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景之治(七)景帝与文帝的差别

 岐黄堂中醫 2017-09-22

文景之治,当然不能只说汉文帝,功劳是两个人的嘛。文景之治,是由汉文帝刘恒与汉景帝刘启这对父子接力缔造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封建王朝的治世。其中,文帝在位二十三年,景帝在位十六年,总共三十九年大约四十年的时间,两位君主差不多各占一半的比例。

文景之治(七)景帝与文帝的差别

汉景帝刘启

但是,同样是文景之治的缔造者,汉文帝刘恒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圣君典范,而我也在之前的文章中饱含感情地写了刘恒是多么完美无瑕的一个皇帝。如果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的话,刘恒就好像现在流行的这种玛丽苏戏的女主一样,只不过是要把傻白甜的傻去掉而已。勤俭爱民、从善如流、勤勤恳恳、宽厚仁义。当然了,我们之前讲过了,刘恒是一个很有政治手腕的人,但是他绝不狠毒,待人真的是温厚得没法说。

可是他的儿子汉景帝刘启就不太一样了。西汉共有七位皇帝有庙号,其中无景帝。事实上,虽然大家都承认汉景帝是个明君,但是他在历史上的评价一直不高。古代评价汉景帝,要是光评论他的文景之治的事业的话倒还好,但是一具体到个人,那可就恶评如潮了。别的不说,司马迁在《史记》为这两位皇帝做的世家,一详一略,就很说明问题。我倒不是说司马迁因为讨厌汉景帝而不给他多写,恰恰相反,司马迁很可能是给汉景帝写得太详细了,把他干的那些缺德事都给抖露出来了,所以才导致了大量的删减。事实上,我们今天看到的《史记》早就不是司马迁的原本了,后来流传出来后,《史记》其实是被多次删改的。不过问题可能还不在这里,因为《史记孝武本纪》在最开始的时候就失传了,很可能是被汉武帝销毁了。考虑到刘启是刘彻的父亲,比起后代人,刘彻下令删改《孝景本纪》的可能性最大。还有别的例子可以证明刘启的风评不高。唐代名家,《史记索隐》的作者司马贞对刘启的评价就不高。

如何太尉,後卒下狱。惜哉明君,斯功不录!

司马贞批评了刘启对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中立有大功的太尉周亚夫的整治。再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弟弟苏洵,说得更是直接。

汉之贤君,皆曰文、景。文帝宽仁大度,有高帝之风。景帝忌克少恩,无人君之量,其实非文帝比也。

苏洵明确指出,汉文帝的作为那真的是无可指摘,有高皇帝刘邦之风(默默吐槽一句,刘邦才没刘恒厚道呢),而刘启这个让忌克少恩,没有人君的度量,远远比不上汉文帝。

其实苏洵说的真的是很有道理,并且苏洵在后面还详细列举了刘启的差评作为,可谓有理有据。当然了,我们今天不分析苏洵,而是我来讲(虽然其实差不多,毕竟事情就是那些事情)。

汉景帝的刻薄寡恩,从他小时候就表现出来了。当他还是太子的时候,他的堂兄弟,吴王刘濞的太子来找他下棋。两个人下着下着就吵起来了。估计吴王太子也是骄横惯了,对太子也横得很,刘启一生气,居然拿起棋具就把人家给打死了。。。大家读史书,可能会这一节看到谁谁谁死了,隔几段谁谁谁又死了,或许会有点麻木,觉得古代死个人不算事。我们也先不强调吴王太子的身份,就说打死人这个问题吧。大家想想,一个少年,就因为下棋有点争议,二话不说就把人打死了,这要是放在今天,非得轰动全国不可。刘启性格之暴戾,由此可见一斑。而对比一下他的父亲刘恒,同样是对待自己的兄弟,刘恒对待的还是亲兄弟,淮南王刘长,怎么样呢?一个字,宠。以至于,刘长骄横到带着几个人就打算谋反的地步。但是在满朝文武都要求杀刘长的时候,刘恒依然不忍,只是把刘长流放巴蜀。后来刘长在路上自杀的消息传到刘恒耳朵里,刘恒嚎啕大哭,严惩了沿路的县令们。后来,还把刘长的几个儿子都封了王。这是何等厚道?对于刘恒对刘长的处理,一直都有一种阴谋论的说法,说刘恒是故意宠着刘长,好让他骄横到不知天高地厚造反,自己就可以光明正大收拾他了。这种说法有其道理,因为刘恒我们一直说他是一个在政治上很老辣的人,对齐王三兄弟的处理我们也可见一斑,所以他不可能想不到诸侯的危害,怎么会真心宠着刘长呢?我一直不赞成这种说法。因为首先,造反是一件对中央威胁很大的事情。我们看后来的七国之乱,那可是差一点就把刘启给推翻了啊,刘恒凭什么就能确定他这个弟弟只是犯二带着几个人就要造反,而不是真的蓄谋已久气势汹汹呢?就为了找个理由收拾弟弟就养虎为患,我觉得这才是不合情理之处。并且,我们看到刘恒封了刘长的儿子们为王,这件事当时贾谊坚决反对,认为这会增强诸侯王的势力,但是刘恒不听。所以我认为,刘恒对弟弟刘长的感情是真挚的,我们考虑问题,毕竟不能只从利害考虑,还要考虑一下感情。

汉景帝的另一个不如他父亲的地方就是心胸狭隘,睚眦必报。这可以从对待张释之的态度上看出来。张释之,西汉名臣,曾担任廷尉,也就是主管法律的官员。张释之是一个非常正直的大臣,有一是一,有二说二,一贯秉公执法。有一次,汉文帝出巡经过长安城北的中渭桥,有一个人突然从桥下跑了出来,结果皇帝车驾的马受了惊。汉文帝很生气,就把这个人抓起来了,让张释之处理。张释之审讯查明那个人是以为皇帝的车马已经过去了才跑出来的,然后张释之就去跟汉文帝报告,说这人应该处以罚金。汉文帝一听说这个人惊了我的马,要不是我的马脾气好我可能已经受伤了,你就给他个罚金就完了?张释之是这么回复的

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汉文帝听后默然良久,同意了张释之的意见。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张释之的正直,也可以看出汉文帝的气度,他能够容忍,无论是容忍张释之的反对意见,或者是容忍险些伤及自己的平民。但是汉景帝就不同了。这里还是要说回他当太子的时候,有一次他和弟弟梁王刘武一起坐车进宫,到了皇宫外的司马门也没下车。根据规定到了皇宫是要下车的,所以他们俩被张释之当场拦下,张释之直接就检举他俩犯了不敬罪。这下子惊动了汉文帝,汉文帝再度自我反省,说自己教子不严,并提拔了张释之。比起他的父亲,汉景帝怎么样呢?记仇了。等到汉景帝登基以后,先是表示自己很大度,不计较这件事,然后转眼就把张释之给下放地方去了。明明是自己做错了事,却记恨公正处理的大臣,汉景帝之心胸狭隘也就可以说明了。

汉景帝对待老爸的男宠邓通的做法,更是能够反映出这个人的残忍。有一个段子,说东吴爱萝莉、曹魏控人妻、蜀汉全是基。其实何止是蜀汉,老刘家给力给气的毛病简直就是祖传的,从刘邦开始,这毛病一直到了刘备都没改过来。景帝刘启算是一个比较正常的,没这方面毛病,所以大概对他老爸的这个男宠邓通就很看不惯。刘恒曾经得了痈疽病,邓通就为文帝吮吸脓血。结果后来刘启来看望老爸的病情,刘恒就让他给吮吸脓血,刘启勉强吸了,但是这事儿实在是太恶心了,他心里就嘀咕这老爸什么时候有了这个恶趣味了?过后刘启听说邓通常为刘恒吮吸脓血,从此怨恨邓通。等到景帝即位,邓通就被免职,在家闲居。过了不久,有人告发邓通偷盗了境外的铸钱,一查确有此事,然后就结案把邓通家的钱财全部没收充公,这还欠下了好几亿钱。长公主刘嫖赏赐邓通钱财,前头赏了后面马上没收抵债,连一只簪子也不让邓通戴在身上。最后邓通活活饿死在大街上。你说你杀人也不给个痛快的,用这种方式折磨人,是不是太歹毒?

还是说回跟父亲汉文帝的比较上,人家汉文帝是出了事先反省自己,景帝是出了事先找替罪羊。没错,说的就是杀晁错这件事。七国之乱爆发以后,仅仅是为了让七国叛乱师出无名,刘启居然就腰斩了自己的恩师晁错,并且族诛晁家,真的是冷酷无情。杀了以后呢?景帝明知道晁错是冤死的,但只是说了句我也后悔了,就完了。出主意杀晁错的袁盎没有受罚,对晁错也没有什么平反昭雪什么的。他儿子刘彻冤杀了爱臣张汤后还知道严惩诬陷张汤的凶手呢。

说到儿子,汉景帝做的就更绝了。刘荣是景帝的长子,本来是太子来着。结果因为太子的母亲栗姬得罪了馆陶长公主,人家长公主略施小计,居然就让汉景帝认为自己的老婆结党,二话不说逼死了栗姬,杀了栗姬全家(又杀全家),废了刘荣。废了还不算,后来刘荣在地方上又犯了点错误,景帝居然派了旁人见了都打哆嗦的酷吏郅都来主审刘荣,硬生生把刘荣吓得自杀了。窦太后听说自己宝贝孙子自杀了以后气得要杀郅都,而亲爸爸刘启是什么反应呢?对儿子死了没反应,只是说郅都是个忠臣。汉武帝逼死了儿子后还知道建个思子宫呢,景帝思子了吗?我看是没有。

这一篇文章说了汉景帝不少坏话,似乎改变了大家对一代明君汉景帝的印象。但是我要强调的是,刘启的私德有问题,不代表他不是个好皇帝,是个好人跟是个好皇帝是两个概念。汉景帝的建树还是颇多的,比如废肉刑,前文提到过,汉文帝时期的废除肉刑有着很大历史局限性,而汉景帝在登基当年就大力改革刑制,完成了父亲的事业。而且汉景帝也是个有政治头脑的皇帝,他和他父亲同样清楚地方封国的威胁性,于是大力推进削藩,并且平定了七国之乱。虽然中间有杀晁错这个污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