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刘禹锡感叹“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人心虽不如水,但不等于不可以达致。水从高处来,只向低处流,乃至归入大海,贵在平静低调。真正为人, 人生当如水。水无颜色,清澈见底,为人,处事,做官,若透明如水,则一生光明磊落……这就是在人的生命的进程中可以没有茶,也可以没有咖啡,可是万万不可缺少水。构成人体的物质有百分之七十是水,据说,人不吃饭可以活七天,而不喝水三天也难活过去。在每个日出日落的日子里,水是万万不可缺少的,这正如我们在一泓清水中度过的平平淡淡、普普通通的每个日出日落。还有人说生活如茶,苦中带甘,回味无穷。茶没有咖啡的醇美馥郁的香气,但比咖啡更让人陶醉永久。茶没有水的清淡,但它清香四溢,渗人心脾。如茶的生活在恬静中带点宣泄,在热闹中带点安详。有人说人生如咖啡,是苦尽甘来,喜忧参半,咖啡给人以享受生命的消闲,已潜移默化为一种时尚之风。你能不追求吗? 咖啡和茶被赋予了我们文化上的韵味,都离不开水的冲泡,人的把握与领悟,在西方,咖啡代表的高雅符合文人对自我身份的标榜;而在中国,茶清淡雅的特质几乎就是所有文人追求的境界。浸在咖啡的浓香与茶的淡雅里,从文人学者的文学著作中或许真能洗去些俗味。喝过茶和咖啡的人都知道茶和咖啡是苦的,许多人认为不好喝。所以他们给咖啡加点糖。因为加过糖的咖啡是甜甜的味道,更容易入口、更能体味甘甜。可是没有加过糖的咖啡才是醇美的。也许入口是苦的,但经过回味后,没有加糖的咖啡就象是没有经过修饰的钻石。自然的放着耀眼的光芒,在那其中,你才会明白真正的苦尽甘来;你才会体味人生与自然的结合。太多的时候没有加过糖的咖啡就象人的生活一样,苦涩过后是醇而恬静的甘甜,躁动后是平静的享受,忍耐后是广阔的天空。所以,别给咖啡加糖,别让自己在甜味中放纵自己,别给自己向苦难低头的机会,别让自己向困难低头。 品茶,品咖啡需要心静,都是要讲心情的。一段真正闲暇的时光,一个完全放松的心情,才能品出好茶的韵味。茶就像人生的缩影;一杯好茶与一杯好咖啡,还要配上精致的点心,才更有趣味。泡绿茶,如果用太烫的水,只会让茶变得焦黄苦涩,就像对待年轻人,如果方式不对只能扼杀才华。所以泡绿茶,最好的水温是八十五度左右,浇的时候手法要柔和,这样冲出来的茶呈黄绿色,茶叶翠绿,口感温和,甘中回甜。绿茶带有豆香味,解渴又滋润,最适合感性的年轻人。好的咖啡与茶入口甚苦,它意识着人生的开始是痛苦的。哭着而来,人生,何尝不是如同在品尝一杯苦咖啡和绿茶。我们不能因为咖啡与茶的苦涩,而放弃品味它郁烈的浓香。我们也不能因为道路的艰难而放弃观赏路旁的景色, 只要走过这一坎坷之路,必将看到另一番景色的希望。人生命运是靠自己努力争取而改变的。 品茶、品咖啡的生活色彩与视觉有关,与心情、心静更有关,茶与咖啡的味道与人的味蕾有关,与品位更有关。静心品尝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喝的是境界。儒者品茶,在一派儒雅之上,品出淡淡的中和之气;道者品茶,在一种无为中品出悠远的玄机;禅者品茶,在一片泰然之下,顿悟了生命的真谛,参透了身心自然。所以茶即儒,即道,即禅。喝咖啡是一份享受,享受的是一种情致。轻啜一口醇美之香,静品那甘醇回味,虽身外有喧嚣红尘,然凡心顿消,万虑尽除。胸中豁然。这份清静中的淡泊,这份幽雅中的顿悟,在这红尘岁月里,该是怎样的一份奢华。体悟当前,把握现在,平和自在地放宽身心,用一份好心情去泡好一壶茶或冲一壶咖啡;换来一份好心情。苦涩回甘的咖啡与茶,犹如漫漫的人生之路,滋味尽在不言中……或许,我们就会领会一种新的人生感悟,感受到人生如水的情怀。淡雅平静如水人生才是真。 人生在世,若能学水的清澈本性和“利万物而不争”的品格,则不仅精神居于高处,人生也将进入开阔处。要达到如此境界,最需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想留个好名声,无可厚非,但不能为名所累。“人心是杆秤”,“政声人去后”。只要行得稳、坐得正,多做好事、少办错事、不干坏事,好名声不请自来。若淡泊名利,不为名利而争,人生必甚畅意。人生更须知,“家有黄金万两,每日不过三顿;纵有大厦千座,每晚只占一间”,金钱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成克杰、胡长清、李真等人的可悲下场昭示世人;人不能把钱财带进棺材,不义之财却可以把人送进坟墓。古今中外,教训甚多,对水的比拟也是甚多。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说最高尚的品德像给万物带来益处而不求回报的水一样,可谓把对水的比拟推向某种极致。近读有关新解“上善若水”的文字,感念世事人生,不觉便生出此感慨:以水为镜,可映鉴人生。人生如水,方潇洒一世。有这样的心情才能品出茶与咖啡的美味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