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代帝王野史:雄才大略汉高祖、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liuhuirong 2017-09-23
雄才大略汉高祖

  刘邦,字季,秦朝泗水郡县(今江苏沛县)人,出生于前256年,卒于前195年。刘邦出身农民家庭,早工不辞而别,逃之夭夭。刘邦怕到骊山交不了差受责,索性决定把没逃走的也放了。他对劳工们说:“他业,便跟随他一块逃走。有一天晚上,刘邦喝了几杯酒,乘着酒兴继续赶路。夜色茫茫,径荒多棘。忽然,走在前面的人惊叫一声退了回来,向刘邦报告说:前面有一条大蛇挡住了去路!”刘邦醉眼朦胧,朗声大笑说:英雄豪气,所向披靡,何畏区区之蛇!说着刘邦猛地前行几步,刷地一剑,把蛇斩为两段。即刻,中间闪出一条道来。刘邦率众继续前行。又行了数里,刘邦酒劲上来,醉卧道旁而睡。后来,有人行至斩蛇之外,见一老妇痛哭流涕。

  行人问道:“你为什么哭?”

  老妇说:“我的儿子被人杀死了。”

  行人又问:“是谁杀死的?”

  老妇人说:“我儿本是白帝的儿子,化为蛇挡住赤帝之子的路,被赤帝的儿子杀死了(此处白帝被杀暗指秦朝当灭,赤帝斩蛇暗示汉朝当立)。”行人以为老妇人之言不实,欲笞之,但老妇人却转身不见了。行人来到刘邦面前,报告了他的所见所闻。刘邦听后大喜,随者对刘邦更加敬重。此后,刘邦参加了陈胜、吴广的起义,后又有刘、项之争,后又除去项羽,称霸中原,建立了一统汉基。

  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带领十万大军攻入秦都咸阳,接受秦王子婴投降之后,在樊哙、张良的劝说下,封闭了秦宫室的金银财宝,然后还军咸阳东郊的灞上(今陕西西安以东地带),等待项羽的到来。因为在刘邦、项羽灭秦出发前,楚怀王有言在先:“先人关者为王。”为此,项羽一听到刘邦的军队入关(指函谷关)已攻占咸阳的消息以后,心急如火,催军日夜兼程,攻入函谷关,进至戏地。戏地,又叫做鸿门,距刘邦住地灞上,只有40余里。项羽在鸿门安营扎寨后,便商议如何对付刘邦。恰在这时,刘邦的部下左司马曹无伤背着刘邦派人来对项羽说:“刘邦人关之后,欲谋称王,让秦王子婴做相,将宫府库中的一切金银财宝,都据为已有了。”项羽闻言大怒:“可恨刘邦,目无他人,我明天一早就要把他消灭掉!”项羽之言,被他的叔父项伯听见了。项伯不由大为吃惊。因为他有一好友张良在刘邦军中也要受害。当下,他便乘夜出营,单骑加鞭,来至灞上,把消息告诉张良,并让张良一起逃走,张良说:“沛公遇难,我一人私逃,这是不义。”说罢,便立即向刘邦报告。刘邦大惊失色,不知所措。张良说:“这事只好去对项伯说明情况,求项伯相救了。”于是,刘邦去见项伯说:“我入关后,秋毫无犯,封府库,安吏民,就是专等项将军到来。我所以派将守关,也是为了防止意外,怎敢反对项将军呢?望您代我去给项将军说明原由,明天一早,我还要亲自登门谢罪接驾。”

  第二天一早,刘邦带领张良、樊哙等百余人来到鸿门。守军通报后,项羽即请相见。刘邦走人营门,只见项羽高坐帐中,左立项伯,右立范增,武士持戈载戟,一片杀气腾腾。

  刘邦上前拜道:“不知将军驾到,有失远迎,望其恕罪。”

  项羽说:“你派人守关,阻我人内,分明是别有用心!”

  刘邦说:“我与将军一同灭秦,你战河北,我战河南。虽然我先入关,但日夜盼将军到,怎敢有拒将军之心?就连投降的秦王子婴,我也专等你来后再处理。望将军莫听小人谗言而与我刘邦生仇。”

  项羽听后,朗声大笑说:“我原来并没有怀疑你,是你的手下曹无伤派人来向我告密的。”项羽言罢,便和刘邦握手言欢,让刘邦坐下喝酒。项羽的谋士范增,深知刘邦志远谋深,胸有城府,颇有天子之气。如果这次不将其乘机除掉,将后患无穷。酒宴上,范增多次示意项羽下令动手杀刘邦,但项羽非但不理,反而和刘邦一团火热,范增心中甚为着急。他便托辞出去,找到项羽的弟弟项庄:“君王好不晓事。刘邦自来送死,我几次示意,他就不忍杀之,此机一失,便不复来。你必须马上过去,以舞剑为名,将其杀死。”项庄听后,即飞速走至宴席上,先为刘邦敬酒,然后说:“君王与沛公对饮,军中无以为乐,我愿以舞剑为其助兴!”项羽说:“好!”项庄便舞起剑来,其剑锋每每靠近刘邦。张良知其不怀好意,便目视项伯。项伯知其意,便也拔剑与项庄对舞,乘此将刘邦保护起来。然后,张良走出宴厅,对等在帐外的樊哙说道:“项庄当席舞剑,看样子是想杀沛公。”樊哙道:“如此说来,情况已十万火急,请你让我进去救驾吧!”樊哙说着,立即左手持盾,右手持剑闯将进去。守兵出来阻挡,但樊哙力大无穷,他轻轻一推,便一个个仆倒地上,如人无人之境。项羽一看,此汉身高膀阔,怒发冲冠,横目立于大厅中央,便吃了一惊,问道:“你是什么人?”张良代答道:“这是沛公的参乘,姓樊名哙。”项羽哈哈大笑说:“好一个魁伟的壮士,快让他过来坐下喝酒!”左右闻命,便取过好酒一斗和一只生猪蹄子,递与樊哙。樊哙接过,用剑把猪蹄切开,一口酒,一块猪蹄地大吃大喝,顷刻把酒肉一扫而光。

  项羽说:“壮士还能再喝吗?”

  樊哙说:“臣死且不避,还怕喝酒吗?”

  项羽道:“你想为谁而死。”

  樊哙道:“秦王毒如虎狼,杀人如麻,惹得天下群起而攻之。怀王原已说好了的:先破秦进入咸阳的就可以称王。今沛公先入咸阳,封闭宫室,毫毛不取,仍还军灞上,等待项将军。对这样的有功之人,你只听小人谗言,不但不赏,反要加害,这与暴秦还有什么区别?为此,我特地冒死前来相救!”

  一席话,说得项羽无言以对。乘此机会,张良目视刘邦,刘邦会意,过了一会,便以上厕所为由,带樊哙走出帐外,急速上马而去,逃离虎口。

  刘邦是个善于用人的皇帝,这是他战胜项羽,统一天下的重要原因。

  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即帝位。5月,他在洛阳宫内,大开宴席,遍邀群臣,一同会饮。酒至三巡,刘邦对众人说道:“诸位将军,诸位爱卿,咱们今天会聚一堂,庆贺胜利,希望诸位直言不讳,有啥说啥。你们说说看,我今之所以得天下,项羽之所以失天下,其原因是什么?”首先站起来回答的,是高起、王陵。他们说:“陛下平日待人,有时傲慢,不及项羽宽仁。但陛下每战而胜,获一城池,便做封赏,与天下同享其利,所以人人效命;项羽则不然,忌贤妒能,对有战功的人不赏,对有才能的人怀疑,有了利益自己独吞,使人心背向,乃失天下!”刘邦听后,微微一笑说:“爱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论镇服国家,安抚百姓。源源不断地运送粮草,我不如萧何;论统兵百万,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人系当今豪杰,我能把他们争求过来,委以重任,这是我所以能取得天下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尚不能用,所以才为我所灭。”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就是讲刘邦用韩信,计出蜀地的故事。

  那还是刘邦做汉王的时候。

  且说鸿门宴后,项羽仍担心刘邦以楚怀王前约称王,便在范增的策划下,以楚怀王的名义,分封诸侯,将刘邦封为汉王,发遣蜀地,并派将士三万,名为护送,实为督其进蜀。刘邦入蜀途中,听取张良的意见,走一路,烧一路,将所过栈道统统烧尽,以示不再回归之意,消除了项羽将士的疑虑。刘邦就是在做汉王期间得到韩信的。韩信,淮阴县人,少时曾被逼辱从人胯下爬过,以此为人耻笑,史称“胯下之辱”。长大后,曾投项羽麾下,多次献策,不为所用。随后,他又投到刘邦手下。韩信来到刘邦帐下,由于半月之内没有召见,以为不用,便不辞而别。萧何听说后,如失珍宝,跨马急迫。这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不必细述。单说韩信被追回后,刘邦急忙召见,经过策略问答,拜其为大将。之后,韩信便为刘邦训练军队,排列阵势。经过数月训练,刘邦感到时机成熟,便欲出蜀东征。来时栈道已烧,如何出去呢?刘邦问计于韩信。韩信说:“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刘邦鼓掌大笑说:“将军之言,正合我意。”于是,刘邦用韩信的计策,遂派了兵士数百人,假装去修栈道,尔后自与韩信率领三军将士,于公元前206年8月的一天,悄悄从小道出发东征,经故道(在今陕西县北)直达陈仓。

  当时项羽部将章邯奉命堵住汉中,日夜派兵巡逻,生怕刘邦出蜀。他认为,刘邦出蜀,必须经过栈道。如今栈道被烧,刘邦纵有千军万马也不能通行。当巡兵报告说刘邦已派数百人修栈道时,章邯微微一笑说:“那么长的栈道,只派数百人,何年何月才能修完?刘邦真是笨得可笑!”又有人报说:“刘邦用韩信做了大将军。”章邯更为大笑说:“韩信是胯下之辈,也配做大将?可见刘邦手下已无将才。”到了8月中旬,当有人报告说刘邦军已达陈仓时,章邯才大吃一惊:“栈道并没有修好,难道汉军从空中飞出去不成?”待进一步弄清汉军确已达陈仓时,章邯才不得不引军去陈仓与汉军交战。交战结果,章邯军被韩信杀得大败。

  陈平,阳武县(在今河南原阳县东)人,是辅助汉高祖刘邦建汉立基过程中的三杰之一。在其为刘邦所用的时候,还有一段发人深思的故事。

  刘邦率军出蜀东征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05年3月,有一年青英俊的小伙子来到帐外,自称是沛公部将魏无知的好友,并自报家门楚都尉陈平。卫士进去报告魏无知,无知慌忙迎接,并为其设宴接风。席间,魏无知问道:“你不是在项羽手下做事吗?今为何来此?”陈平说:“我在项羽手下,虽然没有得宠为亲信,但也是过得去的。不料后来,当沛公攻打殷王司马印(此为项羽分封诸侯时封的一王)的时候,项王命我带兵前去救应,但那时殷王已投降了沛公。项羽得知司马印投汉,在我带兵返回时,却要加罪于我。为此,我只好封还金印,不辞而别,来投沛公。”无知道:“沛公宽宏大度,爱才如命,知人善任;远近豪杰。相继来投。今你弃暗投明,实为心明志远,有我魏无知的推荐,保你学有所用,才有所展。”第二天一早,魏无知入见刘邦,经过当面策略问答,刘邦很是高兴,当即任其为都尉,加参乘(古代官名,常在帝王左右)兼掌护军。陈平当即受命,再次拜谢而出。诸将听说陈平一来到就被封为这么大的官,心中很是不服,就连周勃、灌婴这些重臣,也生妒意,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纷纷,埋怨刘邦对其心迹未明,便加重用,是不辨奸贤之举。这些话传到刘邦耳中,他置若罔闻,不予理睬。后来,一些人为了试验陈平,故意向其送金银行贿。陈平对此,从不拒退,有送则收,满不在乎。这一来,又被众将抓住了把柄,便推周勃、灌婴为代表对刘邦说:“陈平虽美如冠玉,只怕是空有外表,内无真才。听说他在家时,行为不规,常有欺兄盗嫂行为;今掌护军,又收礼受贿。陈平如此淫黩,实为不法乱臣,务请大王明察,且不要为其辞令所惑!”刘邦为让群臣都知道他爱才惜能的用人观点,便把魏无知召入帐内,当众责问道:“陈平欺兄盗嫂,贪财受贿,如此行为不端的人,你荐来何用?”魏无知从容而对日:“臣所推荐的,是陈平的才学;我王问的,是他的品行。今日楚汉相争,全仗计谋、才学。至于他有无欺兄盗嫂和贪金受贿之事,我认为不必详究;如果陈平确实无能,臣甘愿受责。”刘邦听罢。并不表态,只是微微一笑。随后,他又把陈平叫到面前,当众问道:“先生原在魏王手下,干了一段不干了;后投项羽手下,没多久又不干了;今你投到我的帐下,有人说你品行不端,贪金受贿,是不是想来捞一把一走了之?”陈平说:“魏王不用,所以我不干;项羽不信任我,所以我也不干。听说大王您爱才如宝,注重学识,我才甘心弃魏、楚,归服汉王。”接着,他对欺兄盗嫂的传闻不做辩解,任其所言;而对贪金受贿,却自认不讳,且慷慨陈词说:“我孑然一身,远道而来,若不受金,没有资金来源,纵有天大的本事,又怎么付诸实施呢?我今天投你,是想把一生所学贡献出来,你看能行,便可采纳;如认为无用,所收原金俱在,尽可归公处理,并甘愿听凭处理!”刘邦听后,很是叹服,更加重用,当众将其晋升为护军中尉。这样以后,他人再也不敢说什么了。其后,陈平在刘邦白登山解围,计除韩信和后来的除掉诸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周勃、灌婴齐名并传不朽。

  为什么陈平对其欺兄盗嫂之说不予理会呢?他认为不值一辩,且也不易辩清,所以只好听之任之。其实,据史料记载,陈平和他嫂子的关系并不和睦,当时陈平家中贫困,只爱读书,不会干活。陈平的哥哥见陈平诚心好学,便遣使从师,情愿独自一人耕种持家。但陈平的嫂子却小肚鸡肠,常常讽言相讥。有一天,陈平回家,邻人见其面色丰腴,便说笑话逗陈平道:“你吃什么好的东西,长得这么丰满?”还未等陈平答话,他嫂子就说:“我家贫寒,他又啥都不干,有啥好吃的?无非吃些糠麸罢了。有这样的小叔子,还不如没有得好。”寥寥数语,尖酸刻薄,把个陈平说得面红耳赤,无地自容。恰在这时,他哥进来了,听后大怒,说这是诚心挑拨他兄弟之间的关系,非要把她休回娘家。陈平忙从中劝解,但他哥哥心坚意决,最后还是把他嫂子赶出了家门。从这一事实来看,所谓陈平的“欺兄盗嫂”之说,实属无中生有的不实之词。

  笔者认为,刘邦用人的标准是否全面、正确,姑且不论,但就其视才如宝,爱能如命而言,不也是可称道的吗?经济上的问题,生活作风上的问题,最易毁掉一个人的声誉,孰不知一些嫉贤妒能之徒,又何尝不是常常以此为据,添枝加叶而有意把别人整垮呢。这倒是用人之君所应慎之又慎的。

  季布和丁公,原来都是项羽手下的得力战将,在楚汉战争中,他们对汉王刘邦的态度不同。楚汉战争后,项羽自刎乌江,刘邦得国建汉,这二人又先后投奔刘邦帐下。此时此刻,刘邦又是什么态度呢?结果是一杀一用,其下场截然不同,很是发人深思。

  且说公元前202年5月的一天,腾公婴进见高祖说:“今有楚将季布前来,愿事我皇。”高祖刘邦一听,便怒目圆睁,恨不得将其剁为肉泥。刘邦哪来的那么大的气呢?原来,高祖彭城之战败后,落荒而逃。当败至睢,看看追兵远去,刘邦正想要停下来稍作歇息,忽又见后边旗帜飘扬,夏侯婴大惊道:“楚兵又追上来了!”刘邦便又急忙坐上车子,向前飞奔,经过了解,后面追来的楚兵首将叫季布。刘邦走一程,季布追一程。眼看就要追上,刘邦心中很是着急,为了使车减重快行,刘邦一咬牙。忍痛将子女推至车下。随将夏侯婴一见,没敢怠慢,急忙将两个孩子扶上车去,但又被刘邦推下来。这样一推一扶反复多次,汉王发怒地说:“我等万分危急,难道还要为了两个孩子,就不要基业了吗?”夏侯婴涕泪交加道:“这是大王的亲生骨肉,怎能弃之不管!”刘邦更加生气,便拔剑欲杀夏侯婴。夏侯婴急忙闪开,见两个孩子又被刘邦踢下车来,便急催卫士用车推刘邦快走,自己则把两个孩子挟在腋下,一跃上马,随刘邦而去。季布见追不上,也只好领兵回去。抚今追昔,刘邦对季布怎能不恨?但腾王夏侯婴却不这样看,他对高祖说:“人臣各为其主。季布前为楚将,难道不应与项羽效力吗?不效才是不忠。今项羽已灭,季布北不投胡,南不投粤,而偏偏主动投于你的帐下,实属弃暗投明。望我皇深思!”刘邦一想,以为腾王言之有理,便吩咐准予进见。季布入朝,屈膝殿前,顿首请罪,高祖笑着说道:“过去的事,情有可原,朕不会计较的,我还要加封你为郎中(古时属于内充侍卫、外从征战一类的高级官员)。”季布谢恩而退。

  接着,是楚将丁公来投。对丁公,刘邦却是又一种态度。也是在彭城之战刘邦败走中,楚将追之不放。看看又要追上。刘邦回头一看,见楚军首将是丁公,便哀求放其逃生。丁公一想,听人说刘邦是个很有志向的人,说不定前程远大,我何不放他逃生。卖个人情呢?想毕便不追赶,遂收兵回营。项羽被消灭之后,丁公以为当初有放其逃生的人情,今投之帐下,说不定会有许多好处。谁想刘邦一见丁公的面,不及问舌,便喝令左右卫士,将其推出斩首。丁公大声哭着喊道:“陛下忘了彭城败后是我孜你逃生的么?”高祖刘邦拍案怒责道:“你身为楚将,当时为何放我,说明你对主不忠。正为此事,我才要将你斩首!”至此,丁公也无话可说,只好闭目就死。刘邦杀丁公,是否以怨报德?不过,笔者认为,刘邦赏季布,杀丁公,却是他用人观点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究竟何对何错,此处不敢妄加评论。

  这里讲的是汉高祖成就大业之后,在论功封赏之时,用猎人和猎狗的关系来比喻对建有不同功绩的,封赏中也应有所不同的故事。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消灭项羽,建立汉朝,大封功臣。刘邦认为丞相萧何功劳最大,特封为郧侯,食邑8000户,名列众将之首。对此,一些功臣很是不服。他们认为,楚、汉争夺天下五年,萧何安居关中,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功劳,为什么反将其封为酂侯,食邑最多?于是,他们联合起来,一起来到高祖面前质问道:“我们都是身穿铠甲,手执兵器,在前线拼搏奋杀,不顾生死;大小战斗,多的经历百余次,少的也有几十次。而萧何呢,只凭舞文弄墨,安坐议论,并没参加过什么战斗。但我皇这次封赏,却以他独隆,地位在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呢?臣等不解,还请陛下明示。”刘邦并不正面回答,只是微微一笑问道:“众卿可知道打猎的故事么?猎人和猎狗在行猎中各起什么作用,你们知道吗?”众将一齐回答说知道。高祖道:“在行猎中,追杀野兽,靠的是猎狗的功劳(《史记》)作”功狗“然而发现野兽行踪足迹,进而指挥猎狗行动,则是猎人的功劳《史记》作”功人“大家试想,如果没有猎人的发现,猎狗不是空追么?”大家点头称是。高祖接着说道:“诸卿攻城克敌,拼命冲杀,其功劳只不过像猎狗一样,只能抓住和杀死几只野兽罢了;而萧何呢,却能及时发现敌人的踪迹,判定敌人的行动,设计挥军,其功劳不正像猎人一样吗?况且,在我起兵建立之中,萧何举旗相随,多至数十人。对这一点,哪位将军又能办得到呢?我所以重封萧何,其原因就在于此,还望诸将勿疑。”大家听后,便不敢再言。后来,在排列所封诸将名次的时候,又有一些人来至高祖面前说:“平阳侯曹参,攻城略地,功劳最大,应尊其首位。”高祖听后眉宇微蹙,设词欲答,忽有一官鄂千秋出班奏道:“平阳侯虽能攻城略地,只不过是一时的功劳;试想我主与楚相争,先后历经五年,损兵折将,屡屡失败,如不是有赖萧何居守关中,及时运粮解困,调兵遣将,陛下能屡屡转危为安吗?这才是盖世功绩。我以为,陛下江山,少一百个曹参,可能无妨;失一萧何,则汉业无成。”一席话,真使高祖称心如意,顿时眉开眼笑地对左右说:“鄂卿之论,很是公平。”随后,即命萧何列第一位,并赐其可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从此,人们便常常用“功人功狗”比喻谋臣、武将,而用“发踪指示”比喻幕后操纵指挥。

  汉高祖刘邦,出身于农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好吃懒做,游荡成性,从不读诗书文章。在楚汉战争中。虽经文武大臣们给他推荐了几个读书人,也是必须经过实践,亲眼看到确有才学方受重用的。就刘邦本性而言,他是不喜欢读书人的。他常常用“我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得天下”为口头禅,轻视儒生。为此,当秦朝博士叔孙通投靠刘邦时,因他素知高祖不喜儒生,便改着短衣,装扮成武士,进见高祖,取得高祖欢心才被受封为博士的。

  楚人陆贾,对刘邦轻视儒生很不以为然,便常常乘进见刘邦时,谈诗论书,引经据典,津津有味。每到此时,刘邦听后,心中十分讨厌。但又不便发作,便佯装熟睡,呼声充耳。有一次,正值高祖心中烦躁,陆贾来到面前,引经据典,滔滔不绝。高祖一听便恼,高声向陆贾怒骂:“我是在马上取得天下的,你整天谈诗论书有什么屁用?”陆贾并不惧怕。反而正色答到:“马上夺得天下,难道马上还能治天下么?据臣所了解,商汤、周武都是用武力夺取天下的,后来治理国家,却是以加强文化思想教育,才达到长治久安的。相反,秦朝统一六国取得天下之后,仍然任性好杀,更有焚书坑儒。草营人命,才引起民愤,群起丽攻之,最后导致灭亡。陛下不妨想想看,假如秦朝以武力夺取天下之后,施行仁义,效法周、汤,您又怎么能达到灭秦亡楚而取得皇帝的位子呢?”一席话,说得刘邦默言无语,慢慢低下头来,暗自生愧。他又想到,南粤赵佗,自中原大乱以来,多年称王,至今未能平服。前一段又听说赵佗想称皇帝,与刘邦抗衡。高祖心感不安,便派陆贾前去安抚。陆贾去南粤,一刀一枪未动,只凭三寸不烂之舌,陈述利害,晓之以理,使得一个蛮横猖獗的赵佗,五体投地,倍受感动,自愿称臣,遵奉汉约,并取出越中珍宝,价值千金,作为赆仪。这是何等的能耐?看来,武略文洽,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刘邦想到这里,慢慢抬起头来,很是抱歉地说:“爱卿说得极是。请你为朕办一件事好吗?”陆贾道:“陛下请讲。”刘邦道:“你可将秦是如何失天下,我是如何得天下,分条解释,并用周汤以来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加以证明,找出真切的原因,著成一书,使子孙们代代相传,引为借鉴。”陆贾奉命出朝,认真写作,辑成十二篇,尔后呈高祖过目。高祖看后,篇篇叫妙,并把该书命名为《新语》。从此,高祖刘邦对文治的作用加深了认识,也不像以前那样轻视儒生了。

  且说高祖刘邦出征叛军陈豨得胜回朝之后,听说吕后已杀韩信,又惊又喜,惊的是吕后一个妇道人家,能把能征善战、智略过人的韩信杀掉,实在胆略过人,也为吕后擅自专权诛杀大臣而感到后怕;喜的是吕后为他轻而易举地除掉了一个心腹之患。为此,刘邦并没责备吕后,只是问道:“韩信死时,可留下话么?”吕后答道:“他说后悔当初没听蒯彻的话,才有今日杀身之祸。”刘邦听后,深知蒯彻既索有辩才,又智谋过人,很是个人才,如不早除,必为后患。随后。便派人四处捉拿蒯彻。

  蒯彻被拿,押解至京城洛阳,由高祖亲自审理。刘邦问道:“淮阴侯造反,可是你调唆的么?”蒯彻从容答道:“是的。”

  刘邦一听大怒:“不把你火烧油炸不解我心头之恨。来人,给我拉出去!”

  蒯彻毫无惧色,昂首挺胸大叫:“冤枉!”

  刘邦喝令武士:“慢!”又阀蒯彻:“你调唆韩信造反,罪比韩信还重。今日杀你,罪有应得,还有什么冤枉可叫?”

  蒯彻道:“秦皇无道,乃失天下,各地英雄,群起而逐。秦朝灭亡,众豪杰你争我斗,相互残杀,以谋帝位。在这种情况下,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谁有才能,谁有力量,谁先下手,帝位便可先得。古人云:跖之狗吠尧。这是说,狗咬帝尧,并非狗尊跖轻尧,只是因它不认识尧罢了。我认为,这道理就是各为其主。因为当时,我只认识韩信,不认识陛下。我为韩信着想又有什么不对呢?”高祖听了默然。蒯彻接着说:“今日您已得天下,四海之内,看起来是稍有平静。但是您应该想到,暗中也并不是没有反对你的。现在,我是被你拿住了,命人烹杀。试问陛下,您能把暗中反对您的人一个个都杀掉吗?同是反对您,单单杀我,不杀他们,我岂不是冤枉么?”

  高祖听后,自觉言之有理,不禁微微笑道:“往日别人都说你能言善辩,我还不信;今日看来,的确长于辞令,是个人才,也罢,朕今天便赦你无罪。”言毕,便令卫士将其松绑,仍将其放回齐地去了。

  前已述过,汉高祖刘邦自幼不读诗书,投身戎马,一直到他当了皇帝的时候,仍不喜儒生,厌恶高谈阔论。但是,他聪明大度,广交人才,在实践中锻炼得能略善谋,纳谏从善,知人善任。故有以后的入秦都定三章之约(即除秦苛法),命萧何修政令,命韩信申军法,命张苍定章程,命叔孙通制朝仪等。对几位重臣才学的评价。

  且说刘邦在率兵亲征淮南王英布过程中。忽一飞箭,射中前胸。待回至京都,刘邦箭伤再次复发,逐日加重,一卧不起。至公元前195年3月中旬,高祖感到不支,自觉不久人世,便不想再进行治疗。一日,他把吕后召至榻前,密嘱后事。吕后虽早已与辟阳侯审食其勾搭成奸,长久私通,对高祖之死不以为然,但此时也不得不流下几滴泪来。尔后,吕后问高祖:“萧相国现也已偌大年纪。陛下想过没有,待您百年之后,相国若死,何人能接替他呢?”高祖道:“平阳侯曹参可以接替。”吕后又问:“平阳侯曹参观亦暮年,若是他死了之后呢?”高祖道:“高祖道:安国侯王陵即可,”高祖停了一下,继续说道:不过,王陵憨厚心直,方法简单,不宜单独为相,可以让曲逆侯陈平协助他。曲逆侯陈平虽然策多略广,很有智谋,但年轻少重,也难以独任。而绛侯周勃呢,质朴敦厚,德高望重,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我想能安定刘氏天下的一定是周勃,可以让他担任太尉。

  这就是“周勃安刘”一语的来历。实践也正如高祖所说,周勃自秦末随刘邦起兵反秦,率军转战各地,以致汉朝建立后又随刘邦平定韩信、陈豨等异姓诸王叛乱中,直至后来平定诸吕之乱,都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实无愧“周勃安刘”之誉。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刘启汉文帝刘恒长子,出生于前188年,卒于前141年。前157年,文帝死后,刘启继位,是为景帝。

  且说汉景帝刘启登上皇位之后,拜晁错为内史,引起了以丞相申屠嘉为首一批老臣的不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晁错是西汉时期一个很有才华的政治家。汉文帝时被封为博士,兼太子家令。后来,他以《论贵粟疏》和《请立边民什伍法奏》而深受文帝嘉许,故于公元前165年9月,被提升为中大夫。景帝亦爱其才,故不仅晋官受赏,且屡参谋议,景帝无不听从,甚为得宠。这样以来,朝中文武便眼睛发红,就连丞相申屠嘉也不免产生嫉妒之意,恨不得一下将其置于死地。然而晁错却不听这一套,照样屡屡力排众议,独持我见,使得一些相嫉之臣更对其恨之人骨。可巧有一次,晁错因内史院门东出不便,便想开一南门。但南门出去之路,要绕过太上皇庙外的一道秃墙断壁,才能通至大道,很是不便。晁错未经请示,便将短墙推倒,修成直道。这一下,可让相嫉之臣抓住了把柄,申屠嘉便让人起草奏章,说其不把太上皇放在眼里,应以大逆不道严加治罪。谁知这消息很快传到晁错耳中,不由大惊失色,便在半夜三更赶紧去进见景帝,述说了开门事件,并主动要求皇帝治罪。然景帝却笑着说:“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那本来就是一道秃墙断壁嘛!”

  第二天,景帝早朝,申屠嘉等人便把早拟好的本章奏上。景帝展开看了看,便已明白,不但不怒,反而淡淡一笑说:“晁错所拆短墙,在太上皇的庙外,与庙无损,而且事先经过我允许才办的,没有什么可治罪的。”

  申屠嘉偷鸡不成舍把米,丢人显眼,好不气恼。结果回至府中,吐血而死。

  汉景帝和汉文帝一样,也是一个善于纳谏,爱惜人才的皇帝。但是,他因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却是一个重大失误。其过程,也是发人深思的。

  刘邦和文帝都分封了一些诸侯。文帝时期,中央和各地诸侯之间的矛盾已经很深,一些诸侯不时起来谋反。由于文帝时期国力强盛,用人得当,结果,随反随平,没有造成大的叛乱。到了景帝时期,中央和诸侯王的矛盾更加尖锐,有的“不用汉法,自作法令”,有的“招致天下亡命”,阴谋叛乱。文帝时期,晁错曾多次提出吴王有谋反迹象,建议削弱其势力,而文帝因其是自家兄弟,于心不忍,吴王更是变本加厉。公元前154年,晁错再次上书建议削藩。晁错指出:“高帝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不朝,於古法当诛。文帝不忍,德至厚,王当改过自薪,反益骄,诱天下亡人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其反迟,祸大。”就是说,那些诸侯王迟早都会反叛中央的,晚削不如早削,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并建议景帝御驾亲征。

  晁错由于建议削藩,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他的父亲听说后,专门从颍川(今河南禹县)赶到京城,见面的第一句话就说:“你莫非找死不成?”尔后又说:“你打击诸侯王,使皇亲和他的兄弟亲属韵关系都疏远了,你自己也要遭到怨恨,为什么要这样傻干?”晁错说:“不这样做,他们就会不服从皇帝,中央政权就不能巩固。”他父亲又说:“你这样做,刘家江山是安全了,咱们可就危险了,我不忍看到咱们全家遭到杀害!”尽管父亲反复陈其利害,而晁错却毫不动摇。他的父亲见劝说无效,遂饮药而死。临死前痛哭流涕地说:“我实不愿亲眼看到晁家惨遭被杀之祸。”

  景帝接受了晁错的建议,正要准备全面削减诸侯王的封地,却又遭到了袁盎的离间。袁盎,原是吴王刘濞的丞相,以后混进汉廷。袁盎本人没啥真才实学,但在嫉贤妒能上,却很会玩弄权术。为此,晁错的平步青云当然使他恨之入骨,一贯和晁错像有不共戴天之仇。当他听说景帝准备接受晁错的建议削藩时,认为诛晁错的时机已到,便以吴王的“清君侧”为借口,暗中挑拨景帝说:“臣闻吴楚连谋,彼此书信来往,无非是高帝子弟,各有分土。偏偏出来个晁错,要搞什么削藩,这是有意削弱刘氏天下,而且来势汹汹,急于求成,心境很是不善。七国叛乱,就是由此而起。臣下还听七国使臣密告说,只要陛下杀掉晁错,恢复他们原来的封地,便不用一兵一卒,一刀一枪,七国就会自然退兵。”景帝听后低头不语。袁盎知其有所动摇,复又加火激道:“晁错不是还要陛下亲征吗?其心不善,更是暴露无遗了!”原来,晁错建议景帝亲征时,自告留守,景帝已有疑心;现在听了袁盎一席鬼话,更觉晁错实有歹心,很是不乐。于是对袁盎说:“如果七国实因晁错一人起兵,我宁可杀掉晁错,以谢天下!”就是这样,景帝设计杀了晁错。可惜晁错一片忠心,就这样为小人谗言所害。

  然而景帝杀掉晁错之后,七国不仅没有退兵,反而加紧进攻。正好这时,谒者仆射邓公从前线回来汇报军情。景帝立即接见,第一句话便问:“我已经把晁错处死。吴楚可曾退兵?”邓公一听,大吃一惊,十分气愤地说:“吴王刘濞想反叛已有几十年了,因为对削去封地不满,便提出了清君侧,只不过是以杀晁错为借口;而他起兵谋反的本意并不在晁错啊!”接着,他又指出晁错削藩的实质,进一步提醒景帝说:“晁错提出减削诸侯封地,实是怕诸侯势力愈来愈大,陛下难以控制,这是强本弱末的重要措施,也是为陛下万世江山计,而今建议刚行,晁错便遭杀身之祸。您这样做,实际上是对内堵了忠臣直谏之口,对外倒使想谋反的诸侯高兴,像这样使亲者痛仇者快的事,陛下真不该办啊!”至此,景帝才如梦方醒,很是痛心地说:“爱卿说得很对,朕已经悔恨极了!”遂后,景帝便下了决心,调兵遣将,结果,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便平定了七国之乱。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对安定社会秩序,发展农业生产,保护西汉经济的繁荣,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以七国之乱的本质而言,则是刘氏家族内部权力之争,故笔者将这个故事归为皇帝生活篇可能牵强附会些,但也是不无道理的。

  汉高祖刘邦,为强固刘氏天下,诛杀功臣,消灭了异姓王,又封了一批同姓王。这些同姓王,多是他的本家兄弟和侄孙。如七国祸乱之首,吴王刘濞,是刘邦的亲侄子;楚元王刘交则是刘邦的同父弟;刘戊是汉景帝的从兄,等等。他们从血缘关系上都是一统,但在权力之争上却各怀野心,互不相让,都想推翻朝廷,自己当皇帝。汉景帝正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才同意采纳晁错的意见,同意削藩的。后来,由于吴王刘濞所派奸细袁盎的离间,汉景帝对诸侯王刘濞等人姑息退让,答应了“清君侧”的条件,把晁错处死。就这样,西汉一个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竞不明不白地做了刘氏家族权力之争的牺牲品。

  且说汉景帝杀了晁错之后,下了一道诏书,叫七国诸侯退兵。七国诸侯不仅没有退兵,反而气焰更加嚣张,特别是叛乱头子刘濞,开始以诛晁错为由起兵,现在亦公然撕下了伪装,拒绝接受朝廷的诏书,宣布自立为皇帝。致使景帝十分悔恨。景帝实在没有办法了。忽然,他想起汉文帝临终时的嘱托:“将来如果发生叛乱,可以让周亚夫掌握兵权,乱即可平。”随后,他立即拜周亚夫为大将,率兵东征。吴军刘濞和周亚夫所率兵将相遇在下邑(今安徽砀山西部)。吴军人数众多,攻势激烈,大有锐不可挡之势。而周亚夫很会用兵,坚守不战,避其锐气,另派骑兵插入敌后,神不知鬼不觉地断绝了吴军的粮道。吴军粮草断绝,士卒多饥死,军心大乱。吴军兵败后,刘濞只带了几千人,连夜溃逃。周亚夫乘胜追击,一举消灭了吴军的残余部队。剩下贼首刘濞,伺机逃过长江,企图走保江东,又为东越人所杀。楚王刘戊等人,也先后兵败自杀。当时,二十二个诸侯国中,只有七国叛乱。由于周亚夫胸有城府,先用计稳住不参加叛乱的十五国,集中精力对付七国,先灭其精锐部,后灭其余,故先后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把七国叛乱给平定了。从此,各诸侯国只能在自己的封地内征收租税,不敢再干预地方行政,使诸侯的势力大大削弱,汉朝的政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这篇虽不属故事,但属帝王历史上的重要一页,所以不能不述。

  文景,就是指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文景之治”,是指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年间,即公元前179年至公元前141年,先后共40年。这个时期,是西汉社会发展较快的时期,也是汉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这个时期为“文景之治”。

  在这个时期,文帝和景帝采取的措施很多,归纳起来有六个方面:一是奖励耕田。文、景帝告诫百官都要劝课农桑;文帝还亲耕籍田;生产有成绩的田地,称为“力田”,免除徭役。二是轻徭薄赋。文帝于公元前167年曾规定全免田租;公元前156年,即景帝元年仅收田租之半;徭役原规定15至56岁者,每年服役一月,文帝时期减为“三年一事”,即三年一个月;算赋也由每年120钱减为每年40钱。三是改“抑商”为“宽商”、“惠商”,以促进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四是鼓励养马,其主要目的是加强武备,以迎击匈奴入侵之用。五是“入粟拜爵”,即人民可用粮食买爵位,也可以用粮食赎罪。通过这种措施,使国家粮食大增。六是减轻笞刑(即鞭打),后被史学家誉为“刑法大省”。

  通过上述措施,便当时的社会经济获得了大发展,百姓生活有了改善。这正如史书所说:“非遇水旱之灾,民则家给人足”;国家也富强了,史载当时“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而不可食。”社会和国家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富庶景象。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