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9日) 匈牙利的国会大厦前面是一个大广场,叫做科苏特广场,这里有一些经典的雕塑,而在匈牙利的历史上,这里也发生过震惊世界的大事件。 1、国会大厦前的科苏特广场东侧,即靠近农业部大楼一侧,有一座骑马的英雄雕像,这就是匈牙利的民族英雄拉科奇(1676-1735)。英俊威武的拉科奇手持指挥刀骑在昂首奋蹄的骏马上,代表了匈牙利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不屈不饶的精神。 2、拉科奇是1703年到1711年反对哈布斯堡王朝、争取匈牙利王国自由的起义的领导者。 3、匈牙利人民为了纪念他,在500福林的钱币上采用了国会大厦图案以及拉科奇的头像。 4、5、拉科奇铜像的侧面,前面在大巴来国会大厦时的路上看到的几个女子也到这里来了。 7、在草坪上看到的拉科奇铜像及后面的建筑,这是匈牙利农业部大楼。这草坪上的花坛图案要在高处看,会更清楚是什么,因为黄色的就像是五角星。 8、旁边树丛前的花,很像牡丹? 9、导游给出在国会大厦前广场上参观的时间很短,我们一车的游人很多已经向停在路边的大巴走去了。但这时看到草坪边有一根旗杆上飘扬着一面匈牙利国旗,奇怪的是国旗中间是一个圆洞。 10、为什么把国旗挖一个洞呢? 原来国旗中有洞的地方,原是以前的镰刀斧头图案的国徽,而这是在1956年匈牙利事件时发生时,人们为抗议苏联军队的入侵,而抠去了当时匈牙利国旗中的苏联时代的国徽,表达了人民的抵抗与抗议。 11、上图1949-1956年的国旗,带有拉科西时代的国徽。 拉科西·马加什(1892年3月9日——1971年2月5日)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在1945——1956年期间的党和国家实际上的最高领导人。是1949年后占上风的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错误的主要代表人物。 12、拉科西1944年随苏军回匈牙利,任匈牙利工人党书记,在新建的国家安全警察支持下,很快的把政治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他是一个坚定的斯大林主义者,1949~1953年为党主席;斯大林死后,1953年7月不得不把总理的位置让给具有改革思想的纳吉·伊姆雷。但他仍任党的书记,1955年还能够促使纳吉去职。次年,莫斯科为了安抚他曾经触犯过的前南斯拉夫领袖铁托,才免除他的一切党内职务。由於长期坚持斯大林主义和屈从莫斯科,他大失人心。 1956年7月匈党中央全会,确认了1955年党的领导重犯了1953年6月以前的部分错误,决定解除拉科西·马加什的领导职务。拉科西遂离开布达佩斯前往苏联,之后一直侨居苏联直至去世。 13、国旗下,是一个墓地,墓地的墓碑平卧着,上面有一个匈牙利现在的国徽浮雕图案。 14、这是一个象征性的墓碑,用来纪念1956年事件中发生在这个广场上的一件惨案。科苏特广场的西面是国会大厦,东面则是农业部大楼。1956年10月25日,当人们在这个广场上集会的时候,突然从农业部大楼的房顶上射来了密集的机枪子弹。广场上即刻死伤枕籍,尚未中弹的人们惊恐地到处寻找藏身之地。然而隐藏在房顶的机枪仍在疯狂地扫射,甚至还瞄准了已经趴倒在地上躲避的人们。 墓碑上有AVH,就是当时国家保安局的缩写,也即惨案的制造者。 15、墓地旁边有介绍当年发生的匈牙利事件的文字,国家机器对公民实施机枪扫射的镇压,是国际上罕见的。事件发生时,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在事件发生的那个时期,对这么大的事件还是不大了解的,当然以前的媒体也没现在这么的透明度,以及观点看法等问题。
16、墓碑后方还有竖立着的反映事件的青铜浮雕,旁边插着的匈牙利国旗是当代版的。 17、广场上有一座黑色花岗岩纪念碑,以纪念1956年10月匈牙利事件中的死难者。历时13天的事件给匈牙利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损失和人员伤亡。据不完全统计,经济损失200亿福林,相当于匈牙利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4。事件中死亡人数共计2700人,约13000人受伤,另有约20余万匈牙利人成为难民。而苏联方面也付出了722人死亡、1251人受伤的惨重代价。(网络资料) 18、我们没有来得及好好的看看这个发生过震惊世界的事件的广场,更没时间去与广场相距不远的地方走走。而就在农业部大楼再南边一些的地方,有这样的一座铜的雕塑,一座小桥上有一个手扶栏杆戴着眼镜凝视着前方的老人雕像,他就是匈牙利前总理,社会主义改革派的代表人物纳吉。 19、这其中有着什么样的寓意呢?原来,桥的一侧象征着匈牙利原来的政治体制,另一侧则象征着人民的利益,而桥下的水域则预示着两者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鸿沟。纳吉在整个1956年事件中所作出的种种努力,表明他已然挣脱了旧体制的束缚,走到了桥的中央。而他的头完全扭向了桥的一侧,则预示着他的心已经完全落在人民这边,他还将坚定地朝人民这一侧继续走下去。虽然前苏联的军事干预阻止了他的脚步,但是他所做出的选择却已定格成这样一个画面,化作永恒。在东欧剧变之后各国纷纷推倒或移除前政党领导人雕像的背景之下,纳吉的新雕像却在匈牙利的土地上树立起来,令人不禁感叹历史自有她的审判。(网络文字稍作修改) 不过,我们在匈牙利看到的已是一个安宁的社会、平和的百姓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