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紫砂壶名家作品欣赏

 净名斋主 2017-09-21

葵仿古壶是紫砂壶的传统壶型之一,是在圆仿古壶中用筋纹、块面转折的表现手法制作而成。葵仿古壶以六菱葵瓣为图案,加上嘴、把、盖也用筋纹起线,使整个壶造型协调统一。的子、壶盖、壶身均是六瓣造型,筋纹凹凸有致,气势挺拔贯通。整个壶如一朵盛开的葵花,充满生命的活力与勃勃生机。

葵仿古壶在工艺上可以说是“以光货为骨、以筋纹器为外观”,它的器型看侧面剪影是仿古,细部却是葵型的。截盖上六条筋纹与壶身的筋纹衔接紧致,子母线凹凸有致,壶韵得到彰显的同时器型的完整性也很好地表达出来,可谓是两全其美。溜肩与壶身融为一体,弯流外方内圆,壶柄也是方圆相见,器型到位,做工老到。

筋纹器造型的特点,是将形体的俯视面作若干等份,把生动流畅的筋纹组织于精确严密的结构之中。筋纹要求随着壶器造型的形体变化而深浅自如,线条纹理清晰流畅,其俯视面上的形象更加吸引人。以紫砂“葵仿古壶”为例,其做工严谨,达到了无比精密的程度。

紫砂“葵仿古壶”的造型之美

“葵仿古壶”是一款传统器型之一,是“仿古壶”系列当中的一款。是在圆“仿古壶”中用筋纹、块面转折的表现手法制作而成,属筋囊器。紫砂“葵仿古壶”以六瓣葵花纹构成壶式,筋纹凹凸有致、富圆求方、口盖吻合,气势挺拔贯通,达到天衣无缝的效果。盖钮与口、身协调统一成一朵六瓣葵花,钮为壶身缩小之微形.一捺底状。紫砂“葵仿古壶”整体之间的权衡比例得体。透出灵气。

“葵仿古壶”整体制作精细规整,线条简洁流畅,色泽成熟却又不失温润雅致。用于赏玩与收藏皆为不错的选择。整个壶采用底槽清制作而成,色泽沉稳、温润动人,观壶内壁颜色如一。甚是动人。此种壶泡茶,往往因为泥质特性,冲泡出的茶汤温和典雅、韵味绵长,更会因为长期养壶而色泽愈发沉稳端庄。

紫砂“葵仿古壶”的名字之美

壶名是紫砂壶文化品位的“第一文字视点”。人们看见壶感兴趣,立即就想看看它的名字叫什么?同理,看到壶名也会想到壶的形象.这正是壶名的活力。壶名同文章的题目一样,应该准确、生动、形象、有意味,准确是第一位的。紫砂“葵仿古壶”的名字。首先使人联想起了葵花之美。葵花即向日葵,别名太阳花,是菊科向日葵属的植物,因花序随太阳转动而得名。

向日葵具有向光性.因此人们称它为“太阳花”。在古代的印加帝国,葵花是太阳神的象徼,因此向日葵的花语就是太阳,受到这种花祝福而诞生的人,具有一颗如太阳般明朗、快乐的心。此外。紫砂“葵仿古壶”也极其容易使人联想起仿古吉祥如意的蕴意。从壶的形象上来说,紫砂“葵仿古壶”虽然筋纹规整,但其腹的鼓胀、圆润。又颇有几分“威风锣鼓”的鼓型。

若从象形的角度来看,给这款壶命名为“仿鼓壶”也是可以的。《紫砂典籍题咏铭文鉴赏》里记载道:“邵大亨、程寿珍均有此‘仿鼓壶’,笔者推测,或因其壶之造型如鼓,故象形而命名为‘仿鼓’,但后人仿作写成‘仿古’。按照仿古字面解释,是仿历史古壶而制,而历史上古壶何其多,题名‘仿古’怎能反映壶形特征?想必也是‘鼓’、‘古’同音写别之误,如民国冯桂林制作之‘葵仿古’,《中国紫砂文化展》描述其造型为‘此壶身扁、鼓腹,系仿古壶造型基础上改型为六瓣葵式囊线等分,与盖、钮囊线相通’,据此,似也应改称为‘葵仿鼓’;又如顾景舟制‘如意仿古’,《宜兴紫砂珍赏》书中称:‘在传统仿鼓扁壶的造型上,加饰如意筋纹,使作品气韵生动’,则也应正名为‘如意仿鼓”’。不管是取名“仿鼓壶”好,还是“仿古壶”更好,这把紫砂“葵仿古壶”优美的造型和吉祥的蕴意都是随形而存在的。

紫砂“葵仿古壶”的自然之美

紫砂“葵仿古壶”以六菱葵瓣为图案,加上壶嘴、壶把、壶盖、壶钮也用筋纹起线。使整个壶器造型协调统一。壶盖、壶身的组合如一朵盛开的葵花,热烈而奔放,壶钮却似嫩叶托起的花苞羞涩待放,生命的活力与勃勃生机展露无遗。葵花也如人一样,最美不在最富有时,而在最具信念与最富理想之时,所以“葵仿古壶”最为动人之美在于她的向日精神。

从明代董翰的“菱花式壶”,时大彬制“十八瓣瓜棱壶”,清代陈鸣远的“南瓜壶”,到近代王寅春的“半菊壶”、“圆条壶”,乃至当代艺人通过孜孜不倦的追求所创伤作出来的一件件更丰富、更精美的筋纹器,无一不体现出其艺术魅力。这把紫砂“葵仿古壶”.其筋纹器在处理线角和锐钝时所产生出来的光影效果.以及强烈的韵律和节奏感,可使欣赏者在触觉上得出一种有节有序、有缓有急的独特手感,这种有利于健康的生理上的舒适,必然导致欣赏者精神愉快。从而得到虽难言传,实能意会的享受。

紫砂壶经历代文人墨客的不断创新,已不单是一件日用品,而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正如这把紫砂“葵仿古壶”,它以仿古为形,用筋纹进行装饰,将光货和筋囊完美的结合,其线条充满了韧度,其块面曲张有力,其造型古雅优美,充分展示了葵仿古造型的婉约清雅、形韵具备,是一款兼具审美与使用的佳器。

下面精选整理出历代紫砂壶名家制作的葵仿古壶,请大家欣赏:
沈子澈 葵仿古壶明 沈子澈 葵仿古壶(葵花棱壶) 此壶现藏美国华盛顿弗里尔艺术馆
此壶为优质紫砂泥,湿润细腻。造型为六瓣筋纹的葵花式样,筋纹清晰。鼓腹,矮颈,盖、钮的六瓣筋纹与壶身浑为一体,造型大方、稳健。属筋纹器形体的紫砂茗壶。壶底刻有『崇祯壬午』铭文(1642年)即明亡之前二年。

沈子澈,明崇祯至清康熙年间(1638~1722年)人,原籍浙江桐乡。“善制砂壶文具,时人谓与时大彬齐名,款制极古雅浑朴,士大夫家藏及其手制者,价值甚贵”。尤其善制菱花式紫砂茗壶,制品典雅浑朴,巧夺天工。且善仿(徐)友泉、(沈)君用诸名家传器,世有“石根泉,蒙顶叶,漱齿鲜,涤尘热”之赞语。
范大生制 葵仿古壶民国 范大生制 葵仿古壶 高:10cm 宽:18.5cm
壶作葵棱仿古式,紫泥胎土。盖钮与壶身皆呈筋纹状,口盖留唇,紧密相合,盖钤『大生』长方印,弯流圈把塑以六方式,底呈内圈足。器身筋纹线条等分均匀,棱角分明,端庄雅致,飘逸俊美。
汪宝根 仿古葵壶近代 汪宝根 仿古葵壶
此壶以六瓣葵花纹构成壶体,筋纹凹凸有致,富圆求方,口盖吻合,达到天衣无缝。嘴与把皆作六方菱柱式,钮为壶身缩小之微型,壶身、盖、钮之间的权衡比例得体,透出灵气。此时期以汪宝根制作为最。尤其是壶嘴为包嘴,称之为樱桃小嘴,出水流畅而水涎水,秀妙而成其汪宝根特色。

汪宝根(1890~1955年),宜兴蜀山人,号旭斋,为民国时期紫砂高手三宝三根之一(三宝:李宝珍、汪宝根、陈宝生)。与吴云根、朱可心同为师兄弟,交谊深厚。出师后曾在宜兴吴德盛公司、上海铁画轩公司任技师。1935年间曾费时十余天制成大东坡壶及三友瓶,参加美国芝加哥博览会获优秀奖。他不畏官场势力,人品艺品为人称颂。对所制壶,自我要求甚高,凡不合意,即予毁之,故向汪宝根定制艺壶,常费时数月不可得。
六方葵瓣仿古壶清末民初 汪宝根款 六方葵瓣仿古壶 长:19.8cm
底款:『旭斋』 盖款:『宝根』
仿古葵壶民国 汪宝根 仿古葵壶 高:9cm 宽:20cm
壶作葵棱仿古式,紫泥胎土。盖钮与壶身皆呈筋纹状,口盖留唇,紧密相合,盖钤『宝根』,长方印,弯流圈把塑以六方式,底呈内圈足,底钤印:『旭斋』。器身筋纹线条等分均匀,棱角分明,端庄雅致,飘逸俊美。
汪宝根 葵仿古壶汪宝根 葵仿古壶 高:9.5cm 宽:18.5cm
沈孝鹿制 葵仿古壶民国 沈孝鹿制 葵仿古壶 高:11.1cm 宽:17.6cm
壶作葵仿古式,紫泥胎土。盖钮与壶身皆呈筋纹状,口盖留唇,紧密相合,弯流圈把塑以六方式,底呈内圈足,钤有『沈孝陆』方印。器身筋纹线条等分均匀,棱角分明,端庄雅致,飘逸俊美。

沈孝鹿(1909~1967),又名孝陆,生于宜兴城南中袁村,1915年拜师学徒。从事紫砂业家庭作坊,与弟沈孝虎以“孝陶”款名为日本人定制小品茶壶,系远近闻名的制壶能手,1954年与顾景舟、王寅春等一同受聘参加汤渡陶业合作社紫砂工场。1956年受聘蜀山紫砂合作社(现紫砂工艺一厂)。195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作品多用“沈孝鹿”、“小陆”、“孝鹿”、“孝陆”等款识,早年与顾景舟等为挚友,曾共同被上海铁画轩等多家商户延聘,以“自怡轩”印款合作制壶。沈孝鹿先生擅长方壶、圆壶、筋囊、花货,其方货尤为精湛,作品““环壶”、“竹芦茶具”、“八方茶具”被南京博物馆永久收藏。
李宝珍制 仿古葵壶民国 李宝珍制 仿古葵壶 长:21cm
壶盖印:『宝珍』 壶底印:『李宝珍制』

壶为仿明代葵花壶形式,六瓣葵花,中间微凹,壶口上升,整器显得稳健端庄。壶用料精细,包浆浑厚。壶底钤一方印『李宝珍制』,盖内有一枚长方印『宝珍』。
李宝珍(1888~1941年)宜兴蜀山人。曾师从俞国良,制壶技艺十分精良。1915年由宜兴利永公司推荐,与吴云根等赴山西平定县创办陶器厂,任技师。后又赴苏州兴办陶器厂。其所作“葵仿古”,“传炉壶”,“鱼化龙壶”“犀登壶”等,为世人争购的紫砂艺术精品。
紫砂葵花仿古壶李宝珍制 紫砂葵花仿古壶 宽:17.5cm 高:9.2cm
盖内款:『宝珍』楷书印章款 壶底款:『李宝珍制』篆书印章款

此壶泥料润泽,由素圆仿古式变化而成,以古筋纹器手法为之,器形匀称,弧线优美,堪称近代难得之佳器。 做葵仿古壶最有名气的当属李宝珍,他的葵仿古被许多书籍收录,有的还使用在书的封面上。
紫泥花瓣形壶李宝珍制 紫泥花瓣形壶 宽:17.5cm
此壶以六瓣葵花式构成壶体,筋纹凹凸有致,富圆于方,口盖吻合,富于动感。嘴与把皆作棱柱式,透出灵气。底款『李宝珍制』,篆书工整严谨,可知为民国三宝之一名工李宝珍精心所制。
葵仿古壶民国 李宝珍 葵仿古壶 高:104mm 口径:95mm
盖印:『宝珍』
底印:『李宝珍制』
壶为仿明代葵花壶形式,六瓣葵花,中间微凹,壶口上升,整器显得稳健端庄。壶用料精细,包浆浑厚。
葵花壶民国 李宝珍 葵花壶 高:10cm
紫泥葵花壶民国 承顺兴制 紫泥葵花壶 宽:24.5cm
此壶以六瓣葵花纹构成壶体,筋纹凹凸有致,富圆求方,口盖吻合,达到天衣无缝。嘴与把皆作六方棱柱式,钮为壶身缩小至微型,壶身、盖、钮之间的权衡比例得体,透出灵气。此时期以汪宝根制作为最。尤其是壶嘴为包嘴,称之为樱桃小嘴,出水流畅而不涎水,秀妙而成。壶身一侧均刻『一壶白雪,两腋生风,云卿先生清玩,学生宗德济敬赠』;另一侧刻金文『宝簋其子孙孙勇用作之享』,底部有『承顺兴制』小印。
冯桂林 葵仿古壶冯桂林 葵仿古壶图片冯桂林 葵仿古壶
冯桂林 葵仿古壶的图片冯桂林 葵仿古壶
盖内落篆书双字阳文『桂林』印 壶底钤『金鼎商标』商号章
仿古葵式壶民国 冯桂林制 仿古葵式壶 宽:19.5cm
此壶以六瓣葵花构成壶身,筋纹凹凸有致,骨肉匀挺,口盖通转严密,流与把皆作六方菱柱式,钮为壶身之微型。壶身、盖、钮之间,比例得当,肃穆灵秀,实乃民国茗壶之佼佼者。盖内落篆书双字阳文『桂林』印,壶底钤『金鼎商标』商号章,壶身有吴汉文(跂陶)书画刻铭『石泉槐火一时新。跂陶』。另一面刻『永宁砖文』及山水图,字、画俱佳。

冯桂林(1902~1946年),宜兴周铁镇人,1918年迁居宜兴蜀山北厂。紫砂著名艺人,师从范大生,程寿珍等名师。擅长刻画及仿生自然塑器。其制品或圆或方,或高或矮,或规则或不规则,皆精致细腻,深沉肃穆,给人以“千奇万状信手出,鬼斧神工难类同”之感,为近代紫砂史不可多得的名匠之一。
冯桂林 仿古葵式壶冯桂林 仿古葵式壶 长:18cm
款识:『永泰制造』『琼瑶』
此壶以六瓣葵花构成壶身,筋纹凹凸有致,骨肉匀挺,口盖通转严密,流与把皆作六方菱柱式,钮为壶身之微型。壶身、盖、钮之间,比例得当,肃穆灵秀,实乃民国茗壶之佼佼者。
吴云根制 仿古葵壶吴云根制 仿古葵壶(金鼎商标壶) 高:7.5cm
盖印:『云根』 底印:『金鼎商标』
俞國良 葵仿古壺民國初年 俞國良 葵仿古壺
紫砂壺的器型中,除了常見的圓型和方型,另有一款叫筋紋器,也有人稱筋囊器,是模仿自然界的花瓣和瓜果的紋理,將線條簡化再強化而成,由於強調幾何線條和放射線的美感,若有佳作則常見其節奏性的律動美。清末民初的俞國良,傳世之作為四方傳爐,此壺雖非其經典款,然肌理分明,氣韻飽滿。所謂明針,是以光滑的牛角,將胎泥中的砂料磨擦壓入泥中,如此,壺體則能顯現出光滑感,也能不養自亮。此壺明針工夫用心,如絲絨般的感覺,手感細膩,加上胎土美,視覺上更不會有近代玻璃光的火氣。從這角度看,二灣流的壺嘴流暢有力道。對應著有力的壺嘴,耳型的壺把也不遑多讓,有若一把剛釘,大辣辣的釘入壺身,而鼓鼓有如優美弧形的壺身,說句大膽的話,好像優美人體中的臀線,與這有力的壺把,算得上是另一番柔美與剛強的對話。以鈕為中心,作放射狀,若要明快流暢,器韻飽滿,在幾何的分割面中,虛實相應,剛柔並濟,筋紋器果然是手工技術的挑戰。壺蓋內的國良款有金石味,壺底落錫山俞製一章。此壺並非以細膩手法,專在細節中精雕細琢求勝,反而是掌握整體結構,以大器大氣之姿,向世人宣告其存在,每每欣賞民初藝人的作品,心中總浮現齊白石的身影,在光影的轉動下,明暗的律動,線條的張力,倒也令人玩味再三。
葵瓣仿古壶程春妹制 葵瓣仿古壶(原矿墨绿泥)容量:520cc
华健 葵花仿古华健 葵花仿古 宽:16.5cm 高:13 cm
钤印:『华健之印』 铭文:『闲对茶经忆古人』
朱晓东 葵花仿古壶朱晓东 葵花仿古壶 长:15.7cm
此壶为优质紫砂泥,湿润细腻。造型为六瓣筋纹的葵花式样,筋纹清晰。鼓腹,矮颈,盖、钮的六瓣筋纹与壶身浑为一体,造型大方、稳健。
朱晓东 葵花仿古壶图片朱晓东 葵仿鼓壶 容量:660ml
印鉴:『朱晓东制』
此壶用料为优质紫砂泥,温润细腻,造型为六瓣筋纹的葵花式样,筋纹清晰,鼓腹,矮颈,盖、钮的六瓣筋纹与壶身浑然一体,造型大方、稳健。
朱晓东 葵花仿古壶的图片朱晓东 葵仿古壶 长:17cm 高:10cm 容积:425cc
盖款:『朱』 底款:『朱氏晓东』
葵花仿古壶图片朱晓东 葵花仿古壶 高:9.2cm
朱晓东 葵仿古朱晓东 葵仿古 高:8cm 宽:19cm 容量:600cc
底款:『朱晓东制』 盖款:『朱』『晓东』
葵仿古,传统器型,葵瓣纷纷,随风入画。线条饱满有力,壶体温润典雅。全器表现出刚柔并济的美感,线条曲中有直,给人以不卑不亢的感觉。壶盖做工精巧,壶盖内部加一张薄片,镂空出葵形,使壶盖内更有空间立体感,增加了壶盖整体的艺术性,非精工巧匠无以完成。
朱晓东 葵仿古图片朱晓东 葵仿古(紫泥) 高:9cm 口径:19cm
盖款:『晓东』 底款:『朱晓东制』
葵仿古,传统器型,葵瓣纷纷,随风入画。线条饱满有力,壶体温润典雅。全器表现出刚柔并济的美感,线条曲中有直,给人以不卑不亢的感觉。壶盖做工精巧,壶盖内部加一张薄片,镂空出葵形,使壶盖内更有空间立体感,增加了壶盖整体的艺术性,非精工巧匠无以完成。
黄霁峰 葵仿古黄霁峰 葵仿古(紫泥) 高:10cm 宽:20cm 容量:500cc
盖款:『黄』『霁峰』 底款:『霁峰制壶』
葵仿古经典器型由仿古壶演变而来,有着仿古的古朴优雅,同时又具备筋纹器神韵齐全、整体统一的气韵,使得仿古壶有了另外一种风格。葵仿古以六棱葵瓣为图案,加上嘴、把、盖也用筋纹起线,使整个壶的造型协调统一。筋纹凹凸有致,气势挺拔贯通。
范国强 葵仿古范国强 葵仿古 容量:300cc
李隆基 葵仿古李隆基 葵仿古(紫泥) 高:8.5cm 宽:15.5cm 容量:400cc
盖款:『李』『隆基』 底款:『砂尘梦筑』
葵仿古经典器型由仿古壶演变而来,有着仿古的古朴优雅,同时又具备筋纹器神韵齐全、整体统一的气韵,使得仿古壶有了另外一种风格。葵仿古以六棱葵瓣为图案,加上嘴、把、盖也用筋纹起线,使整个壶的造型协调统一。筋纹凹凸有致,气势挺拔贯通。
吴同芬制 葵花壶吴同芬制 葵花壶 高:8.5cm
盖印:『吴』『同芬』 把印:『吴』 底印:『吴同芬制』
附:
是“仿古葵壶”还是“葵仿鼓壶”

经典老壶“仿古葵壶”,有不少名字,最具代表性的是“仿古葵壶”与“葵仿鼓壶”,而且后者叫得最多。它的称谓以何名比较准确?
明代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记载的“第一壶”….供春壶是花货的话,那么记载的“第二壶”便是筋纹器….“董翰,号后溪,始造菱花式,已殚工巧”。有菱花式,后又有“葵花式”….,葵花式最具名气的要数“沈子澈的葵花纹壶”,至今依然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壶式之一。

“葵花纹”第一壶
葵花纹壶的第一壶,从现有的史料看,其创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沈子澈。(作品照片见《中国紫砂茗壶珍赏》37页)壶底刻有“崇祯壬午”的铭文,壬午为1642年,1644年明亡。

《珍赏》说:“沈子澈,明崇祯至清康熙年间(1638~1722)人,老家浙江桐乡。‘善制砂壶文具,时人谓与时大彬齐名,款制极古雅浑朴,士大夫家藏及其手制者,价值甚贵。’尤其善制葵花式茗壶,制品典雅浑朴,巧夺天工。且善仿徐友泉、沈君用诸名家传器,世有‘石根泉,蒙顶茶,漱齿鲜,涤尘热”之赞誉。《珍赏》所载沈子澈“葵花纹”壶,现收藏于美国华盛顿弗里尔艺术馆。

是“仿古葵壶”,还是“葵仿鼓壶”?
壶品好,市场就好;市场好,临摹者就多。

沈子澈创作的“葵花纹壶”的命运,也是如此,尤其是民国时期成为了颇为流行的样式。流行之中,仿制的“葵花纹壶”,也有了不同称谓,如“葵花仿古壶”、“仿古葵花壶”、“仿古葵壶”等,若归纳看,基本分为两种,一是葵花在前,“葵仿古壶”;一是“仿”在前,“仿古葵壶”。

与此对应的还有“葵仿鼓壶”与“仿鼓葵壶”的称呼。持此种称谓的原因,认为“葵花纹”式壶,是“仿鼓壶与葵花纹”结合的创新。最为有代表性的是《紫砂壶收藏与学问》提出:“葵仿古壶是民国时期的新器型,是将光货中的仿鼓壶式,改用六瓣葵花筋纹加以表现,连壶流、壶把都采用六方形”。(见书之52页,福建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考察“葵花纹壶”从沈子澈创作到民国时期的流行,以至今天依然深受欢迎的轨迹来看,以为“葵花纹壶”是“仿鼓壶与葵花纹”,也就是“光货与筋纹”的结合,是不符合史实的。最为简单的事实是,沈子澈创作“葵花纹壶”,远在邵大亨创作“仿鼓壶”的一百年前。

对于仿制沈子澈的“葵花纹壶”,现在大多称之为“葵仿鼓壶”,或者“葵仿古壶”,大致来自于“仿鼓壶与葵花纹”融合的观念。我以为是历史的误读,它应该是“仿古葵壶”,意为“仿制古人沈子澈的葵花纹壶”,简称之谓“仿古葵壶”。因之,《中国紫砂茗壶珍赏》169页“仿古葵壶”的壶名是正确的。

是“葵仿鼓壶”,还是“仿古葵壶”?我以为是“仿古葵壶”!
极致呼唤着创新
人们把“仿古葵壶”误读为“仿鼓壶与筋纹器”的结合,也有其历史原因。

著名紫砂名家潘持平先生对我们讲过“顾景舟大师临摹过邵大亨的掇球壶,但他一辈子没有制作过掇球壶。因为,他认为从邵大亨到程寿珍,把掇球壶做到家了,难以有所突破。”

是啊,清代中后期光货之中的圆形器,如掇球壶、掇只壶、莲子壶、仿鼓壶等,从邵大亨、邵大赦、邵友廷、程寿珍等,可谓把圆形器做到了“极致”!凡事,有高就有低。极致、成熟,象征着可能走向下坡,也同时呼唤着创新,攀登新的山峰。

清末民初,尤其是民国初期不仅有创新的呼唤,还有创新的环境,那就是紫砂前行的推动力,由过去的文人转换为工商企业家。他们为紫砂艺人出新品、出精品,创造了空前的宽松环境。

有了创新的呼唤,有了宽松的环境,把“光货与筋纹器”结合的创新之品应运而生,并有不少荣获国际、国内大赛大奖,成为传世名作。1910年江岸卿创作的“狮球壶”,参与南洋劝业会荣得“奏奖”。1915年参加巴拿马国际大赛也得了奖。1921年范大生教授给冯桂林的“合桃壶”。1926年冯桂林以改进老师的“合桃壶”而一举成名。(见《中国紫砂茗壶珍赏》之160页)。1937年俞国良创作的“梅花周盘壶”,把光货和五瓣梅花融为一体,荣获“江苏全省物品展览会特等奖”(见《中国紫砂茗壶珍赏》之148页)。1943年顾景舟创作了“菱花线云壶”,现收藏于曹婉芬家。(见曹婉芬著《宜兴紫砂传统手工工艺技法》之35页,并附有顾景舟的鉴定书。)《中国紫砂收藏鉴赏全集》也收入顾景舟的这款作品(见62页)。

1939年前,还有一件影响至今的“如意仿鼓壶”。那是顾景舟大师的师父储铭的创作。储铭把“如意纹”和“仿鼓壶”结合,创作了“如意仿鼓壶”,具体的创作时间难以考证,但储铭于1939年(一说37年)去世,因此壶只能创作于去世之前。此款为顾景舟所传承,并有所创新,成为当今最受人们喜爱的壶品之一。无独有偶。民国时期高手王熙臣也把“莲子壶”与“葵花筋纹”结合,创作了“葵花莲子壶”。

在那样的环境下,人们也把“仿古葵壶”列入“仿鼓壶与筋纹器”结合的壶品了,并称呼起“葵仿鼓”,或“葵仿古”,至今俨然成为“正宗壶名”。
现在是恢复“仿古葵壶”之“正名”的时候了!

仿古葵的创新之举
把“仿古葵壶”误读为“仿鼓壶与筋纹器”的融合,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民国时期的“仿古葵壶”,却有创新的地方。
仿鼓壶由邵大亨设计,得到历史的肯定,但其社会影响的扩大,当数程寿珍把仿鼓壶演绎得更有新的神韵,且他又高产,市场受众多,再加上1915年经上海利永公司组织参展巴拿马国际大赛荣获大奖。仿鼓壶当时可谓以气雄大度风范,深深地印入人们的心田。

在“光货与筋纹器”混搭出“新器型”的氛围中,“仿古葵壶”也却有新的气象。例如,沈子澈的“葵花纹壶”的壶嘴、把,是“四方”的,而民国时期的“仿古葵壶”变化为“六方”形,和“六瓣葵花纹”相呼应。再如,壶腹制作得明显的圆润、鼓胀,其气韵也似有“仿鼓壶”的大度气雄,似乎更给以“仿鼓壶与筋纹器”结缘的感觉。爱屋及乌,喜爱“仿鼓壶”,也喜欢“仿古葵壶”,这也许是民国初期对“仿古葵壶”评价极高和广为流行的动因。

从现有资料和实物,能查到民国时期“仿古葵壶”的制作名家有四位(以出生年为序):
范大生(1877~1942年),作品现收藏于范家壶庄。
李宝珍(1888~1938年),照片见《紫砂壶收藏与学问》之52页,并作书的封面;还见《中国紫砂收藏鉴赏全集》之252页。
汪宝根(1890~1954年),照片见《中国紫砂茗壶珍赏》之169页。
冯桂林(1902~1946年),作品现收藏于宜兴紫砂工艺厂,照片见《中国紫砂收藏鉴赏全集》之61页。
他们的作品都具有上面的两点,而造假者往往忽略这一些。

锦葵秋葵向日葵
“仿古葵壶”之葵花是哪种葵花?
对于名作“风卷葵”之葵花,宜兴有二种观点,一曰向日葵,一曰锦葵。日本收藏家奥玄宝还有第三种观点,他“在《茗壶图录》之《荆溪八仙》里,解说其第一壶命名为《倾心佳侣》的理由讲:“秋葵花与蜀葵相类,故号曰‘倾心佳侣’”。(见韩其楼《紫砂古籍今译》页87)此为“秋葵花与蜀葵花”类比说。

我们曾对此三说作过考证,并在宜兴作了实地考察,以为“锦葵花”是正确的。《壶中天地》曾刊登过我们的论证。(文附后)
“仿古葵壶”之葵花,现有著作大致是“向日葵”之说。从仿古葵壶的花瓣形状来看,我们同样认为此“葵花”不是向日葵,而是“锦葵花”。若朋友感兴趣,打开“百度”点击一下“锦葵花”,用其花瓣与“仿古葵壶”壶盖上的花瓣一比,便一目了然。(附锦葵花照片)

附二
“葵”为何物 世有三说
风卷葵师法于那种植物?世有三说,其中宜兴有两说:一曰向日葵,一曰锦葵。
作家徐风为写作“风卷葵”时,曾到蜀山古老的窑场去采风,并写道:“岁月迢递,沧海桑田,当年那火龙喷吐的窑场背后的一片开阔田地,如今已经挤满了高高低低的民居。但当年这一望无际的阡陌上却种满了欣欣向荣的向日葵,每一棵向日葵看上去都那么俊朗挺拔,远远望去就像大型团体操一样地排山倒海,让人感到那是一片充沛的气场。”此为“向日葵”说。

紫砂文化学者陈茆生先生在审阅《紫砂壶老壶名漫话》时,对我们说:“对壶艺中的葵花,宜兴有两说,一是指‘向日葵’,一是说‘锦葵’。我认为应是‘锦葵’。”长于制作“风卷葵”的女陶艺家姚亚勤,在其作品集里说“此壶以风卷‘锦葵’为师”。此为“锦葵”说。

而在日本又有一说,历史上最早记载“风卷葵”壶的收藏家奥玄宝,在《茗壶图录》之《荆溪八仙》里,解说其第一壶命名为《倾心佳侣》的理由讲:“秋葵花与蜀葵相类,故号曰‘倾心佳侣’”。(见韩其楼《紫砂古籍今译》页87)此为“秋葵花与蜀葵花”类比说。

风卷葵之“葵” 究竟是何物?我们从网上找到宜兴紫砂理论家时顺华先生写作的《风卷葵传奇》和配发的“杨凤年的风卷葵壶”的照片。从照片看,壶嘴上卷的不是花瓣,而是叶筋很明显的叶子,壶身中间贴塑的也是清晰的叶子,那么不用说壶身上风吹翻卷的是花瓣了。

接着,我们又从网上找到锦葵花、蜀葵花、秋葵花和向日葵的彩色照片。从花瓣、花叶来看,锦葵、蜀葵、秋葵三者很相似,其形象和杨凤年风卷葵壶的花瓣、花叶也很相像。若从传统“葵花壶”壶盖上的花瓣看,更可看出“风卷葵”之“葵”,是师法“锦葵”而创作的。而风卷葵的花瓣、花叶和“向日葵”的相差很大,向日葵花瓣细而长、壶上花瓣恍似圆形;向日葵的叶大而圆,壶上的花叶小而长,尤其是壶把的花干,和向日葵粗大挺拔的枝干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