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赚大钱还是要靠互联网?| 我为何从金融转行到互联网

 闯i3ageccbp70j 2017-09-22



按照行业来划分,我现在做的事,更多是属于互联网的范畴。无论是新媒体,还是利用第三方平提供金融普惠教育的产品,亦或是我们正在筹备中自己的教育平台。只是凑巧我的内容和金融相关。


我的职业背景应该是很好的一个横跨金融和互联网两个热门行业的样板,所以被不少朋友都问到,为什么要从金融转行,互联网有什么好,金融有什么不好,两个行业里做事,分别有什么感受,如此等等。


今天的文章,可以算作一个初步回答。


如果一定要问,我为什么选择从传统金融行业,转行到互联网,那么下面这个视频里徐新(很多知名互联网公司包括京东的投资人)的回答,可谓一语中的:




作为一个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具有理想抱负的,还有一点才华和社会责任感的热血青年,在选择职业发展路径时,我最重要的考量是什么?


当然是钱啊!要说这是个看脸的社会,很多和我一样长得丑的老铁肯定不同意。但说这是个看钱的社会,怕是不管你有没有钱,你都得同意,不同意不行啊!


当然,以上这一段,可能是我认真讲的,也可能只是玩笑话,全看你怎么解读。


先讲讲转行这个事儿。


大部分人在学校里选专业和毕业后选行业选工作,都是在信息不完备和不对称的情况下,做出的次优选择。因此,工作之后换工作甚至换行业也就并不鲜见。


Over time,你会


1.对行业的认知更加清晰。


2.对自己的认知亦更加清晰。


我认为,要更换行业,也应该基于这两个基础之上。光鲜热门和看见别人轻松愉快的同时还赚得多,不应该是原因。


光鲜轻松的背后,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你并不知道。


考虑转行的时候,一定要排除如下这个几乎永恒存在的「偏见」对你的干扰: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搞投行的并不只是钱多,还有永远也加不完的班,和没有性生活只有excel或者ppt的夜。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除了钱多,还有和产品永远也撕不完的逼,和颈椎病以及鼠标手。


我高中学文出身,大学前面一半是在修文史哲,后面才去念了金融系,中间还上过一段数学系的课。所以,我在大学里学的东西其实很杂,涉及的专业门类跨度亦非常之大。大学的经历为我看待不同的专业/行业提供了基础视角。


从文史哲换到金融系,源于我对数学这门工具在经济金融领域应用的着迷,我本科时完全没有想过就业,当时一心想着要研究资产定价和行为金融。虽然我高中文科出身,但是语文学得一直非常糟糕,文字功夫差得令人叹为观止,所以专业换得也算是清楚明白,水到渠成。


一心要走学术道路的我,后来却阴差阳错地进入了PE投资行业,又辗转进入了二级市场,中间还非常短暂地做过咨询等其他行业。可谓一级二级买方卖方均有接触。最终又在一年前从金融换到互联网,跨度不可谓不大。


我的角色转换,其实同时包括了两个维度:一是从打工的转换为老板。二是从金融转行到互联网,同步完成。


为什么要换行业?


1. 对行业的认知上。


我个人对全球高企的债务和央行印钱解决债务的方式持悲观远见,尤其是中国,经济在十年之内大概率会愈加艰难,金融行业「自由无序繁荣」会被终结,大体来说也只会每况愈下,这是宏观。当时对金融行业的判断,现在来看,基本验证。


微观上,我看不到每天给公司估值,做交易,买卖股权,亦或是观察K线做布朗运动,能带给身边人和社会何种直接积极的影响和价值。


2. 对个人的认知上。


相比研究行业和公司,做数字的游戏和判断,我越发清楚地知道,我更愿意自己跳进去把东西做出来,而不是去点评别人的公司或者给别人的东西以建议。


我承认,作为一个热血中年,脑子里除了钱,我也一直也想做点有精神满足感和成就感的事情,比如现在在做的「让三亿中国人都懂金融」,这一目标很难在金融行业实现。


哪怕在金融行业,我也对科技的变革,技术的趋势,商业模型的迭代,激动不已。我越来越清楚,自己应该卷起袖子,参与到这些变革当中去,去把自己的双手弄脏,而不仅仅是当一个局外人,watch it happen.


以上就是我为什么要换行业的一些真实缘由。


接下来讲一讲我对金融和互联网思维模式的粗浅理解。


之前就有很多同学问,


在金融行业形成的思维模式,放到互联网创业,哪些互补哪些需要修正?


1. 金融。


金融是一个大而泛的概念,结合自己的经历,我只能讲投资这个细分领域,包括一级市场的投资(VC/PE),也包括二级市场的投资(股、债、FICC等)。


无论哪一类投资,我都喜欢用最简单的框架:P1/P0=1+HPR来理解。即卖出价除以买入价减去1就是你持有期的收益率。


这里涉及到4个关键的变量:


a) 对未来价格的预测

b) 现有价格的合理性

c) P0到P1需要的时间

d) P0到P1的实现概率


这个框架在我的训练营里是好几节课,这里就不展开了。里面最核心也是最难的要素是第四个:概率,即保证主观判断与事实的偏差足够小。


控制判断失误的概率在可容忍的范围,是金融行业发展的一大核心逻辑:风险控制。换句话说,金融投资的思维是保证大概率正确。有时候押注小概率黑天鹅事件可以赚很多钱,但金融不干这种事。


要保证大概率判断正确,金融就会特别强调系统化量化的思维:综合分析,研究,模型化和量化主观判断的工具化思维。


2. 互联网。


我认为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思维和不断迭代的思维。


互联网必须始终以用户为中心,考虑用户的需求,而不是自high.你认为你的产品特别好特别高大上,不算数,必须有用户并且是大量用户认可,才算数。


确定用户需求之后,快速开发满足用户需求的最简单产品,再根据用户反馈不断迭代更新,一步步去逼近最终的稳定产品形态。


对互联网领域的创业来说,很多分析在执行之前的意义没有想象那么大。所有的想法都要靠执行来给予最终的确认,执行成功继续推进,执行失败就修正思路迭代下一版产品。


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创业)的思维是快速执行快速迭代,去创造很多分析上看起来不成立或者未能预判的概率事件。


金融投资在做行动之前一定是尽可能穷尽所有信息,做好详尽研究,保证概率正确,但互联网创业不可能用这一套思维模型,因为


1. 分析和用户的真实反馈可能相距甚远。


金融交易事实上是基于参与者不同的对未来的预期,不同的预期才产生了多空分歧,产生了交易,最终确认了定价。而预期大家都是通过分析来得出的。


分析未来-预期-交易-现实-价格纠偏-分析未来-预期......


以上是金融市场的运行逻辑。


但互联网的思维里,一定不能只靠分析,更多是要靠产品投放到市场的真实用户反馈,进而快速迭代。也因此,分析的作用,在互联网里,远没有金融里重要,反倒是对真实的用户需求和感知,变得比头脑里的分析,重要得多。


2. 执行即使犯错,也可以快速迭代来弥补或者消除。


大家一定还记得支付宝的校园日记,的确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但是迭代一下,下架这个功能就解决了。类似的思维,在互联网里运用得特别多。看一个功能好不好,不是脑子里分析得十全十美,而是放到市场上去测试,根据用户反馈采取行动。


3. 金融分析背景是稳定的行业/市场,而互联网创业面对的是更微观的(垂直)用户群,分析的基础不可比。


4. 犯错代价不一样。


互联网允许犯错,还是支付宝的校园日记,用户数如此庞大的互联网产品也会试错,是因为其成本是可控的,如果及时迭代的话。


在金融行业里,犯错的代价可能会极高


比如在金融危机中,直接可以葬送一家百年历史的投行,甚至引发全球金融海啸。因为一些交易员的错误,导致公司出现数十亿美金巨额亏损的案例,在金融行业里,也不是什么奇闻异事。


而两者的互补性则在于,金融对行业对宏观的格局预判,有助于在创业当中对方向的把握和战略的制定。明白资本运作,可以帮助互联网创业者在公司治理方面,更具主动权。且无论是金融思维还是互联网思维,在根本上,都离不开对人性的深刻把握。


参考我以前的文章→:控制了人性,就控制了世界


因为金融思维会让人追求大概率成功的事件,做好风险控制,因此总体来说,搞金融的人,并不是很适合创业。创业者追求的不但不是大概率成功的事情,而是创造小概率事件,两者天然就是冲突的。


囿于篇幅,暂时说这么多,权供大家参考。也欢迎在这两个行业里的老铁,留言提出你们的看法~



  赞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