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妈妈的印象里,宝宝哭了,多半就是饿了。 婴儿语言功能不完善,不能很好的表达,那么他哭了,真的就代表饿了吗? 其实,婴儿哭闹有很多原因,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饿了,比如孩子衣服穿的太多,裤子勒得太紧不舒服等,都会用哭声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并不仅仅是因为饿了才哭。如果孩子一哭,妈妈就给孩子喂奶,这样会造成过量喂奶,反而对宝宝不利! 婴儿除了饥饿之外,还为许多其他原因哭泣——腹痛,其他各种形式的消化不良,理由不明的发怒,疲劳但却不知为何睡不着。 妈妈给宝宝喂奶要注意 原则是,刚出生的宝宝一般不用规定喂奶次数,当宝宝饿了或妈妈感到乳房胀时,就可按需哺乳。出生一周内,一般来说,每1—3小时就要喂一次,如果宝宝晚上睡眠时间较长,或妈妈奶胀时,可用海绵或毛巾蘸上凉水轻擦宝宝的额头,把他唤醒喂奶。 每次喂奶最好限制在20分钟,或至多30分钟。 当宝宝哭闹或者吃奶时的吮吸动作往往会同时吸进许多空气,气体停留在胃中形成气泡,哺乳结束后,随着婴儿身体的移动或被翻动(如给他洗澡或替换尿布时),宝宝胃中的空气会上升从气管里跑出来,而宝宝的胃部肌肉也很薄弱,支配胃部的神经调节功能发育不够成熟,也就是说宝宝还不会打嗝,无法将胃中的空气排出,加上胃的入口松出口紧,如果一次性喂奶量过多,奶会随着空气一起跑出来。 给宝宝喂食前如果哭闹太久,可能会在哭叫时吸入过多的空气到胃里面,此时喂奶就容易反溢。在喂奶前先帮他拍拍背、排排气等,就会改善。 如果是一个月内的新生儿,而妈妈是依宝宝的需求亲喂的话,尽量要白天二到三个小时、半夜可拉长到四小时,把宝宝叫起来亲喂。 让我们再来看看,宝宝饿了,还有哪些讯号: 微小的信号 最初的饿了的讯号是,伸舌头、舔嘴唇、或不停开关自己的嘴巴。在饿的最初期,婴儿的身体通常不会有太大的动作,所以这样微小的脸部讯息通常会被忽略,有些婴儿可能又睡回去,造成婴儿很乖、一直睡不爱吃的错觉,或下次醒来就是突然地嚎啕大哭。 舔手 如果此时还没喂婴儿,接下来他会稍稍地蠕动,然后开始舔他自己的手。这是婴儿在“吃手”吗?不,并不是。如果是在一个月内的新生儿,婴儿主动的舔手,通常是饿而不是吃手。 躁动不安 如果此时还没喂婴儿,接下来的表现就市躁动不安。可能开始挥手踢脚、抱起他时拼命在你怀里磨蹭、头在你胸口左摇右摆,身体可以见到大量的移动。 哭闹 最后饿了的讯号是,哭。当婴儿开始哭时,已经是饿的最后一个讯号了。 宝宝是否饿了不能单纯用哭闹来判断。家长一定要仔细观察宝宝的身体细节,不要错误判断了宝宝的真实想法,当然,宝宝饿了一定要及时喂奶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