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罗静和她的儿子 有一个朋友总是抱怨她的宝贝儿子非常磨蹭。就读小学四年级的他,每天写作业都要拖到很晚才能完成,早上起床也慢慢悠悠,仿佛除了玩儿,做一切事情都磨磨蹭蹭。 朋友向我询问解决的办法,闲聊中我问她:“你当了这么多年全职妈妈,有没有想要做点别的事情呢?”她懒洋洋地说:“我想做很多事情,可一去做,我就不想动了!” 我说:“这下你知道孩子为什么磨蹭了吧?”她很惊讶地说:“难道是因为我吗?不会吧!我每天都在催他做事情呀!我对他要求很严的!我现在之所以觉得应该找点事情做,是不想让我儿子看不起我!” 朋友的逻辑让我哑然失笑!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一个拖沓的妈妈又怎么要求孩子做好呢? 你越催促,越事倍功半 很多家长看见孩子一慢,就会不停地唠叨、催促,表达不满和抱怨,甚至打骂。 其实越是经常被催促的孩子,越容易做不完事情。因为孩子的心里一直都在反复回荡着妈妈的催促声,占用了思考问题的时间,不仅手忙脚乱,还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失误。 孩子有自己做事情的节奏,妈妈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规范孩子的行为,不然就变成了入侵和越界。 很多时候,孩子做功课、做家务会比成人效率低、速度慢,但并不是因为拖拉,而是能力有限。 孩子刚刚接触到一项新的技能,需要时间练习。孩子只有在自己最舒服的节奏下,才能最佳地发挥自身的潜力。不断地催促只会让他变得瞻前顾后,更加难以提高效率。 帮助孩子建构时间规则 如果孩子稍微慢一点,妈妈就失去了耐心,还给孩子贴上“磨蹭”的标签,会强化孩子磨蹭的心理——你看,我就是这么慢!导致如果是必须做的事情他就慢慢做,如果是可以不做的事情他就拖着不做。 尤其对男孩子来讲,他们是不能同时处理多个信息的,否则就会大脑直接NG,即使你说了再多的话,他们的大脑也不会做任何信息加工,这时沟通无异于对牛弹琴。 如果你发火了,说出更多的气话,他们就会闭紧嘴巴,不做任何反应。所以: 第一,我们不能同时给男孩布置很多项任务; 第二,我们不能用很快的语速和男孩说很多话。 当你需要“布置任务”的时候,要转过他的脸,看着他的眼,微笑,用较慢的语速说出你的需要,并让宝贝确认你想要表达的内容他是否明白。 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你需要给他足够反应的时间,跟他商量什么时间可以完成。第二步,你需要适时的提醒他。 最后,孩子完成了任务,要为他竖起大拇指点赞;完不成任务则要和孩子一起找原因,建立下一次的规则。 不断重复这一过程,在重复中帮助孩子建构时间规则。 生活中还有一类妈妈经常以时间来不及为借口,包揽了孩子该做的事情。 早上时间不够,帮忙穿衣服;出门时间来不及,帮忙喂饭、收拾书包;孩子不懂安排时间,直接排出时间表,精细到吃饭、上厕所。虽然妈妈一边催促、批评孩子,却一边帮孩子干完了所有的事情。 这种帮倒忙的方式,是妈妈闯入了孩子的成长空间,并承担了本应该孩子自己承担的责任——因为磨蹭造成的后果。 虽然结果是美好的,孩子上学没有迟到,作业按时完成,时间安排紧凑,但每一步都是在妈妈的保护伞下进行的,不是孩子自觉自愿的结果。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虽然做事情会被妈妈骂,但只要我装听不到,妈妈什么都会替我做的。长期下去,妈妈只会越来越累,孩子也丧失自己锻炼的机会,不利于独立能力的培养。 面对磨蹭,学会接纳 每一个磨蹭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位越界的父母。要想孩子不磨蹭,父母的心态是关键。 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注定是不同的。身体素质不同,基因表达不同,养育环境不同,父母教养方式不同,家庭氛围不同。 有些孩子尽管很慢(相对于父母的要求而言),但不代表他没有用心学习,也不代表他学习的速度慢,只是展现出来需要的时间长而已。 在孩子的神经发育还没有发育成熟的时候,动作跟不上节奏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的磨蹭,只要我们坚持一个接纳的原则,孩子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接纳他们就是这样独一无二,与众不同;接纳他们不能像我们要求的那样迅速反应;接纳他们很多习惯从开始养成的时候是我们没有做好!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模式,多给孩子一些空间和时间。 -END- -其他人正在看- 图书推荐 东方出版社《教育总会有办法》,罗静著
一本书弄懂所有早教问题,0到7岁对了,孩子的一辈子就对了。近百个超实用、有效办法的亲子教育宝典。
|
|
来自: mickeychow805 > 《教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