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子宫出血属中医“崩漏”范畴。崩漏的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冲任损伤、不能固摄所致,但导致冲任损伤的原因多是血热、气虚、脾虚、气郁、血瘀、肾虚等。临床以血热、气虚、脾虚为最常见。病机有素体阳盛,血热动血,损伤冲任,迫血妄行,血失所藏;气虚下陷,统摄无权,损伤冲任,血海不固;思虑过度,损伤脾气,统摄无权;肝郁气滞,损伤肝气,肝不藏血;或肝郁化火,肝经火炽,血失所藏;血瘀停滞,阻滞经脉,血不归经;肾精不足,冲任失调,不能固摄。其均可形成血崩漏下。 一、辨治要点 柴浩然十分推崇明代方约之先生在《丹溪心法附余》中提出的“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还其旧”的三大治则,以此作为治疗崩漏的思路和原则。因崩漏的病因多端,尚需仔细的审证求因,审因论治。如崩漏时间之久暂、血量之多少、血色之鲜暗、血质之浓淡、血状之凝散,参合临床症状,对指导临床辨治非常关键。再如大凡青少年多火炽血热,每以凉血止血获效;中年以后及老年人气血俱虚,肝肾不足,血虚、气虚、脾虚、肾虚更为多见,临床每需扶正补虚为主收功。柴浩然经常强调在施治用药中,必须把握好凉血勿使凝滞,塞流勿使致瘀,祛瘀中病即止;补虚需辨脏腑、阴阳、寒热,掌握好清与补的主次、通与涩的分寸、寒与热的程度等等,力求使辨证仔细入微,用药丝丝入扣。 二、病案举例 病案一功能性子宫出血 孙某,女,30岁,1966年4月18日初诊。 患者素体较差,但月经基本正常,按期而至。本年2月因行绝育结扎术,阴道有少量出血。两天后,血量增多,经某医院妇科、内科用仙鹤草素、维生素K等止血针,及服中药数剂,未获效果。迄今已40余天,出血仍时多时少,淋沥不断,血色鲜红,偶有少量血块。因流血日久,面色苍白,头晕眼花,身疲无力,动则出虚汗,气短纳差,舌质嫩红,苔薄白,脉象细弱。 西医诊断:功能性子宫出血。 中医诊断:崩漏。 此属崩漏日久,气血两虚,冲任不固。治宜益气养血,调固冲任,佐以化瘀。 处方:生黄芪30g,党参24g,当归15g,生龙牡各24g,乌贼骨15g,仙鹤草12g,阿胶9g,生地炭15g,三七4.5g,桑蚕茧壳炭12g。5剂,水煎服。 4月23日二诊:服药后,出血减其大半,色仍鲜红,但无血块,汗止纳增,身亦有力,脉较前有力,但仍头昏眼花,腰酸。 上方加女贞子3g,沙苑子3g,益阴止血。5剂,水煎服。 4月29日三诊:血已不出,面色渐复,能做轻微的家务劳动,舌质红,苔薄白,脉细。 上方去三七。补中气,固冲任,益肾阴,再服5剂,水煎服。继服十全大补调理而愈。 按:本例因术后冲任失调,久崩不止,以致气血渐亏,冲任不固。虽经中西医治疗,但始终未中病机,故无成效。初诊时因气血双亏显露,血海空虚,再误便有虚脱之危,故以党参、黄芪、当归、阿胶补气养血,取“补可扶弱”之意,又以乌贼骨、三七去瘀生新止血,以防补而过滞,涩而留瘀。二诊时因有肝肾亏虚之症出现,故又加女贞子、沙苑子益气止血。三诊时因血止瘀去,故去力强之三七,重在补中气,固冲任,益肾阴。终以十全大补温补气血,以治根本,还复其旧。 病案二功能性子宫出血伴肝郁胁痛 王某,女,32岁,1975年5月24日初诊。 患者以往月经按期来潮,经期3~5天,经血色红,量中等,无腹胀拘急等感觉。1月前因家事不顺,肝气不舒,发生右胁胀痛,以肝病论治逐日加重,食后脘闷,胀满不适。近40日来,又加上经水淋沥不断,时多时少,小腹拘急疼痛。先后经他医以肝炎治之,又以月经过多治之,服用中西药均未显效。此次月经来潮一直少腹胀痛,阴道断断续续出血不止。西医妇科检查:外阴(—),阴道充血,宫颈轻度糜烂,宫体后位,大,软,活动好,压痛(++),附件两侧均增厚,压痛(+++),疑为盆腔炎;妇科处方予黄连素20支。妇科检查后,又转来柴浩然处诊治。 诊见右胁肋部胀满而痛,触诊肝大两横指,按之痛甚,小腹拘急,按之亦痛,经血淋沥,时多时少,为时已达月余,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弦涩,唯左关较有力。此病胁痛夹崩漏,虽为两症并作,但同起于肝郁所致,胁肋为肝经经络布达之地。《内经》云:“恚怒气逆则伤肝。”因气逆伤肝,肝木横逆,肝气不能条达,遏抑不舒,故胁肋胀满。《内经》又云:“肝藏血”,因肝气抑郁,气病累血,血失静谧潜藏之度,故经行淋沥不止(俗有气崩之称),亦系肝经经脉络阴器也。 中医诊断:①肝郁胁痛;②肝不藏血之崩漏。治遵《内经》“木郁则达之”之旨,以疏肝理气、固经宁血为法,处加味逍遥散方。 处方:当归15g,白芍药15g,柴胡9g,茯苓9g,白术9g,炙甘草6g,佛手9g,橘叶9g,香附9g,青皮9g,川续断9g,阿胶珠9g。3剂,1日1剂,水煎,分早、晚空腹服。 5月27日二诊:患者服上方1剂后,经血大见减少,3剂服完,即血止经净,唯右胁胀痛。继以疏肝畅络、理气止痛为法,处以加味四逆散。 处方:柴胡9g,炒枳实9g,白芍药18g,金铃子9g,郁金9g,广橘络9g,佛手9g,广木香4.5g,元胡9g,生甘草6g。3剂,1日1剂,水煎,服法同前。 上方3剂服完,胁痛平疏,崩漏停止已巩固,遂告痊愈。 按:本例崩漏、胁痛虽病名相殊,但病机实一。患者因家事不遂、肝气不舒、肝气横逆,失其疏泄条达而致右胁胀痛;胁肋乃肝经布达之地,又因肝气郁结,肝不藏血,气病累血,血失静谧潜藏之度,故致崩漏不止。崩漏和胁痛同起于肝郁,两者病机相同,故采用异病同治之法,遂先处以加味逍遥散,继用加味四逆散疏肝理气,固经宁血,俾两病而用一法一方治之,而均获痊愈。此亦异病同治之典范也。 柴浩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