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韩风水申遗,老祖宗是喜还是悲?

 为什么73 2017-09-22
2017-09-22 桐源居士 桐源居士

近年来,关于风水申遗的消息此起彼伏。更有媒体称,“韩国在成功申报端午祭之后,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学者们担心,风水一旦被日本、韩国等其他国家抢先申遗成功,将是对华夏文明的一种讽刺,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大遗憾。


不可否认,风水是中国的发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徒子徒孙们要来抢师父的饭碗,这一回,老祖宗是怎么也笑不起来了!


风水是不是中国的国粹?还是先回顾一下历史吧。


家族集葬,古来如此。(明)吕本、(元)赵汸言风水起于秦汉之间、东汉之末,《四库全书·子部·葬书》前按以“周官冢人、墓大夫之职称以族葬”作三代(夏、商、周)以上葬不择地、不讲风水“明证”,依《后汉书》例断风水术传于东汉以后,非也。中国风水术的应用与实践,实际上要早得多。

 

 中国古代的龙

 

借助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可以得知,中国的“龙”文化至今已达万年之久。与“龙”文化息息相关的风水文化,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或之前,大约与周易出现的时间差不多。而在民间,堪舆活动则还要提前。


远古洪荒年代,先民已懂得运用天文学知识判定方向,择地而宅,近水而居。现存的古人类窑洞,坐北朝南,通风采光,依据中国地处北半球的特点建造。距今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与风水相关的“青龙”、“白虎”图案,说明华夏早有“取象于天”的四神兽方位概念。


黄帝统一各部落至夏朝,以各地山川形胜为基础,分土地为九州岛,推行“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的“择中”思想。这一时期,除了追求适合居住的基本条件外,开始考虑避风、向阳、安全、水源等因素,具备负阴抱阳、金带环绕的择地观念。


商、周时期,有了明确的风水记载及典型的风水遗存,如《诗经》、殷墟等等。出现了专业性的“卜宅”和“相宅”,以占卜选定墓地,择地居住以至建都。


周公卜洛,既是易界盛事,也是堪舆大事,表面上是周时卜择之术的应用,实际上是风水的运筹,背后是强大的风水支撑。睿智的周公以过人的智慧,既探明了风水吉凶,又通过占卜最大限度地统一了人们的意见,使迁都之事在最短时间内转变成集体的意志和行动,深刻影响了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


事实表明,古城、名镇、陵墓,无不受到风水术的影响作用。因为有了风水,这些地方光彩照人,魅力无穷。相反,不符合风水原则的人为景观建筑、城池,现世难存,迅速消亡。


时光荏苒,民间风水术之源起已益发不可考,然故址尚存,史迹永垂。生活在春秋时期的孔子,曲阜有他诞生、终老、归葬的风水根脉。凤凰趁浴,缔造了东方一圣人;老蚌吐珠,福荫孔氏千年繁盛。其选址、营筑与风水术天作之合,让人匪夷所思。


如果孔子风水尚不足以说明问题,那么,秦始皇祖先陵墓就简直是风水的绝配了。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一孔状如龙头的柳宿墓穴,乃中干龙之西秦岭大结,护佑了秦人600年的强盛。秦始皇灭六国的壮举,早已奠基于数百年前的祖上风水中。就连秦王子孙惨败的情况,也与风水预示相一致。

 

龙首山

 

汉高祖刘邦由农民登上皇帝宝座,为历代史家津津乐道,更是千年风水之谜。风水的神话,偏偏发生在现实当中。时运把刘邦推上反秦灭秦的舞台,一席天葬地,襄助刘氏成就了422年大汉江山。华夏土地上的风水奇迹,至今仍那样鲜活,动人心魄,令人惊叹不已。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


堪舆发端虽不可考,风水术却一以贯之。春秋时期尼山“夫子洞”与曲阜孔林的选址,战国年间刘邦祖父魂归江西宁都“天子墓”,离不开“风水”二字;甘肃礼县秦公西垂陵园,更是风水典范之作,是三代以上葬已择地之明证。


夫子洞

 

风水起源于中国,又是东方智慧的象征。在历史悠久的老祖宗面前,日、韩等国自惭形秽。但时过境迁,中国风水若自暴自弃,抱残守缺,日韩赶超、僭占又何尝不可能?

 

(本文选自桐源居士著作《千年堪舆——西垂未央》“导论”,略有改动。)


作者丨桐源居士

图片丨桐源文化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