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问当代越剧舞台之怪现象

 风吟楼 2017-09-22
周五:品戏论道

嵊州越剧团《貂蝉与吕布》


 曾经,我很偏爱地跟别人说,我说:“越剧新编戏好不好跟我没关系,因我偶像一直演传统戏,她的戏没毛病!如果我偶像的戏也被改革被创新了,那……那好吧,那我不喜欢也要看,我看偶像才看戏!”


我想,一定有越迷赞同我的想法,往往因为喜欢一个演员而喜欢一出戏,爱屋及乌。


前段时间,听说我偶像重排《貂蝉与吕布》,吓得我赶紧去问:“怎么重排?做了删改?有啥创新?”


我偶像的吕布那可是公认的经典,所以当得知吕布也被改革时,我满心不忍!后来得知只是换了一位主演,又改了一下流派,其他没变动,我这颗心才算踏实了下来。9月18日,嵊州越剧艺术中心《貂蝉与吕布》完美上演,掌声雷动。


作为不到30岁的一代人,我想说说我个人对越剧改革的一点想法。


  首先,大不敬地说一句,我觉得老艺术家们三四十年代那些老唱片真心不好听。乐器伴奏方面的的笃笃干巴巴,没有层次没有乐感;唱腔发声方面不尽科学,长音直直地冲出来,也没个波音抖音之类;表演方面,总觉得有点拘谨,还可以放得更开表现力更好……


后来再看看《柳毅传书》《红楼梦》《情探》《追鱼》……那些越剧老电影,几乎已经完美了!从30年代到80年代,越剧有了审美和视听双方面质的飞跃!为什么会有如此进步?因为改革了!如果非要列举改革的细节,我也不懂,我又不是专业我干嘛要懂?我只是观众,我只在乎我看戏听戏是不是有了享受。而记忆里给我享受最大的是浙百的《五女拜寿》。


视频来源网络,仅供学习交流

越剧《五女拜寿》舞台老版


《五女拜寿》真的经典至极!剧本词好曲好故事好,有现实意义又不失温馨的一笔;演员也好,人物到位、真实不做作;唱得更好,流派云集、个性鲜明,怎能不好!


 到如今呢,越剧改革犯了两个错误,一个是投其所好,一个是矫枉过正。


       投其所好,似乎好戏必须得奖,得奖必是好戏,所以为了得奖而排戏,而评奖制度也是邪了,参评的剧目要么必须新编,这一点大大制约着传统老戏的继承和弘扬;要么必须正能量,所谓正能量必然演变成为歌功颂德的官方大戏。


       矫枉过正,这是越剧改革里弊病最多的一处。


一:跟风蹭热度。

依照当红电视连续剧排出来的越剧,老越迷看看也就接受了,而越剧舞台的局限性,是不能逐一体现影视剧细节魅力的,影视剧有后期剪辑制作、有特效有合成,这些赋予镜头美轮美奂的手法越剧里有吗?没有。指望拼热剧能大范围吸粉,赢得票房,这不是一条捷径,舞台内容及表演才是吸粉之根本!


 二:伴奏乐器日趋西洋化。     

  不要看见外国人拿把二胡拉拉就以为二胡走向世界了,他们那也是玩玩儿而已,他们更爱自己发明的乐器不是吗?我们越剧也一样,二胡越胡这些都是我们老祖宗留给戏曲的宝贝,千万不要丢弃了!我们可以“洋为中用”,我们可以用用小提琴,可以用用电子琴,但是笙箫筝笛琵琶丝鼓才是戏曲的底蕴,千万千万不要把古色古香的民族风搞成震耳欲聋的交响乐!


三:人物造型过于繁琐时尚。

  戏曲“三白”少了,露脖子露手腕;花旦头上的装饰令人眼花缭乱像个土豪,还看到过个别花旦戴着新潮的三角形大耳坠就跑了出来;小生的妆面越敷越厚、眉毛越画越粗、假睫毛越粘越长、显得下巴越来越尖,搞得台上根本不是一生一旦,怎么看怎么是女女戏码。美固然重要,但如果不按人物需要而强求貌美,那必然就会丧失越剧本身应有的清新自然之美!


 四:歌剧化。

  这是我最深恶痛绝的一点。传统老戏还好,尤其新编戏和所谓改革创新后的剧目,最讨厌幕后那些个啊啊啊啊个没玩没了的合唱,一点戏味儿都没有。有人说如果越剧里融入流行音乐的元素,一定能吸引歌迷加入越迷的队伍。这?怎么可能?戏就是戏,歌就是歌,自成体系,别拿戏曲跟歌曲拼,拼的后果只能是越剧变得不伦不类,歌迷没来,戏迷丢了。


  五:流派特色的减弱。

  越剧的流派包括剧目、唱、念、做等各种艺术因素,集中体现在所塑造的典型艺术形象中,其中唱腔所具有的独创性最强、特点最突出、影响力最大、因此形成流派唱腔。而如今新编戏、改革戏的流派听起来风格总是不够鲜明,恍惚中有种串味儿的感觉。这不知是作曲的原因呢?还是演员唱腔欠乏功力的原因呢?有人说越剧流派混搭是早晚的事,总有一天怎么好听怎么组合,单个流派将不复存在。我不同意,也不喜欢。越剧流派仿佛一个人的音色,一个具有辩识度的音色。如果一个人的声音没有辩识度,千篇一律还谈何听觉享受呢?


六:雷人的插诨打岔。

 贫嘴,最讨厌越剧念白时的贫嘴,好好一出戏,突然冒出句普通话,又突然冒出个英文单词,这很好玩儿是吗?越剧不是小品,能不能从头到尾严肃严谨地对待越剧这门艺术呢?


七:经典折子戏的缺失。

 “送凤冠”“行路”“湖滨惜别”“小宴”“活捉”……等等这些都是脍炙人口的桥段,再看看如今的所谓大戏好戏,有没有能在戏迷口中津津乐道的折子戏传唱呢?如果一出戏没有令人回味无穷的部分,那它的价值在哪里?

       我所说以上种种,都是目前有剧目里真实存在的现象,在此不提剧名了。


       还有,虽然如今网络发达,但是仅仅依赖网络传播越剧还是效果甚微的。试想,一个根本不知道越剧为何物、根本没听过越剧、还以为越剧是“越南”的剧,这种人,怎么可能主动在百度里搜索越剧这个词语呢?关键还是要越剧从业者自己“走出去、送过去”,先让她们“被动”地听,你演员人又美唱又好,她们自然喜欢上你,变“被动”为“主动”,她们“主动”了,越迷的队伍自然壮大了。


       看越剧,听越剧,我看的就是唱念作打的程式之美,我听的就是越剧十三大流派!


       传统的精华若不弘扬光大,那越剧的改革就是糟蹋了先人的心血!越剧的改革没有“最好”,没有“更好”,只有“刚刚好”……


       从1906年的落地唱书,到今天越剧修成正果,一路探索一路改革,一路艰辛一路辉煌。越剧如一块石,历经111年已然打磨成玉,让我们一起好好守护、滋养、润泽这块美玉吧……



以上代表作者观点,抛砖引玉,关于当代越剧舞台存在的问题,你有何高见,请在评论处留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