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孟頫书画特展

 画家辰州马典藏 2017-09-22


北京最好的季节来了,故宫博物院一次性发布了七大展览,十足吊起了围观群众的胃口。打头阵的赵孟頫书画特展,已经正式与大家见面啦。

如果真的要说“诗书画三绝”第一个在作品上集大成的人物,非赵孟頫莫属。




鹊华秋色图  (局部)


赵孟頫确立了苏轼以降文人画的提倡与发展,他在四十二岁到四十九岁创作的《鹊华秋色》与《水村图》,可以说是“文人画”最早的典范。画面以荒疏萧散的笔法,像写字一样留下重重墨迹。



老子像


山的皴法,水的波纹,不刻意求工,只是一种风景的纪念,只是和知己朋友分享山水的心情。因此少不掉画面留白处的题跋,以秀润的小楷行书,写不能忘怀的心事。



饮马图


“诗”“书”“画”三者合而为一,组成不可分的美学意境,开创了世界美学史上独一无二的文学与视觉艺术结合的先例。



秀石疏林图卷


赵孟頫之后元明清的美学发展,绘画、文学、书法三者已经无法分割。

画家不可能没有诗文底蕴,文学的追求从主题喻意,到诗文题字内容,都不是传统只讲求技术的画匠所能应付的。在文人画美学主导下,“匠气”反而成为最低劣的品质,成为文人嘲笑的对象。



秋深帖


书法对文人而言,是从小锻炼自己的基本功。“横平”、“竖”、“点”、“捺”、“撇”、“磔”,是书法线条,也是绘画元素。“书画同源”又再一次被赋予新的结合意义。



窠木竹石图


赵孟頫画“枯木竹石”,常常在画上题诗——

石如飞白木如榴,写竹还应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

赵孟頫具体说出:画奇石用了书法上的“飞白”皴擦,画枯木用了古篆字的笔触,画墨竹需要了解精通写字的“永字八法”。



松阴高士图


赵孟頫重新界定了“书画同源”这一古老成语的全新理解,也清楚昭告了新文人美学以书法主导绘画的精神实质。

书画不分家的情况下,赵孟頫究竟应该归属于绘画来讨论,还是归属于书法,变成有趣的课题。



人马图


以作品来看,赵孟頫的书法量多而质精,书风一直影响到元明诸家,在董其昌身上做了总结。到清代金石派兴起,传承了几百年的赵孟頫帖学风格才受到批判与怀疑。

赵孟頫把魏晋文人——特别是王羲之,特别是唐摹本兰亭的精神——发展到了极致。赵孟頫临的《兰亭》(藏于北京故宫)笔画工整妍媚,已经把魏晋文人不刻意求工的潇洒变成了一种形式美。



古木散马图


赵孟頫在书法上用功极勤,不断从类似《兰亭》的古帖中锻炼笔法,练就一种线条上惊人的准确的技巧。

“准确”、“形式美”为赵孟頫赢得了书史上不朽的地位,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也正是这种对“ 准确”、“形式美”过度的在意,常常使人在阅读赵孟頫的字时有一种说不出的遗憾,仿佛反而怀念起颜真卿《祭侄文稿》,或苏轼《寒食帖》那些草稿中的率性,脱漏,甚至涂抹修改。



违远帖


赵孟頫显然向往魏晋文人的洒脱放逸,他一次一次地临摹《兰亭》,书写曹植的《洛神赋》,刘伶的《酒德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都看得出他内心世界对魏晋文人的放达佯狂有多知深的“心向往之”。但是在现实世界,赵孟頫似乎一生不得不跟世俗委屈妥协。作为赵宋皇室后裔,他逃不过蒙古新政权必然要笼络利用他的命运。赵孟頫以前朝皇族身份入仕元朝,一路官至翰林院承旨、荣禄大夫,位极人臣,荣华富贵,也如他的书法,雍容华美如盛放之花。



 宗阳宫帖


如果赵孟頫的绘画透露了他向往隐居,向往放逸于山水的心愿,开创了元代汉族士人“逸笔草草”山水的最早格局;那么,他的书法却相对之下有及多拘谨,有太多“优雅”、“唯美”、“姿态”的讲究。

或许,赵孟頫代表了一种心灵与外在现实两相矛盾妥协的圆融。喜欢他的书法,称赞这“圆融”;不喜欢他的书法,也常以这“圆融”解释他一路委曲求全的“姿媚”。书法美学已无法把“字”与“人”做完全的切割。“书品”也就是“人品”。



二羊图



疏林秀石


吹萧仕女图



滚尘马图卷



人骑图卷



调良图



元人集锦卷  枯木竹石



洞庭东山图


请横屏观看



水村图


 惠书帖



过蒙帖


重磅推荐:“书圣”王羲之创作《兰亭序》专用笔-鼠须笔,行笔纯净流畅,写出的字以柔带刚。王羲之在《笔经》里也说“世传张芝、钟繇用鼠须笔,笔锋强劲有锋芒,鼠须用未必能佳,甚难得”。不愧是中国毛笔精品中的精品。

【名称】鼠落金盏

【材料鼬尾 鼠须 黑檀木笔杆

【尺寸】杆长26   出锋4.5   口径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