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缠生:一生只做一件事

 阿斌辽宁 2017-09-23

李缠生:一生只做一件事

李缠生:一生只做一件事

李缠生:一生只做一件事

李缠生:一生只做一件事

西安市环城公园的早晨,每天都被小鸟清脆的歌声叫醒。这里天天都有上万的人流量,有人咿咿啊啊唱秦腔,有人伴随音乐翩翩起舞,有人挥刀舞剑强筋健骨,可很少有人想到:这个公园的设计出自谁人之手?

处在省政府对面的新城广场,绿荫密布,小径缠绕,一只只白色、灰色的鸽子在游人的呵护下悠闲地踱步、咕咕哼唱。坐在长椅上休憩的游人更少有人意识到:如此悠闲的环境凝聚了哪些人的心血?

李缠生,一个一辈子只做园林绿化这一件事的人。环城公园、新城广场、火车站广场,新建住宅小区的绿化,1986年以后的新城区,每一个公园的设计,每一片绿色的规划,每一处花草的栽种,都有他全力以赴的参与,都是他滴滴心血的结晶。

李缠生说:“工作三十三年来,我一直在做这一件事。这中间我有自己的喜好,自己的原则,自己的信仰,可我不急功近利,不浮夸轻佻,宠辱不惊,淡定安逸,心静如水,初心不改,终得始终。”

“三岁起我的玩伴就是花草”

“我有个让我即爱又怨的母亲。”李缠生说:“三岁前,我觉得她的怀抱无比温暖,她盘着头抱我入睡的画面至今常常入我梦里。三岁后,母亲病了,一次又一次,在医院一住就是十一年。从那天起,我就开始每天与路边的花草玩耍,与菜地里的黄瓜说话。快乐会与它们分享,悲伤会向它们诉说,想妈妈了就望着遥远的天空,极力回想着母亲的样貌,困了就睡在大地的怀抱,睡梦中寻找母亲的气息。那时候我不懂事,一直认为母亲不要我了,埋怨她让我缺失了母爱陪伴的童年。后来我发现,就是因为这种特殊的成长经历,让我与大自然中的花花草草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至于我的整个生命历程中都铺满了鲜花与绿草。”

“政府为我铺展免费求学路”

七岁的李缠生异常渴望上学,那时一学期学费是一块五毛钱,这对于外债累累的家庭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但是李缠生的父亲说:“家里再穷,也要让每个孩子都上学。”父亲多次同生产队沟通,并给学校出示了家庭贫寒的证明,终于为李缠生开启了免费求学之路。在上二年级的时候,他发现捡废品、帮生产队除草都能赚钱,就利用学习之余开始赚钱,一年下来能挣到三四块钱。他用这些钱交学费、买书本,剩下的结余都给弟弟花。

1981年,李缠生的母亲突发脑溢血再次住院。那时,哥哥姐姐均已成家,弟弟还小,成绩优异的他主动休学照顾母亲。三年后,母亲在其无微不至的照顾下痊愈出院。1983年,李缠生考上了陕西省仪址农业学校,主修园林设计。在校三年,学校一切开销全免,他再也不用担心生计,只需一心一意读书。第一次走进图书馆是那么新鲜,小时候常伴的花草在这里都有其专业术语。他越看越入迷。在宿舍门口自己还开了“猪八戒”的菜园子,里面种满了各种自己喜好的花草。正是因为政府的二次免费资助,让李缠生的园林知识飞速增长,使他的命运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改变,并开启了他从普通农民走向园林绿化的精彩人生路。

5万元别人买房他买电脑学设计

小时候的经历让李缠生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一套自学方法,并受用终身。1998年,西安市科技局组织电脑五笔打字培训,这是他第一次与电脑接触,满是好奇。渐渐地,他发现这个电脑不一般,用它进行园林绿化设计,不仅设计周期可缩短近三个月,数值更加准确严谨,立体效果更形象。他到处问价,园林绿化设计的电脑全部配齐需要近2万元。他用三年时间省吃俭用,终于在2001年全部买齐,却发现自己不会用。他又到处问人怎么学习,得知学会学精园林设计需要花费三万元。他又给自己定了三年计划,只保留生存必要的开支,省下经费去学习。5万元的巨额学习成本,6年时间的电脑专业学习,让他成为业内少数会用电脑制作园林规划的设计者。2004年,领导将新城区军工厂的园林绿化规划交给李缠生做。以前园林绿化设计前期规划用时需半年多,而他这次用电脑设计仅一个月初稿就成形。后期,他又用两个月的时间对初稿进行修改。三个月后,他的设计初稿第一次就全票通过。此设计让李缠生在西安园林设计行业内小有名气。

他像疼爱儿女一样疼爱花草

“神农识百草救人,我识百花为绿化。”在李缠生的生命中,除了妻子、家人,他最爱的,是山间那些花花草草。别人旅游去选景,他选花,别人发微信吃吃喝喝,他发微信花花草草,为了花花草草他愿意踏上万里征程路,寻尽天下奇异花。就连每次出差离家时,他与妻子的对话都与花草有关。老婆说:“路边的野花可以采,不采白不采。”他回答:“在我心中,比花还美的就只有你。”这成了两人的生活趣语。

李缠生对花草的疼爱就像对自己的儿女一样。西安的古树拥有量居全国城市第一。2010年秋,西安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写《古树》杂志,新城区只有李缠生参加。在《古树》撰写过程中,他发现西安市有专家将“枥树”编成了“白玉兰”,还有的文章中将“金银木”写成了“金银花”,两者名字相近,但非同一植物。对于这些专业性很强的差错,他都一一进行订正。他这种一丝不苟的态度得到北京古树专家的高度赞扬。

两位教授园林精神的传承

李缠生之所以能一生只做园林设计这一件事,离不开园林设计行业里两位德高望重的前辈,这两人是他心中永远的标杆。一个是陈俊愉__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梅花之父”。 1988年,李缠生有幸在北京见到了陈教授。陈教授说:“想要做好园林设计,先要练好身体,身体就是做好园林设计的本钱。”陈教授每天凌晨4点起床锻炼,一身钢骨造就终生的业绩。虽然只是短短一小时,但陈俊愉却影响了他的一生。那年至今,李缠生每天坚持锻炼,现在一天工作13个小时以上,身体只需睡一觉即可回复如初。另一个是胡年智__西安市文物园林局教授。胡教授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是陈俊愉的首位高徒。李缠生与胡年智在西安市政府园林设计和新城广场园林设计里相识相知,最后成为无话不谈的忘年交。胡教授对园林设计的热爱、严谨、钻研的精神对其日后工作影响立竿见影。之后,又是胡教授的引见才使得李缠生有机会结识了陈俊愉。

从业三十三年,李缠生非常希望将这身本事传授给年轻人。但是,这些年来跟他学习的人,有的嫌太累走了,有的嫌工资太低离开了,有的认为工作不体面不干了,还有的觉得没有前途另谋高就了。现在,李缠生最担心的,是这些知识无法传承。他渴望遇到一些真正热爱园林、喜欢花草的青年才俊,希望能够无偿传授经验,让园林设计代代传承。

每天,李缠生都要走进花草,一心一意做关于花草的那些事。这个小世界里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甚至没有耀眼业绩,只有春夏秋冬里那些无声的花开花落,而李缠生就在这个无声的世界里默默耕耘,奉献终生。

对话李缠生

推窗见绿 出门入园

李缠生从事园林设计工作三十多年,“推窗见绿,出门入园”一直是他的梦想。为了让梦早日变为现实,他辛苦付出,希望这座城市每天都多一分绿色,添一分清新。

记者:中国园林有两大主要流派,一是北方园林又称皇家园林,一是南方园林又称私家园林。二者设计风格和手法上有何异同?彼此之间是否可以借鉴?

李缠生:相同点是效法自然、诗情画意、园中有园、建筑组景、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追求,强调的是内涵深远的意境。不同点是由于建筑风格与特点的不同,南北园林存在地理位置、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历史的遗迹、以及气候的影响等差异。北方园林以北京为代表,一般以帝王宫苑为典型,也称作皇家园林,而南方园林以江南宅园为代表,又称私家园林。南方与北方的园林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各有特色,可以相互借鉴补益。

记者:新城区四条绿化示范街的设计意义是什么?

李缠生:园林景观作品的表达是有层级划分的。第一级是绿的覆盖,第二级是美的展示,第三级是功能的互动,第四级是精神交流,第五级是融入感悟。园林是有生命的,它的生命不只蕴含在花草树木的气息中,还体现在以景观元素所渗透的意境和灵魂中。让步入园林的观览者,在达到视觉层面满足的同时,与景观之间在精神层面也有所交流和对话,这是园林艺术的精妙所在。四条绿化示范街的设计意义就是通过植物配置、文化传承、植物造型,营造特色意境,让老百姓体会到园林与建筑空间、园林与道路、园林与人的关系,规划是灵魂、是统帅、是风向标。

记者采访感悟

晚上9点多,我独自一人走在回家的路上,脑海不断浮现出李缠生在采访结束时说的一句话:“三天的采访,你是不是觉得我是个傻子?”我知道,这不是李缠生的提问,是李缠生周围许多人对他这个人下的结论。

三天的采访,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李缠生的工作态度、做人原则、处事风格让我敬重、令我顿悟。生活中有很多李缠生这样的人。他们经历坎坷,人生遭遇多种磨难,这种磨难在筑就他们坚毅的品德、不屈的性格和自信的行事风格的同时,也成就了他们在各自行业中技能的专业与精道。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与荣誉无关、与晋升无缘、与许许多多世人眼中的“价值”很远很远,成为很难获得“掌声”的一族。但令人敬佩的是,这所有的一切,他们全都不计较。他们不图利、不图名、不溜须拍马、不阿谀奉承,一心只做自己喜欢的事、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事、自己认为必须做好的事。在世人的眼里,他们就成为了“傻子”。其实,他们的心胸,他们的追求,他们的价值观和苦乐观,岂是常人所能理解的?

古人云:“圣人是做功夫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功夫的圣人。”李缠生不是圣人,但肯定不是庸人,因为他深深懂得“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易得,始终难全”的妙意。

作者怀念妈妈的一封信

天堂里的妈妈:

今天是您离开我24年的祭日。24年来,您的音容笑貌一直在我的脑海里萦绕,令我难以忘怀。

1993年9月18日下午19点30分左右,雨过初晴,地面湿漉漉的。单位同事突然来到家里,说您病重。我立即随同事一起回到老家灞桥,您已经躺在床上闭目喘气,喉咙好像被痰堵住,发出吱吱的声音。这时,您看不到我就站在您的眼前,更听不到我发疯般的呼喊。我和同事赶快用担架把您送到灞桥人民医院抢救,医生告知我您已经不行了,要我赶紧回家准备后事。在抬回家的瞬间,您就已经过世了。

爸爸告诉我,您在做饭时突然晕倒,就不省人事了。按照农村的乡俗,连夜通知姐姐、兄弟、亲戚、村干部和四邻乡亲,给您准备后事,由村红白理事会统一组织安排。丧事办了三天,非常顺利。

时间过得真快。24年来,我一直在遗憾您临终前没能再看到儿子一眼,也没能听到您对儿子有什么嘱托。每到夜深人静时,我满脑子都是您辛勤劳作的身影和那双被病魔蹂躏的泪眼,眼前晃动着的,是您临走时的那幕让我痛心疾首的情景。一想起这些,我的眼泪就会禁不住簌簌落下。

妈妈!您为儿女含辛茹苦一生,等我们都有能力尽孝的时候,您却匆匆弃我们而去,留给了我们终生的愧疚和遗憾!妈妈,又是一个祭日,我好想去坟头看看您,静静地陪您一会儿,好好与您聊聊天,拉拉话。妈妈!我真的好想你!如今,隔着世俗的屏障,我只能坐在这冷漠的电脑前,写这篇祭文,用以表达对您的那份情、那份爱、那份感激、那份敬仰、那份怀念,希望您能听到儿子的心声。

妈妈,您是一个很坚强的人。记得1966年夏天你第一次生病时,阑尾炎折磨得您疼痛难忍,父亲和哥哥用架子车将您拉到唐都医院,住院费当时需要1500多元。由于家里没有一点积蓄,没钱住院,爸爸忍痛将家里唯一的一头母猪和两只供弟弟(不到1岁)吃奶的奶羊拉到市场卖了,住院费仍然差1000多元,爸爸只好到大队开证明,去信用社贷款以解燃眉之急。从此,咱家就背上了沉重的债务。那个时候,一个强壮劳力,一天才能挣到八毛钱,1000多元对于任何一个8口之家来说,都不是一个小数字,更何况我们这样的贫寒之家呢。也正因为此,我们家几乎成了村里有名的贫困户,亲戚邻里几乎都不愿意跟我家来往。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一个刻骨铭心的场景:快过年了,家里实在穷得没有办法,无奈之下,哥哥去借钱,五块钱居然跑遍全村的每家每户都没有借到。一场痛哭后,爸爸才让上中学的哥哥、姐姐辍学,挣工分养家。在这样的境况下,您硬是凭借顽强的毅力,熬过了数次病魔的折磨。1974年,您刚康复出院,就没日没夜地忙碌,拼命劳作,挣钱还债,直到1979年,硬是用你的不屈精神把我的2个姐姐、1个哥哥带大成人,大家共同挣工分,终于将你住院欠下的贷款还清了,还给哥哥订了婚。可是好景不长,由于长期劳累过度,您得了脑溢血,在唐都医院一躺又是三年。经过3次治疗,您又一次坚强地站了起来。

妈妈,您让我为之怀恋和赞叹的,不仅仅是这些。一个农家妇女一次又一次与病魔抗争的精神,深深铭刻在我的心中,磨练出我从小自强自立、勤奋好学、不屈不挠的性格。妈妈,如今您已经弃儿而去了,这份情,儿子今生无法偿还,唯愿把您的美好品德传承下去!

最后,我衷心地期望全天下的儿女们,趁着父母还健在,好好珍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吧!

您的儿子:李缠生 2017年9月18日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