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值得一书的那些个叛将(上)

 金色年华554 2017-09-22

1、吴山桂



吴三桂,明朝辽东人,祖籍江苏高邮,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镇守山海关。崇祯皇帝登基,开武科取士,吴三桂夺得武科举人。不久,吴三桂又以父辈之官爵而得官职为都督指挥。

吴三桂青年时期的顶头上司袁崇焕,是个英雄将领,他让当时的女真人不敢靠近山海关一步。他以文臣出身任武将,照样把军队治理得井井有条,深得当地军民的爱戴。这样一位伟大的将领,当之无愧是明王朝东北的长城,可惜,他最后的结局是被崇祯皇帝凌迟处死。所有这一切,只是因为他太强大了,成为清朝皇帝皇太极不可逾越的屏障,于是皇太极使用反间计,让疑心重的崇祯皇帝亲手杀死这位将领。袁崇焕不仅身死,而且背上恶名,直到之后清朝一统中原开始修《明史》的时候,皇帝才下诏给袁崇焕平反。



吴三桂是袁崇焕手下的一员得力干将,虽然当时明朝皇帝和北京居民相信袁崇焕是卖国恶贼,但是吴三桂和其他在第一线的将士,因为知道袁崇焕当时面对的情况,所以坚信袁崇焕不是叛贼。既然不是叛贼,却无辜被崇祯残忍杀害并累及家人,这样的皇帝还有效忠的必要吗?袁崇焕的死动摇了吴三桂忠于崇祯皇帝的信心。

后来,李自成的军队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终于不受其辱,为免于像南唐后主李煜等亡国之君同样的下场,他终于拿出勇气,煤山自尽。这个时候,吴三桂开始犹豫是否要投降李自成。本来,如果李自成在进入北京城后,能够一如既往地约束自己的部下,那么吴三桂投降李自成,李自成也能建朝称帝,开创一片盛世基业。可惜的是,李自成进入北京,就以为天下大定,掉以轻心。

当吴三桂正想接受李自成招降的时候,京中传来消息,李自成大将刘宗敏残酷考掠吴三桂父亲,企图占有吴家财产以及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于是,吴三桂发现,李自成也非明君,投降李自成连自己的家人安危和家庭财产都保不住,那么又何必投降他呢!于是,吴三桂只得另想出路。这时,他想的是为崇祯皇帝发丧,借清人的兵,重建明王朝,立崇祯的儿子或者明宗室子为帝,然后划分部分土地给清人作为报酬,他就可以位极人臣辅政,自己将来的平安富贵权力就都有保障了。

可惜,他低估了皇太极的实力,没有想到,清朝廷打败李自成,一下子一统山河。于是他没办法,为了自己的利益,只得在中缅边境抓到明宗室桂王一行人,将他们处死。

本来吴三桂当了云南王,在那里安居乐业,他也满足了,于是开始享受生活。可惜,运气继续不好,碰上了千古一帝康熙皇帝,这位皇帝当时还很年轻,已经除了鳌拜,又想除三藩,成为中央集权的皇帝。吴三桂是三藩之一,他的兵权如果被剥夺了,以后生命财产都会没有保障。吴三桂这时候不得已,只好再次起兵反清。这时候他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而且儿孙都在康熙手上,只得起兵称帝,后来因为准备不足,实力相差悬殊,终于兵败身死族灭。

从这些看来,他也算是个悲剧性人物,一直都只是根据命运的轨迹在走,成为人们唾骂的对象。


2、施琅



施琅,福建晋江人,清朝初年著名将领,曾历任清军副将、总兵、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衔等要职,深得康熙帝的信任。施琅擅长治军,尤其精通海战,所辖部队以作战迅速、勇猛、果断著称,故人送“海霹雳”的响亮绰号。施琅一生最为辉煌的事迹即是率领清军平台。因此在民间,他得到了足以与郑成功相提并论的殊荣。

从个人的能力到成就的功业,施琅丝毫不愧于世人的赞誉。他真正惹人争议的,是在明、清两军中几度反复的人生经历。

清军入关后,残存的明军势力继续进行抵抗。

施琅生于明朝末年,早年是郑芝龙(郑成功的父亲)的部下。后来清兵南下,势如破竹,郑芝龙临阵降敌,施琅也随之投降了清军。

清军令郑芝龙说降儿子郑成功。但郑成功耻于父亲的行径,与父亲决裂,率兵继续抗清。郑成功看重施琅统兵打仗的才能,不断地游说施琅,邀请他共同加入抗清义军。施琅在几番考虑后,决定离开清军,再次回到了郑成功的抗清部队中。


施琅性格直爽,敢怒敢言;郑成功也是一个直脾气,而且性格暴躁。因此,两人之间难免出现矛盾,甚至发生冲突。此时的施琅因“大功不赏”对郑成功已心怀不满,而郑成功也因施琅的骄横跋扈对其日渐疏远。郑成功将这一矛盾与施琅要谋反的猜测联想到一起,一怒之下命人包围了施琅的住宅,拘捕了施琅和他的父亲施大宣、弟弟施显。施琅被捕后,被关押在一艘船上。施琅原来的一些部下和亲信同情他,便秘密将其释放。出逃后的施琅辗转回到大陆,投靠郑成功的叔父郑芝豹,并请求郑芝豹出面为两人调解。可不依不饶的郑成功并不买账,竟秘密派杀手刺杀施琅,一定要将其置于死地而后快。施琅因有人报信而幸免于难,但计划失败的郑成功更加恼羞成怒,竟然下令将施琅的父亲和弟弟处死了。施琅至此与郑成功结下血海深仇,走投无路又一心报仇的他,被迫于顺治八年(1651)再次投降了清朝。

明朝旧将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后,便把那里作为了抗清的最后根据地。清军几次出兵攻台,都失利而回。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以福建水师提督的身份上疏皇帝,陈述战备已足,可以攻台,并向康熙帝显示了必胜的信心。心怀统一宏愿的康熙帝欣然应允了施琅的请战令。于是,施琅率领了两万精兵和三百艘战船出海,踏上了完成统一大业的征程。

当时郑成功及儿子郑经已死,台湾的统治者是郑成功的孙子郑克,政权则由权臣冯锡范把持。台湾军队长期割据海岛,海军实力很强。施琅采用稳扎稳打的战术,首先攻克了花屿、猫屿、草屿等岛礁,并利用南风将战船驶入了八罩湾。战斗中,施琅被箭射中了眼部,鲜血浸透了包扎的手帕,但他仍奋勇督战,指挥若定。

清军在他的指挥下连续攻克了虎井、桶盘两个岛屿,但战况依然胶着。见此情景,施琅命令部下将百余艘战船分东西两个方向进攻,以此分散敌人的兵力;自己则率领56艘战船在前,又命80艘战船为后援,径直冲入敌阵。在施琅重伤不退的激励下,清军将士舍生忘死,奋勇争先,最终历经10小时的战斗,击毁敌船百余艘,取得了澎湖海战的胜利。同年八月,施琅率战船登陆台湾岛。郑克率众出降,呈上象征统治权的延平王金印。捷报快马加鞭地传到京城时,正逢中秋佳节。康熙帝为这双重团圆的盛世时刻兴奋不已,亲自赋诗表彰施琅的功勋,授予他靖海将军之职,并封施琅为靖海侯,世袭罔替,还赏赐给他御用的衣物。施琅上疏推辞,康熙帝不但不准,又另赐给他花翎(插在官帽上,是对清朝官员极为荣耀的恩赏),以示恩宠。

至此,施琅走到了其仕途的巅峰,他的名字也被永远地载入了史册。


3、李陵



李陵,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人。西汉名将,李广之长孙,李当户的遗腹子。初为西汉将领,善骑射,爱士卒,颇得美名。天汉二年(前99年)奉汉武帝之命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与八万匈奴战于浚稽山,最后因寡不敌众兵败投降。

先从李陵的出身说起。李陵生在一个军人世家,祖父、叔叔这辈都是领兵打仗的。出生时父亲李当户已经死了,做为遗腹子由母亲抚养长大;成长过程中,身为代郡太守的叔父李椒也死了;之后祖父李广因在与匈奴的战斗中迷路,导致友军被击溃,羞愤自尽;此后李广之弟——官至丞相的李蔡因为兼并土地,在狱中畏罪自杀;唯一的直系血亲叔父郎中令李敢因为打伤卫青,也在打猎时被卫青的外甥霍去病用计射杀……

所以说,生于单亲家庭的李陵,他的成长伴随着周围至亲一个一个陨殁,这很可能也给李陵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导致他在性格上冷傲孤僻,不善结交。

然而,虎父无犬子,李陵毕竟是有真本事的。

李陵年少时即成为武帝的御前侍卫,弓马娴熟,礼贤下士,颇有李广的遗风;武帝指派他带着轻骑深入匈奴腹地执行侦察任务,来去自如。此时李陵年纪还不到20岁,年少成名,人生经历与霍去病如出一辙。之后几年,武帝命其率兵五千人驻防张掖、酒泉,几年来练兵之余也就是接应一下友军,年纪轻轻就能自统一军,可见武帝对其的恩宠和信任。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匈奴自漠北一败后,损失惨重,此后多年一直以小规模袭扰为主,绝少和汉军在正面战场上进行大兵团决战。所以李陵虽然也算得到重用,但是史书中至此一直没有上阵对敌的记录。所以有理由认为,李陵的实战经验是有所欠缺的。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广利带三万骑兵出击匈奴,这本来是一次非常普通的军事行为,目标只是袭击(或是骚扰)天山南麓的匈奴右贤王,并非是单于主力。这次军事行动让李陵作为后军,押送粮草辎重,但是李陵几年来一直在边境屯垦,战功几乎为零。况且李陵出身军官世家,祖上也都是军功昭著的,手下五千将士战力颇强,于是求战心切,李陵一路向北,30多天可谓是顺风顺水,至浚稽山遇到匈奴主力,且战且退9天斩首匈奴1万多人,最终退到距离边防守军仅100多里的地方,弹尽粮绝,仍没有任何一支友军来救,最终力竭而降。



李陵治军有方,虽然实战经验不多,但作为一支步兵,战斗力甚至要超过当时的主力骑兵,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战略层面上,他奉了武帝的命令孤军深入,虽然也牵制匈奴的主力,杀伤了大量匈奴士兵,但李广利的部队也被击败,所以基本上也没有达到预期;战术层面上,在临阵对敌时屡出奇谋,也很善于利用地形和武器的优势,也算是当时步兵战术的最高成就了。

李陵投降之后,满朝文武都在落井下石,火上浇油。只有司马迁一个人为其说话,还惨遭腐刑……加上后来公孙敖谎报军情,武帝以为李陵在为匈奴训练军队,又杀了李陵全家。最初,李陵很可能是诈降保全自己,以期将来可以逃回汉朝,但一家老小被杀个干净,也就彻底断绝了他回归之路。后在匈奴地25年,屡受封赏,面对汉使劝其回国,一句“吾已胡服矣”真是让人心酸;究其原因,是“丈夫不能再辱”,可见汉室朝堂以武帝反复无常给他的伤害。

李陵的一生可谓悲壮,年少失怙、心高气傲,武帝的宠幸虽然让他年纪轻轻就能自领一军,然而却也让他为同僚所嫉恨;而李氏家族虽为陇西豪强,在朝中却是人丁凋零,与朝臣边将人际关系又都比较一般,朝中无人为他说情,军中无人为他接应,再加上一个多疑善变的皇帝。以李陵的军事才能,本来是可以成为一个和霍去病一样的英雄人物名存青史的,只可惜他生不逢时,又不像霍去病这样,有卫青之类实权人物羽翼庇护,孤身犯险,最终客死异乡,让后人读来不胜唏嘘。


4、李秀成



李秀成,广西藤县大黎里新旺村人。太平天国著名将领,近代中国军事家、政治家。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和父母一起“寻食度日”,生活十分艰难。参加太平军后,他作战机智勇敢,很快从一名普通的士兵晋升为青年将领。天京变乱后,他与陈玉成、李世贤等力撑危局,取得了二破江北大营、三河大捷、二破江南大营等军事上的胜利,并建立苏福省、天浙省,中兴了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封李秀成为忠王,称“万古忠义”。1864年,天京陷落后,李秀成被俘变节,极有可能在曾国藩密审李秀成时期,李秀成提出了联合太平军李世贤部队和湘军部队共同反清的设想,引起了曾巨大的不安而遇害。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著名的政治军事核心人物之一,他和洪仁玕、陈玉成维持天国的残局达七八年之久,而且,在1862年以后,主要是李秀成在独撑危局,虽然他在很多问题上犯有这样那样的错误,特别是变节的事情为后人所诟病,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他作为太平天国乃至整个晚清一位举足轻重的农民政治家的地位。

李秀成在给洪秀全1858年的上书中指出的关键几点和后来提出的著名战略“让城别走”,就可以为他的战略眼光所佩服,他在上书中提出了一整套纲领性的改革计划,选拔人才、宽大刑律、体恤百姓、任人以贤等,比较难能可贵的是他大胆举荐石达开出任领袖群伦的总理军师。尽管这两点建议没有被洪秀全采纳,但是,他们的历史价值和实际价值不能受到低估。



李秀成的缺点就像他的优点一样突出,一样给太平天国造成深远的影响。太平天国建都以后,保障上游的安全一直是既定方针,虽然这个方针有着一定的偏颇,但是主要方面还是正确的,第一次西征的成功也说明了这个道理,江南、江北大营尽管林立,但丝毫不能影响天京的供给,说明上游安庆或者说是安徽的得失在太平天国的政治天平上是举足轻重的。作为一个富有政治军事经验的领导人李秀成不会不知道这点的,然而,他却是计不及此,在第二次西征开始的时候,他就勉强应对,最后干脆擅自回师南下,使得本来可以重创敌人的大会战成为泡影。这时的李秀成已经越来越醉心于建立他自己的领地了,分封的观念逐步深入他的内心,当陈玉成在安庆血战之时,李氏兄弟手握重兵,居然以远水为名,拒绝救应,从古以来,凡是偏安江左的政权比较成功者均是抱定守江必守淮的大原则的,而李秀成竟然如此昧于大势,不能不说是一种短视的行为。洪仁玕指出:“忠王既抚有苏杭两省,以为高枕无忧,不以北岸及京都为忧。”是有一定道理的。此时的李秀成已经明显的把集团利益放在全局观念上来做通盘的考量,他当然不会听进去洪仁玕的劝告。未几,被洪仁玕言中。



安徽沦落以后,清军进而分兵攻略江浙,不过一年的光景,领地完全丧失。而且,在李秀成统治江浙地区时,他比较轻信和轻率,著名的内奸徐少遂就是这样浑水摸鱼的。在选拔将领方面他缺乏一定的判断力,苏州八王反水就是一个明证,反观陈玉成等人,部下很少如此大规模的叛变投降。李秀成的宽简在激烈的斗争中往往演化为一种放纵,容易被钻空子。这是他疏阔的一面。《太平天国通史》指出:李秀成在羽翼未丰之时,总是借助陈玉成兵团或者相互配合,而一旦等到掌握军权以后,李秀成坐大的现象就越来越严重。将领热衷于领地忽略于大局,最后只能走向崩溃。


5、姜维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

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

少年时和母亲住在一起,喜欢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因为父亲姜冏战死,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

姜维作为后三国最优秀的将领之一,其一生遭遇也是三国中最可悲可叹的。

姜维十五岁时父亲平叛战死,姜维因此任中郎职务,年少时姜维就以孝而出名。228年,诸葛亮一出祁山。这时候姜维二十六岁,诸葛亮四十七岁。诸葛亮发现了这个少年天才,利用反间计和姜维的孝义使得姜维投靠蜀国。

随后,姜维便在三十不到的年纪,成为了征西大将军。姜维也从此开始成为三国后期最耀眼的将才。


整个时代的气候不是一人所能改变的,蜀国的实力,在三国里排倒数第一。蜀失掉荆州后只剩一州,而魏国独占九州。面对敌众我寡的形势,诸葛亮的策略是以攻为守,主动出击,步步蚕食进而完成“光复汉室”的终极目标。五出祁山征讨魏国,除第一次因马谡失守街亭而匆忙退军和最后一次病故于半途,每次都攻下一定的魏国城池,姜维彻底贯彻了诸葛亮的方针,除了积极平定国内叛乱,另一方面亦不停进攻魏国,从 238年第一次出祁山,直到262年最后一次出兵,20多年间,姜维竟然组织了十一次北伐!其中胜五次,平手四次,败两次。最成功的一次几乎要攻入长安,这是诸葛北伐都没有过的。却都因为黄皓怂恿刘禅,刘禅担心姜维成功后会谋反而急令他速回成都。需要注意的是,与诸葛亮时期尚有赵云魏延等大将不同,在姜维时期,蜀国已经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境地,而且国力已经大不如昔。而姜维经常又做先锋又指挥战斗。诸葛亮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姜维就更是如此了,和诸葛亮不同的是支持姜维作战信念的只是为报答这份知遇之恩这么简单。

然而诸葛亮留给他的摊子太烂了,国力大不如昔且不说,更糟的是人心不能统一。诸葛亮生前在内政上竭尽所虑,在平衡蜀内各个派系的斗争上费尽心思,但依然没能彻底解决魏延和杨仪的矛盾,以致于诸葛亮死后,杨仪立刻把魏延杀掉,费祎又利用权术使杨仪被废进而自杀,而费祎自己也神秘的遇刺而亡。加上宦官黄皓当权,更使得姜维深怕重演当年马遵时代的悲剧,只能远离都城在外避祸。但即便是在这样的境况下,姜维依然用他个人的才智,写下了蜀国后期最后的辉煌。

263年,钟会邓艾率领魏国大军进攻蜀国,此时的姜维正因为宦官专权而在沓中避乱。听闻魏国进攻的消息后他才出动,驻守剑阁对抗魏国的正面部队。可惜,天下只有一个姜维,在剑阁姜维虽然把魏国的大军压制得动弹不得,可邓艾一方面让钟会继续与姜维在剑阁死磕,另一方面自己领兵抄小道走阴平,越过了 400公里荒无人烟的险域,奇袭成都的门户绵竹,守将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被杀得措手不及,英勇战死。绵竹失守,姜维接到消息后正欲班师抗敌,这时刘禅的降书已经传来,无奈的姜维只好向被他打得颇为狼狈的钟会投降。

成都城内的忠贞大臣,有的携妻儿一统自杀,有的告老归隐,而姜维忍辱负重上演了三国历史上最凄美悲壮的一幕!

姜维降魏之后,成了钟会的手下。而他用自己的智慧使得钟会对他非常喜欢,视同己出,甚至出门都坐在同一个马车上。试想曾经两个敌对国家的将领,打了无数的对垒仗,末了一方还成为降将,居然还能够让钟会对姜维好到这个地步,是钟会太笨,还是姜维太具有政治智慧呢?我想只能是后者。

带兵进攻蜀国的是钟会和邓艾,但攻进成都,接受刘禅降书的却只有邓艾一个人。于是,荣耀都跑到了邓艾身上,钟会坐了冷板凳。这让钟会十分不快。姜维抓住了这一个机会,与钟会商议如何设计除掉邓艾。于是钟会收买了监军,而监军则向上禀报说邓艾要谋反,于是司马昭下令罢免邓艾,押解回京。邓艾被这一招搞得莫名其妙,在264年的正月十五,钟会抵达成都,而邓艾父子却被关进牢车,踏上了回洛阳的路。这一计的成功,更让姜维成为了钟会的心腹。



随后姜维便开始了他的第二步棋,策反钟会!

此时的钟会,自邓艾被贬之后便是唯一的大将军,魏军加上蜀国降军共有20余万。姜维对钟会晓以利弊:你看同门的邓艾,被监军一句话就能变成阶下囚,你自己将来的路能好到哪里去?魏军现在听你,而我原来也统领着蜀军,有我们两人指挥这20多万大军,对抗魏国还不是举手之劳?结果就是,钟会决定彻底倒戈,重立刘禅为皇帝,扶起蜀国的大旗,对抗魏国。而此时姜维也深感复国有望,写了一封密书给刘禅: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可惜,消息毕竟还是泄露了。司马昭立刻派遣了1万步骑进入蜀内,这更加拖延了钟会倒戈的计划。于是姜维和钟会只好走一步险棋,关押了所有魏军将领,并伪造了一封太后遗诏,上书废黜司马昭。姜维认为钟会应当当机立断杀掉所有魏军将领,可钟会念曾在共事一主的旧情上迟疑了一步,被关押的魏军将领深怕步邓艾的结局,立刻连同还未被关押的魏军残部,加上各营官兵为营救自己的主将也一起响应,264年正月十八日中午,胡渊率领魏军残部与钟会在成都的蜀国宫城内激战,钟会终因寡不敌众而战死,姜维眼见钟会被杀,知道复国再无望,挥剑自刎,时年63岁.....


6、英布



英布,秦末汉初名将。六县(今安徽六安)人。初属项梁,后为项羽帐下将领之一,封九江王,后叛楚归汉,汉朝建立后封淮南王,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前196年起兵反汉,因谋反罪被杀。

英布出身寒微,曾和郦山的一伙囚徒出来在江泽作强盗。陈胜吴广起义后,他聚众上千人也开始起义,投靠项梁,拥立楚怀王。项梁被秦将章邯杀了后,项羽杀宋义夺得楚军的指挥权,以英布为先锋,击败围困巨鹿的秦军,后杀二十万秦降兵。项羽军队进军咸阳,秦朝末代皇帝子婴奉玺跪地在城外向迎,可是项羽却让英布“手起刀落”杀了子婴。



英布作战勇敢,被项羽封为九江王。其间项羽迫使楚怀王迁都,暗中派英布在路上予以截杀。英布到九江上任后,齐王田荣叛楚,项羽出兵伐齐,向英布征兵,英布托病,只派部将率几千人前往。刘邦在彭城击败项羽,英布还是托病不救,这就引起了项羽对英布的怨恨。在刘邦再次和项羽彭城大战,刘邦兵败时,刘邦派隋何去九江游说英布反项羽。英布听了隋何的话,表面上答应,但是心里还是七上八下拿不定注意,刚好此时楚使来催促英布发兵,隋何是趁机跑出来说英布已经降汉,楚使慌忙逃走,隋何给英布说反叛已成事实,应派人赶去杀了楚使,英布此时只能照做,杀了楚使。项羽大怒,派龙且攻九江,英布不敌,败逃汉地,从此开始事汉。后随汉军转战至垓下,项羽最终乌江自刎,楚汉战争结束。没过几年安生日子,韩信被杀,紧接着彭越也被杀,三个“异姓王”只剩他一个,他担心会有同样的命运,所以积蓄力量,制定作战计划。后被他爱妾私通的贲赫告发,被逼造反。最终还是被刘邦所败,落了个被杀的命运。 英布出身囚徒,经过奋斗,封了王。先后杀了秦皇子婴和楚怀王熊心。在楚汉战争中被游说时犹豫不决,后被隋何挑明,只能叛楚;后看到三位一体的韩信、彭越被杀,虽然有防备,但是最终还是被逼反,又叛了汉。此人两次反叛皆非出于真心,前一次叛楚是权衡利益,忧郁不决,而后一次叛汉,则为被逼拼死一搏。


7、侯景



侯景,北魏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南)人。因左足生有肉瘤所以行走不稳,但是擅长骑射,因此被选为怀朔镇兵,后又被提升为功曹史、外兵史等低级官职。

侯景可以说是南北朝时期出了名的叛将。侯景乃北魏怀朔镇人氏,是一个鲜卑化的羯族人,自小臂力过人,善于骑射,早年在北魏边镇当兵,后因带兵击败葛荣,而升任定州刺使,受封濮阳郡公。



后来北魏的实权分别被高欢和宇文泰控制,侯景投靠了高欢。北魏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高欢任东魏丞相,为东魏实际掌权者,对侯景很不放心,高欢死后侯景果然带人马投了西魏。西魏宇文泰了解侯景为人,宇文泰接受了侯景的投降,但是侯景须来长安述职,实际就是想解除其兵权。侯景是聪明人,现在只能选择投降南方的梁朝了,梁武帝萧衍不顾大臣们的劝阻准备接纳侯景,让萧渊明带五万人北上接应侯景,路上遭到东魏军队的进攻,兵败被俘。东魏军队趁胜进攻侯景,侯景大败,逃到南梁境内的寿阳。东魏此时不愿和南梁发生战争,遣使愿意归还俘虏萧渊明,这事被侯景知道后,他想借此试探梁武帝接纳他的诚意,遂派人假冒东魏使者,提出用侯景交换萧渊明的罢战条件,梁武帝答应了。侯景得知梁武帝这一态度后,马上又叛变,招兵买马,一直打到建康。



梁武帝被俘,最终被饿死,侯景扶持了两个傀儡皇帝后,最后干脆自己当皇帝,国号汉。侯景到处屠杀掠夺,给老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史称“侯景之乱”。后来,梁朝大将王僧辩、陈霸先率领大军从江陵出发,进攻建康。侯景的叛军兵败,侯景只带了几十个心腹乘了一只小船狼狈逃走,半路上被他的部下给杀了。侯景此人先叛东魏,接着又叛西魏,后来又背叛南梁,还差点都吞并整个南梁改写了历史!


8、韦志俊



韦志俊,是太平天国将领北王韦昌辉之弟,天京事变后因不容于太平天国而投靠清廷。广西桂平人。壮族。

韦志俊早年随哥哥韦昌辉参加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天国定都后,韦志俊先后跟随秦日纲,石达开西征。参加过武昌 、 岳州、田家镇等战役,战功显著。天京变乱后,被封为右军主将转战于安徽、江西一带。因韦昌辉被洪秀全诛杀之后不容于太平天国。后在池州反叛投清,参加过围困安庆、天京等战役。




韦志俊是北王韦昌辉的亲弟弟,族中排行韦十二。在金田起义后跟随洪秀全北上,不断立有战功。壬子年十二月,帅军为先锋,攻克武昌。

癸好三年十一月,韦志俊随同赖汉英进攻扬州,大破清将冯景尼的军队,并且抓获了清将曾立昌。洪秀全赞赏他的功劳,命令赏穿黄袍,全军的士兵全部官升一等,非常荣耀。

甲寅四年,率军西征,在黄州击破了清朝湖广总督吴文容的部队,逼迫吴文容自杀,震动了满清朝廷。四月攻克了汉阳汉口。留驻兵马围攻武昌,韦志俊率军进攻湖南,连克常德、岳州。五月二十一日,回军与围武昌部队汇合,第二次攻克武昌城。

韦志俊功劳大,地位崇高,全军敬佩。当时太平天国除了东王、北王、翼王之外,还有燕王秦日纲、豫王胡以晃,在诸王之下,功劳第一就要数韦志俊。

就在这一年的七月,韦志俊奉调回到了天京。他离开两湖战场之后,湘军在曾国藩带领下攻克了武昌,水路并进攻击田家镇。太平天国在秦日纲带领下死守田家镇,韦志俊奉命来救援,占据半壁山。水军败于彭玉麟之手,陆军败于塔齐布、罗泽南之手。这一仗太平军损失极为惨重,战船被烧毁近千艘,水师兵马元气大伤。

韦志俊率领败卒,在九江和石达开汇合,占据湖口,准备和湘军决战。十二月,石达开大破湘军于湖口,曾国藩撤退到江西,石达开追击到了江西南康。韦志俊一支兵马进军湖北,乙容五年二月,再次攻克武昌。

当年冬天,胡林翼带领湘军大将罗泽南进攻武昌城。韦志俊据城坚守,在城门里埋伏精锐骑兵,等到湘军攻城攻累了,就打开城门偷袭湘军,每一次都能得到不小战果。韦志俊善于使用西洋火炮,罗泽南在进攻武昌的时候,韦志俊命令集中火炮轰击罗泽南的前敌指挥部,弹片集中了罗泽南的头部,罗泽南当晚就死了,胡林翼放声痛哭。

罗泽南是湘军创办人之一,他的死对湘军士气打击很大,胡林翼强忍悲痛,继续率领罗泽南的弟子李续宾等围攻武昌。

天京事变之后,韦志俊抵抗意志发生动摇,他无心防守,突围逃走,由于伪装工作做的好,事先没有一点儿迹象。胡林翼发现之后,非常愤恨,后悔的折断了手中的箭枝。

韦志俊是韦昌辉的弟弟,担心自己受到株连。石达开知道韦志俊能打仗,极力保举韦志俊,洪秀全没有怪罪韦志俊,继续予以重用。石达开后来带十万大军离开天国。洪秀全为了稳定朝纲,重新启用了五军主将——陈玉成、李秀成、蒙德恩、李世贤、韦志俊。但是五将之中,有四个是王,韦志俊因为是韦昌辉的弟弟,没有封王,韦志俊心里很不安。


当时北王杀死了2万多人,朝廷上很多将军的亲属都死在韦昌辉手里,大家都痛恨韦志俊。陈玉成的叔叔陈成容由于和韦昌辉共同图谋杀死了杨秀清,所以两个人同病相怜。但是后来因为一点小事,陈玉成也不能容忍韦志俊,两个人结成仇怨。

为了稳定人心,洪秀全为杨秀清恢复了名誉。韦俊志更加不安,在江西作战的时候,韦志俊把守池州,和杨秀清的弟弟杨辅清的防地接壤,杨辅清没什么本事,总是打败仗,每一次危机,韦志俊都拼命的去救援他,但杨辅清并不念情,切齿痛恨韦志俊,韦志俊更加不安。

有一次,韦志俊奉命和忠王李秀成汇合,渡江去滁州。陈玉成横断江北,不让他过去。韦志俊大怒,投降了清军,归在湘军水军督统杨载福手下。

韦志俊的部队是天国的精锐,部将黄文金、刘官方、古隆贤、赖文鸿等全部是名震一时的猛将。韦志俊投降之后,这些将军不愿意投降,全部回到了天国。

韦志俊后来被曾国藩划归胡林翼的部队,在进攻安庆的时候,他的兵马攻克了安庆东北的枞阳城。陈玉成从江北救援安庆,是第一个要面对的对手,陈玉成屡次进攻枞阳都不能拿下,因此重兵难以抵达安庆外围,曾国荃的2万湘军因此可以从容围攻安庆。

韦志俊功劳大,本领高,但是他是广西人,是太平天国北王的嫡亲,因此曾国藩不敢重用他。攻克了天京之后,一起投降的程学启已经是副将,韦志俊的地位不过是三品参将。

后来韦志俊被强行解除兵权,他不敢回广西老家,只好带着家人在安徽芜湖居住。现在金田一带的父老依然切齿痛恨韦志俊,叫他——反骨韦十二。

韦志俊善于用兵,尤其善于带领少数兵马进行成功的防守。他代表太平天国驻守武昌的时候,打死了罗泽南。他代表清军驻扎枞阳的时候,抵挡住了陈玉成,这都是当时非常著名的战例。

由于洪秀全不会笼络人,这样一个才华出众的将军不得已投降了清朝,对太平天国,无疑是重大的损失。


9、龚楚



龚楚,广东乐昌人,1901年11月生。曾在粤军中担任班长、排长、连长、少校参谋等职务,1924年6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党。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先后任贺龙部第二十军营指导员,工农革命军第3师党代表,红四军10师29团党代表。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任红七军参谋长,后兼任19师师长。进入中央苏区后曾任红十二军34师师长、军参谋长,红七军军长,中革军委直属红军模范团团长,独立第22师师长兼政委,粤赣军区司令员,红军总司令部代理总参谋长,中央军区参谋长等职。



由于对苏区肃反滥杀政策不满而革命信念有所动摇,后闻中央红军湘江之败、更感前途渺茫,遂于1935年5月变节投敌,在国民党粤军第一军中担任剿共游击司令、粤湘边区剿匪指挥官,率部追杀陈毅、项英。抗战时期曾担任国民党第五战区上校参谋处长,第七战区少将参谋、第1纵队抗日游击司令,46军少将参谋长,军委会少将参议等职,其间率部与日军几经激战,颇有战果。1946年后曾任国民党广州行辕少将高参、广东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等职,1949年11月在家乡乐昌率一个保安团向解放军投诚,后到香港定居。改革开放后,龚楚于1990年9月回到乐昌,1995年7月病逝。


以上部分内容摘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