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到底是写给侯王看的,还是普世的?

 小天使_ag 2017-09-21
道家大师兄 2017-09-18 22:51

《道德经》到底是写给侯王看的,还是普世的?

初学《道德经》的时候,我也有过这样的疑惑。因为书中写的东西,感觉和我们这些平民百姓距离太远了。比如无为,君王无为但是有无数的手下替他有为,那我们这些单打独斗的,该怎么无为?比如处下、处后,我们本身在社会中就已经够下够后的了,还要怎么下,怎么后?

身居高位者,处下代表亲民;功成名就者,低调代表内涵,我们本身就无人知晓无人问津,还要怎么处下处后呢?正如有人说的,随时都能高调的人,才有资格说低调。所以当初我也一度认为,《道德经》讲的并不是我们这些草民的道,而是专用于身处高位者。“以道佐人主”,才是《道德经》所讲的道。

当然后来我并不这么认为了,《道德经》讲的东西,如果仅仅只能适用于一部分人,还能称之为“大”吗?《道德经》的道,如果只能适用于上位者,还会在中国乃至国际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吗?中国数千年帝王史,从来都不缺乏“南面之术”,但却都没有这么深之么广的群众基础。

《道德经》到底是写给侯王看的,还是普世的?

不易不变者,方为道

我们常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表示时机变化,方法也要随之而变化。《道德经》也讲“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古今形势不同,所以处世方法也不同。但这所有的变化和不同,都只是方法论层面上的的,而在这其中都蕴含着不变的、相同的宗旨,这个宗旨就是道。

老子所谓“言有宗,事有君”,语言时时在变,事务时时在变,但宗和君是不变的。所以有人说“以不变应万变”,也有人说“以万万变应万变”,这就是道和术的差别。“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这才是道。

所以道并不会因人而异。老子说:“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道,你任何时候求它,它都不会拒绝你;你任何时候想要归顺于它,它都永远在那儿,大门永远敞开,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

它既不会因为你背弃过它而排斥你,也不会因为你崇敬过它而喜欢你,更不会放弃你,对你关上大门。所以道者,“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善人用道才得以治理天下,畜养万民;不善人因此才能得以保全自身,而不至于被抛弃。

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了,但是攻克坚强却没有谁能比得过它,为何?“其无以易之”,这才是重点。水的柔弱并不会因为谁而发生改变,真正守道的人,对任何人都是一样待之以道;真正诚信的人,对任何人都是一样待之以诚信。并不会因时而异——“此一时,彼一时”;也不会因人而异——“大人者,言不必信”。

因人而异者,中无正也;随事而迁者,中无主也;双重标准者,不圆融也。别人失信,并不能成为我也可以失信的理由;别人虚伪,并不能成为我也可以欺骗的理由;别人残忍,并不能成为我也可以凶暴的理由。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一个真正的“善者”,对任何人都是以“善”待之。打个比方:卖东西,对知道行情的人,和不知道行情的人,我都是同样的价格。并不会因为他人无知,而去坑骗他。

所以有道的人行事,对于明道的人,和不明道的人,我都同样以符合于道(“善”)的行为去对待他们。这样才能把道施行于天下,让天下人都得到“道”。

同样,对于诚信的人,我以诚信待之;对于不诚信的人,我仍然待之以诚信,这样才可以让天下人都得到“信”。“报怨以德”,对于心怀怨恨的人,和心地良善的人,我都同样待之以德,这样才可以让天下人都得到“德”。

《道德经》到底是写给侯王看的,还是普世的?

无所不适者,方为道

《道德经》为何被古往今来的人所推崇,因为不论职业,不论身份地位,所有人都可以在其中汲取到有用的成份。上到治国牧民,下到修身养性,无所不包。

“道”为何会有这样的普适性,在于它是造生天地万物之母,是统御天下万物之主,故而无所不能适。“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天下每多一条小溪,就会汇入江海;天下每生一个事物,针对它的运转规律也就形成了。道管理天下,正如小溪统归于江海。

因此,“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事物之所以可以长久,在于不失去自己的根基。天不失去自己的根基,则得以清;地不失去自己的根基,则得以宁。神有所依则灵,谷有所依则盈,万物有所依则生,侯王恃之而成为天下之君。这天下万物的根基,就像无数树叶归根于枝条一样,统归根于道。

因此老子又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天下万物都有一个源始,这个源始是它们的母亲,知道了这个母亲,就能得知她的子女,知道了她的子女,而守住这个母亲,终身都不会有危险。所以老子讲“而贵食母”。

道,就像一个计算机操作系统一样,它时刻不停地运转着,响应各种程序,但自身并没有发生变化。我们依托于操作系统而制作出应用软件,那么这个操作系统就能适用于所有应用软件。因为并非操作系统要适用于软件,而是软件要适用于操作系统,它才能得以生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因此道生天下万物,同样也能适用于天下万物,除非有物“不在道中”。但这是不可能的,道,无处不在,就像一张大网一样,没人能脱离其外——“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道德经》到底是写给侯王看的,还是普世的?

无处不在者,方为道

《庄子·外篇·知北游》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东郭子向庄子请教:“所谓道,究竟存在于什么地方呢?”庄子说:“道无所不在。”

东郭子说:“必定得指出具体存在的地方才可以吧。”庄子说:“在蝼蚁之中。”

东郭子说:“怎么处在这样低下卑微的地方?”庄子说:“在稊稗之中。”

东郭子说:“怎么越发低下了呢?”庄子说:“在砖瓦之中。”

东郭子说:“怎么越来越低下呢?”庄子说:“在大小便之中。”东郭子无语了。

不论是蝼蚁、稊稗,还是砖瓦、屎溺中的道,都并非道的本体。因为蝼蚁、稊稗可以分别存在,但道是不可割裂的。蝼蚁灭绝,道就不在了么?道就缺失了么?所以道在蝼蚁,但又不在蝼蚁。

道,如同神龙,上可以腾身九天,下可以潜藏九幽;贵可以为天下之王,贱可以屈身于屎溺,无处不在。道无处不在,但又哪里都不在,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从来也没有人能指出它的本体在什么地方。而正是因为它的本体没有固定的驻处,它才能无处不在。

就好像我们的意识,是在手上,脚上,抑或是五脏六腑中呢?我们的意识在自己的身体领域,无处不在,但又哪里都不在。哪怕断手断脚,我们的意识仍然完整无缺。死亡,意识瞬间无踪;出生,意识倏忽而来。这,就是“无极”,浑沦无间,不可分割,不可断裂,无法以“分”来“析”之。

因此,《道德经》并不是达官贵人的专享,无为,也同样不是他们的专利。低和下,并不是别人眼中的低和下,柔和不争,也同样不是表现给别人看的柔和不争。君王无为而民自化,借助的是道的力量;普通人无为而身自化,借助的同样也是道的力量。帝王以国为身,普通人以身为国。

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普通人和君王都同样要治人事天,但遵循的原则是一样的,德性积累起来之后,就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有国者,都是深的同一个根,固的同一个柢,故而可以“修之于身”、“修之于家”、“修之于乡”、“修之于邦”,可以“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