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互联网时代下的编剧思维

 yushi823 2017-09-22

编剧帮专栏作者刘开建/文 春晓/编辑



导语


这是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是什么?


如果你简单的认为,互联网时代就是这个时代里的人可以使用互联网,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是第三次工业革命,而这次工业革命将深刻地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不是我说的,这是互联网的先驱和大佬们说的。


手机打车,网络购物,移动支付,这是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只是这仅仅是个开始。而当互联网深刻改变我们生活的时候,它也将重塑我们的文化,重塑我们的文明。


作为这个时代的记录者,作为新文化产品的生产者,编剧,你该做些什么?是按部就班?还是迅速的拥抱变化?


这听上去有些危言耸听,听上去有些故弄玄虚,编剧就好好干活就行了,这些词都是忽悠人的,干好活什么都有了!真的是这样吗?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为什么今年IP来势汹汹?到现在已经形成巨大的泡沫。IP在三十年前就有,为什么在今天突然就迅速壮大?你用什么来解释目前正在发生的IP热和电视台的衰落?


在我看来,互联网就像一把刷子,它的技术变革改变人们衣食住行的同时,也在给我们的文化刷上一层层的漆。每隔两年它都会在我们原有的文化上刷一层漆,经过一段时间的累积,这一层层的漆就会变成一个厚厚的千层饼一样的泥块,新的东西不断的增加,而旧有的老化的东西从底部开始脱落。新的文化在不断的淘汰旧的文化,最终将形成一个全新的文化,全新的文明。这种技术变革深刻影响人类社会文明的现象,在上两次工业革命中我们已经看到。


那么,这与编剧何干呢?


你是时代的记录者,你不接入这个正在更迭的文化,你不跟随这个正在更迭的文化,你不感受这个更迭的文化,你将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时代的记录者?


关于这方面,我提出五个关键词和大家共同思考,这五个关键词是:接入、共振、迭代、生长、变异。


1.接入


接入,就是说接入到现在的这个时代,接入到这个更迭的文化,接入到现在的这个潮流。


有人会说,我们不是一直处在这个时代之中吗,何来接入一说?表面上大家都身处这个时代,但是很多人身上其实裹着一层塑料薄膜,他们并没有接入这个时代,塑料薄膜之内的他们可能生活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甚至更早。



比如,新闻联播上有家长气急败坏地说:“年轻人三十岁之前就应该结婚,国家应该制定法律,三十岁之前不结婚的要判刑!”


你看,这样的说法是多么的可笑,这样的人群背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多么的落后,他们虽然身处现在,但他们活在上个时代。而且这不是个例,持这种观念的大有人在。



再比如,有的人很爱旅游,这里走那里看,可是如果这种旅游只是简单的游山玩水,在旅游的过程中你的心没有接入到当地的文化之中,你没有用心去感应当地的文化,那么你的旅游又有什么意义?即便行万里路,也不过是个邮差而已。


是化学反应。接入到这个时代,是与这个时代发生化学反应。没有发生化学反应,说明你就没有接入。


其他人可以没有化学反应,但是作为这个时代的记录者,作为抒写这个时代故事的编剧,你如果没有化学反应,那么你将如何写好这个时代里的人。



比如,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某些话题剧,仅仅是靠话题来构建故事,仅仅是探讨社会热点下的人和事,并没有真正去写这个时代下的人物内心的冲突,人物与这个时代的冲突。这里就没有化学反应,这仅仅是物理式的做法。


再说一下正面的例子,《篱笆女人和狗》等女人三部曲,抒写的是那个时代下的女人的命运,那个时代的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通过这样的剧,你可以看到那个时代;


再比如电视剧《手机》,它探讨的是新技术的出现对社会关系所造成的冲击,通过这样的剧,我们可以看到在新时代下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2.共振




当你接入到这个时代了,你要与这个时代共振。微信、微博出现了,它们加速了信息的流通,快速的击破了信息的壁垒,让信息可以迅速连接,让信息变得更加对称。


你可以说微信或者微博会产生大量垃圾信息,占据你很多时间,但你却不能因为有这个弊端就舍弃它,就像没有人因为每天都有车祸发生所以就不开车出门一样。


借用罗振宇的一句话,微信、微博不仅仅是一个社交工具,它是新时代人的ID。你如果三天不上微博、微信,你去跟别人聊天,你可能根本听不懂别人在聊什么;你如果一周不上微博、微信,你去和朋友聊天,朋友可能会认为你来自另外一个世界。没有这个ID,你可能就脱离了这个时代。



共振是说你能够感受到时代的脉搏,跟随这个时代的潮流,你要让你自己处于潮流之中,而不只是个看客。


在这里我想说一个现象叫“时差”。


有两个人,他们是小学同学,虽然他们年龄相同,虽然他们都生活在这个时代,但是因为他们的文化水平不同,价值观念不同,他们可能一个是生活在现在,一个生活在上个世纪,他们的时差可能是50年。为什么越是落后的地方年轻人结婚越早?为什么越是小地方的人越倾向于从事一份可以一直干到退休的稳定的工作?


同一时空里的人,其实生活在不同的时间段里。仅仅是接入还是不够的,我们要共振,只有跟这个时代共振,我们才能生活在当下甚至生活在未来。


3.迭代



自我的学习,自我的成长,自我的蜕变,我们可以称为自我迭代。


为什么现在这么强调和重视迭代,因为这是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变化太快,每一次变化都会有很多机会,你如果不迭代,你就看不清机会,看不懂机会,那就抓不住机会。


苹果手机,可以从一代出到现在的6s,那么你自己也可以不断的迭代自己,把自己做成1代,2代,3代……6s……你不断迭代了,那么你就可以紧跟这个时代,甚至可以引领潮流。


定期升级自己的认知系统,升级自己的思维方式,不断优化自己,这样你就会成为更好的自己,你成为更好的自己,美好的事情自然会追随你。


再说两个反面案例。


关于抄袭一事,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你被抄袭了,结果他比你火了,而你还是默默无闻,说明是你自己的问题,还是你写得不够好。


比如,关于郭敬明抄袭庄羽小说一案,有一种说法是:庄羽告郭敬明抄袭,虽然胜诉了,但是庄羽之后没有动静了,所以报复抄袭者最好的方式,是比他更好。


这,这其中奇怪的逻辑让人惊出一身冷汗。难道被抄袭了,不去诉诸法律维权,应该去写得更好?


如果我们在路上被人抢劫,被人捅了好几刀,我们是不是不应该报警,而应该回家练习武术,好变得比抢劫犯更强壮?报复抢劫犯最好的方式不是将他绳之以法,而是变得比他更强壮?


关于一些编剧在微博上维权吵架的事情,有一种声音是这样的:


编剧要靠作品说话,网上光知道打架能出来什么好作品。这种说法乍看上去挺对,可是仔细一想完全不对,和上面的案例是一个逻辑,拿不拿出好作品,这是水平问题,你去维权这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为什么要把不同层面的问题混淆为因果关系?何况,互联网给了我们这样的便利。


在之前,编剧受欺负,不受尊重,那时候想发泄都苦于没有渠道。现在有了微博,为什么不利用?


微博可以迅速地制造话题,为编剧维权,甚至不用诉诸法律就可以解决问题,为什么不去用?微博可以让默默无闻的编剧发出声音,为什么还傻傻的选择沉默?微博可以让没有资源和机会的新人快速的被人认识,微博可以高效的构建个人品牌,如果你是一个意见领袖,如果你是一个优质内容的生产者,你为什么不站出来为不公平的事情说话,你为什么不发表自己的洞见?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自我迭代,就是不断去掉自己身上落后和破旧的东西,像前面的两个案例代表的思维方式,都是落后的错误的方式,如果我们身上有这样的东西,就要不停地努力地蜕去。


4.生长




当我们不停的自我迭代以后,发生的是生长,注意我说的是生长,而不是成长。


生长更倾向于自然发生,它有更多的未知。自我迭代,是让我们成长,而当我们自我迭代到一定程度,发生的是生长。你的潜在的某一个或者某几个特质,会逐渐得到强化,比如你的商业眼光,你的资源整合能力,你的导演潜力等等。这些特质开始慢慢生长,而这时候你不再仅仅是只会埋头码字的编剧。


5.变异




自我迭代以后,你开始生长,当你不断生长的时候,你可能变成新的物种,你发生了变异,你不再仅仅是个编剧。


你同时可能是自媒体人,电视评论人,导演,制片,投资人,咨询师,培训师等等。这种变异,在以前的时代,必须是老资历才能完成,而现在在互联网时代,年轻的编剧,如果有能力,他可以比以前的前辈们更快速的发生变异。


他的转型,比以前的前辈更快,甚至转型后可能做得更好。必须承认的是,愿意自我迭代,开始生长,发生变异的永远都是少数,互联网让这样的少数人更快速的脱颖而出。这是互联网时代给所有人的红利,包括编剧。


结语


接入、共振、迭代、生长、变异,这对于时下的所有人好像都适合,不仅仅是编剧。但是编剧,比其他人更需要去做这样的努力。


因为,编剧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


你不能卖给别人一台最新的苹果电脑,里面却装的是你的286的芯片。接入这个时代,并不是说让你知道一些时下的热门词汇,也不是要你迎合,而是要你与这个时代共振,只有你与这个时代共振,你才能写出属于这个时代的作品。只有你不断的自我迭代,你才能让自己更优秀,你优秀了,你的作品就会优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