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武居然有这么多的历史文化遗址.....有一座竟然上千年历史了

 Liverpool33 2017-09-21

临武

许许多多的文化遗产带着历史的体温成为我们的文化基因,使我们成为我们,让我们懂得未来的方向。


文化遗产是保持体温的历史,是承载文明的基因。千年古邑——临武,文化灿烂,地灵人杰,留下了许多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今日,让我们沿着朴实的影像,走进临武大地涓涓流淌的文脉,领略历史书写的博大情怀。


临武遗迹

1

朝泉阁     大塘水楼    

2

书楼         镇南人民公社旧址 

3

渡头古城遗址


渡头古城遗址

渡头夯土城址呈长方台阶式形加外围护城河遗址,遗址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城址内外散布大量的粗细绳纹、弦纹建筑残片。城址处于武水河南岸,东南西向有护城河遗迹,头层东南角有一直径二十多米的园形土台,形成方城园堡格局,城前100米为武水河段袋形河港,可屯船只数百条,东流珠江水系。

东北边缘为湘粤古道和五拱青石大桥,整个古城遗址布局严谨,依山傍水,是一处理想的县邑城址或军事要塞。以城址为中心周围方园数里山坡丘林地域布满80余座两汉巨型土墩堆墓葬,目前发现最大的封土堆园直径达40多米。

渡头古城遗址其规模不亚于秦汉县邑规格,周边如此众多的汉代文物古迹,县志以上的史记文献中无任何记载,古城是座何城?巨型土墩堆葬些什么人?至今是个谜。



书楼

明末清初,书楼村从县城石家分迁于此,因原地名称“猪头寨”不雅,后改称“书楼”之名。清光绪年间,书楼村根据地方民俗习惯,防止村中福气、财气走漏,保一村人兴财旺平安,效仿汾市南福“朝泉阁”的格式兴建下守,并按村名将下守称“书楼”,有崇拜儒家文人之风,显示村中读书人之多、人才济济之意。



朝泉阁

朝泉阁 位于汾市南福村东北向200米处田野中,属南福村公益建筑物,占地建筑近二百平方米,上下四方形,高达20余米,是村人朝拜神圣之地。据阁内碑刻记载考证,为清咸丰、同治年间重修的百年前的阁楼,有三、四百年的历史。

  当地称“下守”、“水楼”、“碉楼”,是当地人为保一村或家族平安兴旺和防村中人气、财气走漏而设置,另还有防止外来势力入侵,保护村庄安全之意。“重修朝泉阁记”有旧神诗一首载;“朝泉重建势空群,半绕青山半入云。万派余波归锁纶,千年乔木蔚氤氲。神楼福地声灵濯,客倚高楼雅谷分。阁尽湖湘推第一,好从斯阁焕人文。”朝泉阁被古人誉为“神楼”,至今依然神釆如旧,坚固无比。

朝泉阁,是临武县地方风俗习惯特有的特色建筑物,是清代咸丰年间我县抗击防御外来势力侵犯的建筑,是我县三普重要新发现之一,具有历史文化\地方风俗\军事防御科学研究的价值。



   镇南人民公社旧址 

在镇南乡政府院內,建于1958年,原名高峰、香花人民公社,1961年改镇南人民公社,至今一直延用“镇南”各级政府之地名。旧址为当时全县6个人民公社建筑中的一流水平的政府大楼,也是全县唯一幸存下来的人民公社建筑旧址,是人民公社历史沿革、时代变迁的见证,建筑延续的典型代表。旧址建筑结构格式布局,采用了苏联式和中国式结合的建筑方式而兴建政府办公大楼,具有历史文化、建筑艺术、地方风俗的科学研究价值。



大塘水楼 

大塘水楼位于郴州市临武县武源乡大塘村水塘中。水塘长150米、宽80米左右。水楼坐东南朝西北,平面略呈方形,建筑占地面积160个平方米。

立于村西一大水塘中,水塘长150米、宽80米左右,即为临武乡村地方特色建筑“下守”,是防止村中福气、财气走漏,保一村人兴财旺平安的典型乡土古建。据大圹村艾氏村谱记载,艾氏先人南宋初从江西太和县迁尧兰堂(今大塘),南宋末期兴建水楼,古称“书院”,宋绍定年间,艾家四世元善曾为书院作诗一首;“幽斋寂止蔼春阴,仑负生辉岁月深。缝帐传经施化雨,青衿受茶继儒林。龙蛇影动撩人兴,琴瑟声清快客吟。尚赖先踪遗迹在,云仍有日振瑶琳。”

水楼为大塘村八景之一“书院松风”,意为效仿儒学文人书生之具“文房四宝”取名,即圹为砚、楼为墨,原后山有一宝塔(己倒塌)即毛笔为文峰塔,西向有三峰连贯为笔架山,均为村中八景景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