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意理解世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若荷9p16ojzsov 2017-09-22
url:http://www.gmw.cn/xueshu/2017-09/22/content_26277816.htm,id:26277816

作者:作家、上海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 陈鹏举

不久前,作家、上海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陈鹏举来到上海图书馆,讲述了诗歌与中华民族文化的本质联系。

我认为把诗仅仅限于一种文学体裁的话,那是比较狭义的。其实,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为什么总是离不开诗呢?那是因为诗和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代文明的仅存,而这种幸存我认为是和诗词有关联的,因为我们这个民族把诗意看作是自己民族文化的本质。怎么来理解呢?我们的祖先对于人和世界、人和天地的关系不能完全理解,所以他们认为,用诗的感觉去理解这个世界最好。

当年孔子去看老子,回来就对弟子说:“老子犹龙。”说老子像龙一样,他所有的想法,我都没法完全理解。第二次孔子又去看老子,孔子回去后,老子对自己的弟子说:“孔子不会再来看我了。”为什么呢?因为孔子理解老子了。老子的想法就是诗的感觉。他的《道德经》,其中也有很多是用诗的感觉来理解这个世界。

说到底,西方人是用科学的方式来理解世界,而我们中国人则是用诗意的方式理解世界,这是我们特有的思维方式。

譬如说,苏东坡当年去参加进士考试,要写一篇策论,这是一种对于国家前程、民族未来提出政治观点的文章。苏东坡的策论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说的是执掌刑法的人需要仁厚的底色。苏东坡在文章中提到了一个典故:尧统治天下时,手下的法官皋陶要杀犯人,但尧反对了三次,主张不杀。当时的主考官是欧阳修,他因为自己没有读到过这个典故,所以认为苏东坡的学问非常厉害。考完后,欧阳修特地问苏东坡这条典故的出处,苏东坡坦然回答:“何需出处!”他是根据策论的需要,自己编造出来的。

还有个例子是《史记》。《史记》是司马迁写的史书,但鲁迅对它有这样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里鲁迅非常含蓄地指出,《史记》其实不是真实的史书,它是散文、是诗。譬如“鸿门宴”,写得如此精彩,所有的细节都栩栩如生,但鸿门宴在历史上有没有如此真切地出现过呢?其实司马迁只是非常合理地写了一段可能是真实的历史。

这就是我们中国人,那么重要的一位史学家,也是用一种诗意的方式,在为我们民族留下那样一段可能存在的历史。

我们中国文化史的核心就是诗意,或者说诗意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是为什么诗像梦一样一直缠绕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我们民族的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能够读几首诗、背几首诗,因为诗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东西。

纵观我们民族的文学史,应该说它也是一部诗的历史。

大家可能很熟悉胡适先生关于文学史的观点,那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他认为中国文学是这样发展的。但你要知道,当时胡适提倡白话文,他的意思是说文学是发展的、是进化的,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完全是有理由的。为此,他需要寻找一个根据、一个史实,所以提出了关于文学史的这个观点。然而事实上,他的这个观点把中国文学史中诗的重要地位给抹杀了。

诗在我们中国文学里,实际上从来都是主导文学的。唐诗不谈,宋也是以诗为主。称苏东坡为诗人他很开心,叫他词人就未必,因为词是诗之余。元明也是如此。

到了清代,晚清出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诗人,现在有种观点甚至认为,清诗至少不比唐诗差。因为时代的原因,在文字狱的背景下,这批文人实际上保存了汉文化的经典,清诗用了很多的文学典故,他们把诗写得非常含蓄、非常精彩。

即便是小说 《红楼梦》,它之所以精彩,也是因为它的诗意。整部《红楼梦》里,写了许许多多的诗,但曹雪芹是根据小说中每个人的身份在写诗,而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是十六七岁的小女孩,不可能写出很好的诗,因此小说中的这些诗,并不能代表曹雪芹本人的最高水准。

曹雪芹真正以自己的身份写的诗,流传下来的只有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白傅”是指白居易,如果白居易有灵的话,会非常地开心。后一句中“蛮素”是指白居易的两个歌女小蛮和樊素,意思是说,一定会叫小蛮和樊素以最好的歌舞排场演绎出来。这两句诗很明显有“诗鬼”李贺的味道,这也说明曹雪芹本人其实是一个诗人,而且是个非常好的诗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