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唐王朝究竟因谁而亡?就因这些毫不起眼的太监!

 小说阅读君 2017-09-21

中国古代数千年来的宫廷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帝王、后妃、太监的“家史”,而在这个“家”中,太监,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他们不因王朝君主的更迭而消亡,也不因世人的侧目而衰颓,于宫瓦高墙的一方天地里,他们始终生生不息、奋斗不止。

赵高、高力士、李辅国、童贯、郑和、魏忠贤、李莲英……他们称得上是太监的代表性人物,又远远无法诠释“太监”这两个字的所有含义。

太监,也称宦官、阉人、内侍、内监等,他们专供帝后及其家族役使。在世人眼中,太监往往生前名声狼藉,死后不入祖坟,甚至他们的子孙也会被牵累。最典型的,在汉末声讨董卓的大军中,同样身为校尉,宦官之后的曹操,和家族四世三公的袁绍相比,地位、待遇、号召力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作为一群“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太监并不是行尸走肉,他们也有着自身的诉求。命运令他们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注定无法站在历史的潮头、人生的巅峰,于是,历经磨难,功成名就的大太监们,有了各自的选择与目标呢。从赵高起,大权在握,操控朝政,就成了权宦们的最高诉求。汉末的张让,北魏的刘腾,各个都是大权独揽,权势熏天。尤其是唐朝的太监,他们的人生成就,比其他朝代的高多了!因为他们可以兴、废、立!

先说个滑稽的事实,大唐这个璀璨夺目的王朝,竟然是宦官专权最为严重的朝代,甚至出现了宦官弑君的现象。唐朝最出名的宦官,高力士,在大家心中是个狐假虎威型的“反派”形象,但那时候的宦官对皇室还是忠心耿耿的。不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中央权力受到冲击,乱世下,想要投机取巧的人就多了。

 
 大宦李辅国40岁之前无所作为。只是因为在安史之乱时,他扶持唐肃宗上位,于是性格软弱的唐肃宗便把军政大权交付与他。李辅国大权在握后,便开始迫害皇室。在他的阻扰下,唐肃宗曾数次想看望重病中的唐玄宗,均未成行。而唐宗室李岘,因为举报李辅国的不法行为,得罪了李辅国,最终被贬出了京城。唐朝宦官势力染指朝政就此开了头。

李辅国如此一手遮天,唐代宗只能靠暗杀他才拿回了大权。可是一个李辅国倒下,不代表宦官的野心就此偃旗息鼓。之后,唐顺宗、宪宗时期的近宦俱文珍王守澄逼宫弑帝。而唐宪宗最后死于近侍陈弘志之手……宦官当政几乎贯穿了唐朝的中后期,一批批的宦官专权横行,无恶不作,更为惊悚的是,唐宪宗死后,唐朝皇帝的废立均由宦官决定。 

 
 当代小说名家唐隐,在对唐史多年研究探索的基础上,以中唐时期云谲波诡的宫廷秘史为蓝本,创作了著名文化悬疑小说《大唐悬疑录》,以裴玄静这位唐朝著名神探的视角,将大明宫内的宫闱秘史一一呈现于世人面前。

在唐朝皇帝的眼中,这些宦官不过是“家奴”,成败都在自己手中,然而他们不会想到,小小的宦官,也一样可以在大明宫里搅弄风云。

正如前文所说,唐朝宦官原本是对皇帝忠心不二的,可是为什么励精图治,创造了“元和中兴”的唐宪宗会被近侍杀害?唐宪宗弑父杀君、得位不正的传言是真的吗?顺宗的宠宦李忠言,为何将矛头始终指向宪宗李纯?又是谁操纵了陈弘志,让他犯下如此滔天大罪……随着谜底的揭开,帝王、后妃、权宦的真实面目显露无遗。这一次,危机就在眼前,裴玄静还能在漩涡中抽身而退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