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书生带兵打仗,一仗击毙南王冯云山,两年之内官升八级

 铁血老枪 2017-09-21

我们之前有讲到,晚清名臣曾国藩一生酷爱给人写挽联,甚至有点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为了练习写挽联,他总是拿身边的朋友练手。等到人家真的死了,曾国藩就马上拿出早已写好的作品,就好像课堂上抢着要第一个交卷的学生。在1854年,曾国藩的作品又一次派上了用场:

百战守三城,章贡尤应千世祀;

两年跻八座,江天忽报大星沉。

这次敬挽的主角,是曾国藩的一位同乡兼同僚——江忠源。

一书生带兵打仗,一仗击毙南王冯云山,两年之内官升八级

江忠源流传后世的名声不大,但如果要以当时的时代背景写一本热血小说,江忠源是比曾国藩更适合作为小说主角的人物。

江忠源从小是一位具有“任侠”气质的人,在家乡,他喝酒、打架、赌博、逛窑子,沾染了所有花花公子的气质。但偏偏其资质奇高,尽管是个不良少年,却是个考试高手,在25岁时,就高中举人,有资格进京参加会试。虽然最终没有一举考上进士,但这成为了他一生功名成就的出发点。

一书生带兵打仗,一仗击毙南王冯云山,两年之内官升八级

初到京城之时,由于江忠源过去的斑斑劣迹,那些同样赴京赶考的“正人君子”们看不惯他的行为,因此对他的评价极差。

江忠源本性难改,但他同时也是个非常讲义气的人。同行的湖南考生中有两个在京中得病去世,江忠源自己手头并不宽裕,却仗义疏财,包办了这些非亲非故的考生的丧葬费用,还将他们的遗体送回老家。

当时在京中做官的曾国藩,也曾因江忠源名声不好不愿接见,但这件事却让他大为改观。曾国藩与江忠源见了一面后,对旁人说:“吾生平未见如此人,当立名天下,然终以节烈死。”作出了对江忠源极高的评价,但预言他最终可能因为性格仗义,落得为节烈而死的下场。

一书生带兵打仗,一仗击毙南王冯云山,两年之内官升八级

在咸丰登基之初,有了曾国藩的保举,江忠源本能在京中干一番大事业。然而此时却恰巧碰上父亲去世,江忠源只好丁忧辞职回到老家,然后从地方小官做起。

然而这次挫折,却给了江忠源施展才华的更大空间。此时适逢太平天国运动的鼎盛时期,江忠源被征调到清军之中,让其军事才能一展无遗。在军中之时,江忠源征召数百湖湘子弟创建“楚勇”,这也是后来曾国藩组建的“湘军”的前身。

面对太平军的猛烈进攻,江忠源率领部队“百战守三城”,即长沙、南昌、庐州,遏制住了太平军第一波猛烈的进攻,为清廷防守反攻争取了时间。在著名的“蓑衣渡之战”中,江忠源率军阻击太平军,以多胜少一举击毙南王冯云山,对太平天国而言无异于痛失一臂。可以说,若无“蓑衣渡之战”,湖南很可能落入太平天国之手,大清江山则危在旦夕了。

一书生带兵打仗,一仗击毙南王冯云山,两年之内官升八级

由于江忠源军功卓著,所以像开篇挽联的下联说的那样,“两年跻八座”。实际上,江忠源从军以来,从小小知县连升8级,成为安徽巡抚、封疆大吏,只用了短短1年半的时间,可谓是有史以来最快的升官速度。当时之人,不识曾国藩曾大人者有之,但绝不可能不识江忠源江大人。

然而,不得不说曾国藩看人眼光毒辣。江忠源因其为人侠义,对抗太平军时,往往身先士卒。后困守庐州时,部下劝其逃跑,但江忠源仍奋力死守,战至最后一兵一卒。最终因不愿被太平军所俘,选择投水自尽,终以节烈而死。

江忠源之蓑衣渡一役,阻断了太平天国的进攻蓝图,挽救了大清江山。若非江忠源早亡,平定太平天国的功劳必不会落在曾国藩手上,许多历史都要改写。然江忠源以侠义闻名于世,也终因侠义之心而亡。人之命运三分天定,七分性格,大抵就是如此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