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文|琳娜妈妈 (id:haobm365) 01 前不久在一则新闻中报道说,有一位女孩在大街上拉着一位保洁员的头发,索要钱财。开始,还以为是恶劣性质的强盗行为,没想到,这位保洁员竟然就是这个女孩的亲生母亲,女孩为了买最新款手机,连着几天打电话给母亲要钱,可是这位母亲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钱来。于是,就出现了新闻中报道的这一幕情景。在我看来,这样的行径简直比强盗行为还要感到无耻和可恶。为什么一个女孩会为了一款手机而对生养自己二十几年的母亲大打出手呢?! 在小区的业主群里看到这样一条消息,问家里有上幼儿园小朋友的家长们,儿子在幼儿园里的好朋友过生日应该送些什么礼物?回复的信息一下子炸开了锅,有提议送最新款豪华赛车的,并附上了相关链接;还有提议说送智能电话手表的;更有家长说包个红包最实际的。这些礼物动辄就需要几百上千的。
这不由地让我想起了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讲的也是关于送生日礼物的事情。这位妈妈去参加儿子朋友的生日聚会,根本没怎么在意,于是就挑了个普通的礼物去参加派对,没想到这次的派对,腔调十足,每个人都盛装出席。再看一眼别人家父母送的礼物,不是从国外带回来的好几千的礼物都不好意思拿出手,弄的这位妈妈也很是尴尬。 我在想,在一个普通的家庭里,几千块钱已经相当于一个成年人的月工资了。为了一个生日礼物,父母为什么要卯足了劲,来攀比到底谁的礼物送的体面呢?!当然,会有经济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家庭能够承受这部分开支,可是我相信有很大一部分父母花了大价钱买了昂贵的礼物,只是为了孩子有面子,为了孩子能够合群不会被其他同学看不起。其实,这么虚荣的想法只是父母自己赋予的,也是父母面子在作祟。 02 越是经济条件普通的家庭,父母们越是觉得不能富甲一方,就得护着孩子一辈子,就会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任何需求,这样一味地娇惯宠溺孩子,不仅不会让孩子感到快乐,反而是孩子、乃至整个家庭的的不幸。 做父母的都希望把最好的都给孩子,特别是越普通的家庭,对孩子的要求,越会来者不拒,以为这样就能使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幸福快乐,眼界开阔。 但遗憾的是,幸福的真相并不是这样的。与孩子幸福感紧密相关的 ,是对愉悦感的节制和对欲望的控制。 无节制无目的地满足孩子的任何需求,就会使他们养成不给就大哭大闹,甚至大打出手的坏习惯。也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自大、自我的缺陷。在家里父母可以宠着她,惯着她。可是一旦进入社会,吃了亏,就会经受不住打击。甚至会采取最极端的做法,这才是真正害了孩子啊! 03 ▌想让孩子获得长久的幸福,给孩子制定一些规则: 比如说看电视,不能无节制地惯着孩子一直看下去,看多久就是多久,没有讨价还价,这个可以参考之前写一篇关于看电视的文章,通过《罗伯特议事规则 Robert's Rules of Order》来给孩子建立规则)。戳我查看 睡觉前要把玩具收拾好,把作业放好,还要把第二天要穿的衣物准备好,放在床头……通过一些好习惯的“约束”来给孩子定规矩。家长们首先要做到有原则性,不娇宠孩子。 ▌想让孩子长久地获得幸福,让孩子参与到感恩的行动中来。 有位旅居国外的妈妈回忆起一件事,女儿受邀参加邻居三岁女儿组织举办的万圣节派对,小朋友们都玩得很开心。派对结束后,这位妈妈想要送什么礼物表示感谢,可是女儿老师的话点醒了她。这位老师说派对的主角是孩子,最后表示感谢的应该是孩子。 家庭教育常常忽视了感恩教育。而感恩的孩子,更容易获得幸福,也更容易幸福,从而珍惜现有的生活环境。可是感恩不等于教会孩子说“谢谢”,“谢谢”其实非常容易教,但孩子还小,不能理解“谢谢”两个字的真正含义。而让孩子真正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着实不容易。这些都需要从小播种在孩子的心中。 ▌想让孩子长久地获得幸福,让孩子体验到非物质的快乐 我们常常很功利地认为,没有钱就没有快乐,所以常常为了钱,牺牲健康,牺牲睡眠,牺牲陪伴家人的时间。然后再想着用金钱来补偿孩子。但是从小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精神上就会变得空虚。(平衡好赚钱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奥巴马都有时间陪孩子,你难道没有?) 有位把三个孩子送进斯坦福大学的妈妈在分享教育孩子经验的时候,特别强调说,不要用物质来交奖励孩子。如果家里的孩子不喜欢洗澡,你可以跟孩子说“洗完澡,可以帮爸爸或妈妈化妆”,孩子一定会喜欢的。 这位妈妈也总结到,奖励孩子就奖励件有趣的事,它带给孩子不是物质上的短暂的快乐,而是一种成长体验的快乐。 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可以全家人一起出游,一起去孩子喜欢的博物馆,一起照顾宠物等等,这些体验给孩子提供的都是他能够去感知的、能够记忆的美好体验。这些体验远比拥有物质更幸福。 从小就有各种幸福的体验的孩子,长大后也更容易适应周围的环境,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PS:中国有句古话叫“惯子如杀子”,当我们对孩子有求必应,事无巨细的帮孩子承担一切的时候,其实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孩子在成长道路上所需要的磨练和对欲望的选择与克制,我们已经成了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道障碍,而只有当孩子自己去体验,最终才能获得长久的幸福,这是谁也替代不了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