寻觅之处。”

他接着说,那么宝钗、香菱、袭人也势必也会到了无可寻觅之近,那么连这些人都要走向一个无偿的终结。他接着说那么“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什么叫做斯处、斯园?就是这个地方,这座花园,这座大观园,以及这个大观园里面所有的存在,包含柳,包含花朵,所以它不限于个人,它是发现这么一个我们家族里最繁华鼎盛的结晶,也不知当属谁姓。

这个其实就是非常明显的回应了唐诗里最有名的一个无常的感伤就是“朱雀桥边野草花”的那一段。“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也都是这种衣冠大族才会有的无常的感伤。所以宝玉在这里是由个别的青春的少女,但是他没有停留在这里,他是进入到这个家族,最后是不是也会走向了一个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这个注定的宿命。然后宝玉才在这里感受到一种非常深刻的悲伤,于是这个悲伤他无可承担。下面他才接着说,他只有透过“逃大造,出尘网”始可解释这种悲伤。逃大造就是逃出这个大化,然后离开这个尘世,然后他才能够放下或消解它在这个家族也是势必败灭的这个宿命里,那种悲伤可以得到稀释跟缓解。

大观红楼:专访台湾学者欧丽娟

终归无可寻觅处(资料图 图源网络)

所以我们如果读者不要停留在自己的好恶,匆匆忙忙地阅读,选择性的看待,你就会发现宝玉的这个出家的这个种子的契机有一个更重要的环节,完全不仅于、止于对个别女儿的另一种感叹。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一个契机,就是他意识到家族也终将走向败灭,这个败灭也许是非战之罪,也许不是谁的罪恶所造成。这是一个世间的任何存在物都必然面对的。一个家族最多绵延几百年,可是它终究不可能长长久久存续于天地之间。所以宝玉是在这样的契机之下,各位注意一下才使得他那个悲伤无可承担,才要“逃大造出尘亡”,然后让他解释,就是解开释放这样的悲伤,所以我们的读者因为太爱这些女儿们了,所以我们总以为是因为林黛玉的死亡或者是她的恋爱没有办法成就圆满,然后促使宝玉出家。我想这是一个很大的误会,只就这一段来讲,其实宝玉所意识到的是家族的终结,那一种无可解释的悲伤是要建立在“斯处斯源斯花斯柳的无可寻觅”,然后不知谁属于谁姓的这一种巨大的失落上的。

所以我们因为不了解这种贵族世家到底所关心的,以及所面对的问题是什么,对于他们的意识形态以及他们的人生终极追求的重要性有多大,所以我们就选择性的忽略掉这一段。所以如果我们把这一段也纳入进来考虑的话,你就会发现《红楼梦》确实它不只是一个青春生命的挽歌,它还是一个贵族世家的挽歌,而且正是因为贵族世家的这个层面才使得它进入到尘世,整个存在世界的这一种苍凉虚无的这一个集体的层面,而这已经到了一个宗教的本质上了。所以我喜欢这三个归类的原因就是在于它非常清楚的告诉我们,我们忽略掉《红楼梦》的宗旨,恐怕更重要的其实是贵族世家的挽歌,他恐怕超越了青春生命的那一种短暂无常之上,而是一个个体,当他离开了青春阶段的时候,他还要面对到的一个更大的失落的可能。

所以我想我借由这样的一个厘清,是希望我们现代读者在脱离了当代的时空跟他们的视野之下,我们应该要注意到的可能是更重要的一个《红楼梦》的主旨。

大观红楼:专访台湾学者欧丽娟

欧丽娟老师

主讲人简介:

欧丽娟,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研究领域:唐诗、《红楼梦》、中国文学史。除了“大观红楼”系列之外,代表作还包括《杜诗意象论》《唐诗的乐园意识》《李商隐诗歌》《诗论红楼梦》《红楼梦人物立体论》《唐代诗歌与性别研究——以杜甫为中心》《唐诗的多维视野》《唐诗新思路》等,因“红楼梦”公开课获得“全球开放式课程联盟”2015年杰出教学者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