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理财案例,值得探究——周末回到老家,发现乡亲们热衷建房。是没有房子住吗?不是;是房子太小了吗?也不是。几乎是把一二十年前建的房子拆掉重建。我到一处建房子的工地,问了一个问题:“以现在的物价计算,假如一栋房子建好30万,20年后拆除,拆除后的残值为0,那就是说房子每年折旧一万五千元,每个月就是一千二百,这太不划算了,要知道每月一千二百元在城里都可以租到很好的房子了。”村民说:“并不是旧房子不能住,其实20年的旧房子还很结实的,因为赶不上潮流,所以拆除重建。”我反驳说:“房子作为耐用品,如果不到20年就拆除,就不能说是耐用品了,虽然社会变化很大,但是人基本的吃喝拉撒睡这几项还是没有什么变化或者变化不大,所以一栋房子保留100年以上不存在过时。”村民反问我:“你放眼看看,村子里哪栋房子超过了50年?你还说100年,太离谱了吧。”我说:“我并不是探讨房子能用多少年,而是说理财问题,如果房子时间不长就拆除,从理财来说,是不合算的。”离开工地后我在一边想:不能说老百姓不会理财,也许把还能使用的旧房子拆除建新房是在一种理财环境下的最优理财行为。是什么环境使得老百姓这样呢?大概是一方面钱贬值太快,老百姓不愿意存钱,另一方面没有更好的投资项目手头的闲钱没有地方花,还有一点可能是观念问题,很多老百姓确实不缺房子,又有些闲钱,如果他们去旅游或者吃喝,则被认为是败家,想来想去还是重新建个气派的房子,既被认为是勤俭持家,又有面子。所以啊,我觉得我们应该开放金融市场,让老百姓能柿油地在全球金融市场上找到更好的投资,这样就不至于把好好的房子拆除重建浪费资源了。拆掉好好的房子重建虽然可以增加GDP,但不一定是优化理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