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脑是如何思维运作的?又是如何做到语言、表情和肢体运动的呢?

 HNYZL 2017-09-23



从古至今,人类对自己的大脑是如何进行思维运作的还知之甚少。本文将以理论探索的形式用最简约、最宏观、最具关键性、最接近实际和最能通俗易懂的理论描述方式来为你做出部分解读。当然,由于大脑思维机制的复杂性以及笔者知识能力的局限性,本文还难免存在错误之处。所以,本文只是致望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脑科学。同时,给相关领域里的专家学者以抛砖引玉之鉴。



1.人的记忆信息是通过人的感受器获得的。

感受器,就是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体觉等感应器官。感受器受到刺激以后,感受细胞做出兴奋性生物放电。很多这样的感受器在共同放电时,组成了一个电子脉冲频率波,经过神经(犹如电线)传递到大脑感觉皮质(中央后回)的内侧,感觉皮质中的这个冲动再从皮质外侧过度到运动皮质,此运动皮质区是形成记忆和演绎(实现随意运动)记忆的主要区域。接下来从运动皮质过度到额叶视觉运动中枢,神经冲动再从皮质内侧离开到达顶盖前区——动眼神经——视器——视神经——外侧漆状体——视觉感觉皮层。在这同时还存在着另外一个支回路,即从外侧漆状体出来再返回到顶盖前区——缰核——丘脑——杏仁核——下丘脑——实现肢体和语言运动(随意运动)。上述这个回路通常情况下是接收肢体感觉信息,形成长期记忆,也是日后对长期记忆回忆和利用的路径过程。



2.大脑记忆信息储存,运动皮质可以做到无限叠加在同一爿皮层之中。

大脑运动功能皮层是神经元和联络神经所组成的网络系统。同一爿运动功能皮层神经细胞,在受到一个频率波冲动激发工作(兴奋)时,它们共同协作完成对一个记忆信息的储存、提取(视觉图像再现)和应用。感觉皮层一般不具有皮层神经冲动通径状态记忆储存功能,它们仅仅是把刺激出来的神经冲动连接后送到运动皮质区,具有应答性和被动性的功能属性。所以,记忆主要存在于大脑的额叶运动皮质。同一片运动皮质,具有把一个频率波放到另一个频率波之中。比如声波放在视频波之中,所以,人在学习一个新知识时,就可以借助长期记忆中的视频图像来实现关联记忆,你的知识(图像)越多,你接受新知识和记住这个新知识就越容易。每一个知识图片皆能够与另一个图片发生叠加关联,甚至一个图片能够与更多的图片发生关联状态(频率波)储存。以后在提取应用时,你无论看到(内视或即时刺激引发出来的图片)还是听到某一张图片(频率波),与之关联的其他图片也会在这一张“大图片地图”中通过视器聚焦给分别凸显出来。这样一来,虽然是在同一爿皮层上,却可以根据自我意识并通过视器聚焦“点击”活动,轮番地把你所要的那个信息图片在视觉皮层中再现,从而获得感觉,甚至通过对比不同的情景图片,还能够获得感知。即知道了是怎么回事。

如果上述分析没有错。那么,大脑的同一爿运动皮质上就可以做到对基本相同一类信息的无限叠加储存。这一点与人工智能的程序化关联连接方式具有天壤之别。大脑皮层大大地节约了储存空间和避免了不必要的繁琐编程。



3.信息从获取、神经上传、储存、到意识鉴别、输出运用的过程,都是借助于数量庞大的群体神经细胞兴奋实现的。

以视觉传输通径为例,视野景物以光的色彩和明暗度反射进入视器瞳孔,通过动眼神经对晶状体曲度调整,视野信息以最清晰的程度投射到视网膜上。视网膜中,纵向排布着密密麻麻的视锥和视杆细胞,每一个细胞都存在着自己的兴奋度范围。除了视杆细胞与视锥细胞的功能和兴奋度存在不同以外,所有视网膜中的锥细胞或杆细胞,其兴奋与抑制时的梯度变化值分别都是一样的。视野信息通过光作用于视网膜上时,已经被数以万计的视网膜感受细胞所对应,形成了一个个像素点,每一个点的感受细胞对应着视野色彩明暗度的景物,产生了几乎与视野信息画面相一致的兴奋度状态。每一个神经锥细胞在面对视野景物时,对应于阴暗部位的视锥细胞,兴奋度就低,对应于明亮部位的视锥细胞,兴奋度也高。数以万计的神经锥细胞,在面对同一个景物时,它们的兴奋反应度是各不相同的。这也是能够形成图片记忆功能机制的依据。群体性视网膜细胞同时对视野信息画面做出整体性兴奋反应后,视野信息画面就转变成了一个唯一的冲动频率波。以后的储存、提取、“加工”和利用都可以根据这个频率波来加以利用。这个频率波引起视觉感觉皮质共同兴奋时,那幅画面信息就以“图片”形式显示在枕叶视觉“屏幕”之上了,大脑能做到随意运动,就是利用这样的、平时潜伏着的、数以亿计的图片实现的。



4.信息存储是通过皮层群体神经元细胞兴奋时的交叉重叠活动所实现的状态记忆。

大脑对信息的储存方式是把一个脉冲频率波叠加到另一个频率波之中,引起运动皮层神经元细胞的交叉突触联系来实现的。交叉,是指:当一个频率波引起运动功能皮层兴奋时,另一个即时输入的、具有关联的新信息与之产生频率共振。在共振过程中,数以万计的神经元之间建立了新突触联系,如果这个频率波兴奋新单元随后经过多次冲动巩固(回忆),神经元突触体及新建立的神经细胞路径得到生长壮大,这个状态就能获得相对持久的保持,这就是长期记忆形成的机制。反之,如果没有两个频率波交叉重叠的神经元兴奋活动,仅仅是单个频率波引起的兴奋活动,就不能形成长期记忆。或者说不能形成联想(旧记忆信息与新记忆信息之间的关联)记忆。



5.记忆需要把各路感受器获得的信息统一转化成视觉图片方能进行存取、思考和运用。

无论信息来之于哪一类感受器,也无论是何种信息,它们都必须转化为视觉照片式图像,包括“视频”和地图。否则,这个信息对于随意运动的人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大脑思维运作的过程,就是对图片有选择性的加工过程。通过对记忆中的图片进行有意识的提取(显示)和重组,并获得意识认可后再建立成一个新的“创造性”记忆单元,或落实到具体的语言运动、面部表情运动和肢体运动上。可以这么说,大脑如果没有对图片的运用,思维活动以及思维结果将无从生发。



6.记忆是依靠视觉激发、语言运动(冲动频率波)、遇到即时体内外刺激和有意识的通过视器内视聚焦成像等途径才得以换醒。

以语言运动为例,你所掌握的每一个文字单词,都是你当初学习这个单词时语言发音的肌肉运动。肌肉运动的状态,也是实现记忆和随意运动的一种存在机制。肌肉运动本身,就构成了一个频率波。比如:老师嘴上念了一个“中”字,由中字发出的发音频率波在你听觉感受器的鼓膜上产生震动,这个震动出来的频率波就是对应于中字的频率波。人在语言运动时需要口、舌、喉、肺等部位的肌肉协同,协同运动时形成了一个词的频率波。在这同时,你还要看到这个中字的信息画面,视野信息画面的中字又刺激了你的视网膜,引起数以万计的神经锥细胞同时收缩性兴奋活动,这个活动又产生了一个视觉中字的频率波。声音和视觉这两个频率波本来是各自独立存在的。那么,如何做到在以后听到这个中字的声音时,就能够看到这个字呢?也就是说,大脑所要做的目的就是把中字这个图片在视觉“屏幕”上给显示出来。也能够在看到中字图片时把中字以肌肉运动的形式给说出来。如何实现形成正反“互译”呢?这就是两个频率波同时(同步)叠加兴奋,形成了记忆联合体。在以后的实际应用中,每当你嘴上念出中字的同时,中字的图片也一同被语言运动时的频率波给带出来了。其他记忆唤醒方式其原理应该大致相当。



7.记忆存取时,需要视器参与同步聚焦活动。

视器聚焦活动是实现记忆信息存取的途径和方式。其实,关键还不在视器本身,因为视觉接收信息时必须要用到视器,而提取视觉信息画面时如果失去视器,该信息画面会一样可以提取出来。所以,关键还在于控制动眼神经的额叶视觉中枢(动眼神经运动中枢),这个控制过程实际上又是整个边缘系统通过循环反射路径实现的,不能孤立起来看待。

无论是即时获得的信息画面,还是长期记忆中已经存在的信息画面,它们只有在视器处于聚焦状态下才能够做到相对清晰地在视觉皮层中显示出来。如果视器停止聚焦活动,那就是大脑处于完全放松时的状态,也就是睡眠状态。

视器聚焦活动是大脑对信息加工或思维活动时所必须的功能运用。大脑在思考问题时,先后把一张张相关图片给再现出来,然后通过自我意识筛选后再合理重组,得出一个个所需要的结果。这就是视器聚焦活动在大脑思维运作中的功能作用。



8.实现对某个信息的记忆,需要反复回忆。

一个正常的人,短期记忆之所以没有能够形成长期记忆,一是短期记忆的频率波没有与其他长期记忆信息的频率波发生重叠组合;二是因为信息发生时间比较短促,兴奋不够充分;三是冲动频率波的强度相对较弱,兴奋度太低;四是没有做到及时回忆。而长期记忆则一般不存在这种情况,甚至却却相反。比如,人在看到一次悲惨事故场景时,从中得到了一个强力刺激,事后的他还常常把这件事告诉给别人,就连自己在马路上通行时还常常想起那个事故场景“图片”。在这个过程中,他已经无意识的把这个事故场景给一次次强化了,使得神经元发生路径交叉后,新路径的冲动能力一次次增强,神经元突触包体得到一次次“进化”式巩固。以后在提取该信息时,冲动能力较强,视觉信息感觉保持完整而又清晰。所以,对一个信息的回忆次数越多,该信息的保存时间就越长。



9.一个信息输入时像素点极其完整,待到输出时,其中一小部分像素点已经退出兴奋。

人在接受信息画面时其感觉图像非常清晰,然而,当储存到长期记忆中之后,再次调出该图像时,其清晰度大为降低了。原因是一个冲动频率波在上传过程中要经过多次突触中继,每一次中继都会降低其冲动强度,原先就比较弱势的部分冲动就会遭到自然淘汰。但是,这并不影响到对一个记忆信息的保持和存在。因为其记忆信息的整体(频率波)未遭到破坏。



10.人的意识是思维得以运作的关键。

人的思想活动都是在自我意识存在的前提下进行的。那么,什么是自我意识呢?

意识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关键。人没有意识,思想就会休息。没有新的意识,思想就不会向新的方向递延思考,思维就处于无序状态或行为上表现出呆若木鸡。而人有了意识,才有主观能动性,才能做出创造性成果,成为智能之人。

意识常常受到刺激出来的感觉而生发,比如:有了寒冷感觉,就有添加衣物的意识;有了饥饿感觉,就有补充和寻找食物的意识;有了危险的感觉,就有采取恰当的措施来逃避危险的意识;有了疼痛的感觉,就有寻找疼痛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疼痛的措施之意识。

那么,人的意识是如何产生的呢?意识,是通过感受器受到某种刺激后上传到感觉皮层,再引起运动皮质兴奋,然后再传到枕叶视觉感觉皮质,获得感觉。此时仅仅是一种感觉,而不是知觉。这个刺激假设是你突然看到一条蛇。在你还没有把蛇与你长期记忆中与蛇相关的图片信息进行提取后比较的情况下,你的意识还没有产生,此时仅仅是一种感觉。接下来你嘴里念出一个蛇字,蛇字的语言频率波与长期记忆中的蛇会咬人,蛇有毒,会导致人死亡等图片发生共鸣再现。那么,你的自我意识就开始产生了,因为你已经把蛇与蛇咬人的两张不同的图片进行了比较,从中知道了蛇不是我,蛇可能会咬我,蛇有毒,毒会致人于死亡……。进一步根据自己更多经验记忆信息,开始联想到背脱蛇甚至打死蛇的一系列情景画面,来做出逃离危险境地或寻找工具打死蛇的行为决断。这个例子说明,意识是对两个以上的不同即时和长期信息之间进行快速比对后产生的。又由比较出来的信息做出衍生性联想,才能做出更多自我意识下的行为决断。关于意识的产生机制,请参考本人所写的《何时才能实现机器人照顾病人》一文。



11.人能够做到语言运动、面部表情运动、吞咽运动、肢体运动等等,都是根据相关肢体“动画图像”来实现的。

如果下丘脑具有传导肢体、表情和语言运动功能的中继神经末端节的功能。那么,大脑兴奋出来的、连续动画般“播放”的数十张、甚至数百张你举起右手时的运动状态图片,就能够通过下丘脑引起你的右手按照图片内容,连续不断地举起你的右手来。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肢体运动图片被兴奋出来,包括右手处于自己身体和周围空间的位置图片,就有什么样的肢体运动“应声”地表现出来。人的肢体运动就是根据一张张相对位置变化不同的肢体运动图片(类似动漫制作图片)而执行出来的。



12.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这四路冲动频率波皆具有相同的上传路径。

视、听、嗅和味的感觉皮质在大脑上所处的位置与体感皮层不同,体感在中央后回。而视、听、嗅和味的感觉皮层却在相对下方。因此,大脑在进化时就形成了不同的上传路径。

这“四路”神经的上传路径是:分别通过颞叶进入海马——穹窿——隔区(相当于感觉皮质)——从前额叶依次分别为嗅觉——视觉和语言运动区——味觉。嗅、味在此都汇入(发生关系)视觉语言运动区——动眼神经运动区——顶盖前区——再分出两路,一路控制视器,另一路进入视神经——视器(视网膜)——外侧漆状体——顶盖前区——缰核——丘脑——杏仁核——下丘脑——脑干神经节——控制语言、脸部表情和肢体运动。



综上所述, 人的大脑在思考问题时,总是通过视器聚焦点对准目的信息“照片”进行连续“跟踪”,并对不同信息做出不间断的轮番聚焦成像活动。聚焦兴奋出来的不仅仅是指向某一个信息单元,还包含这个信息单元所特有的频率波。只有这样,才能把一个个潜伏在皮层神经元细胞中的不同信息给有条不紊地兴奋再现出来。人每当听到、想到一个语言单词或进行自我语言运动时产生的一个频率波,视器就要把那幅照片给聚焦成像出来。只有这样,在学习新知识或进行思想活动(调动经验信息)时才能有机地展开。此外,大脑还要自始至终地处于自我意识存在的前提下进行思维活动。自我意识就是人只要处于清醒状态,意识也就处于了“待机”状态,随时根据各感受器获得的刺激信息来“命令”(动眼神经控制)视器分别对不同的信息之间进行轮番聚焦活动,其中还包括对经验(长期记忆)图片信息的比较和鉴别活动,通过比较后知道我的存在以及我与非我之间的不同,并在此基础之上展开深层次,扩张性、关联性和联想性的思维演绎活动。比如,在课堂上你默默地思考着今天晚上吃什么?干什么?也就是说你的注意力暂时已经脱离了老师讲的关于地球上“五带”的相关问题解读,你的视器也就没有把老师说的地球上与“五带”有关的情景照片画面内容给同步地再现出来。此时你根本不知道老师说了些什么。所以,视器聚焦成像活动是人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和提取运用信息过程中所不能缺少的一个功能环节。视器聚焦,它相当于电脑中的鼠标去对准浏览器网页中的某个网址,是否点击又由意识决定,这好比由人去按动鼠标器决定电脑是否把我所要的那个文件打印出来或浏览我想要的那一个网页一样,决定就是行动,人的行动需要把运动皮层中存储的连续运动的动画式图片再依次连续地兴奋再现出来,实现有目的的语言、表情和肢体运动;意识相当于电脑中的控制器;大脑对不同信息的比较之思考,相当于电脑中的运算器;皮层神经元细胞的共同兴奋活动路径和神经元突触体及连接状态,相当于电脑中存储器的存储状态;人的各感受器获得身体内外部各种信息,相当于电脑中的各种输入设备或接受特定信息的传感器设备;人的枕叶视觉皮质,相当于电脑中的显示器;提取大脑信息时的视、听、嗅、味、触觉、语言和自主思考运动,对长期记忆信息的诱发再现。相当于电脑中的脉冲频率发生器和预制程序路径及寻址编码,以获得对某一个文件信息并在显示器中再现出来;各种信息刺激出来的专有神经冲动频率波,相当于电脑得以运作的基础化、常态化电脉冲频率波和赋予各种信息本身的一个特定频率波;引起语言或肢体运动的照片式频率波,相当于电脑中的输出设备和执行程序,如打印机的执行打印文件、音频和视频图像播放设备执行播放、人工智能自动化运作机器执行程控化生产运作、绘图机执行预设计的绘图打印等等。大脑皮层中有什么样的一套动画式图片,就有什么样的一套运动表情、嘴部语言活动和肢体的随意运动状态表现。

思维在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中,它借助“碎片”化信息演绎。又是建立在冲动频率波的基础之上。这个“碎片”可以理解为一个个信息单元。比如,每个人的大脑中就存储着不计其数的地图和照片,每一张地图或照片都是一个冲动频率波的对应单元,即具有相对固定连接,但又不是专线连接,而是特定的一个频率波引起群体性神经锥细胞共同兴奋活动。人把这些信息调动出来,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语言运动调动,它也是人实现思维及其对记忆信息存取的主流渠道。语言运动是一个能产生或重复再现出业已存储的一个或一连串单词、词组的相对固定下来的一些频率波;二是自我意识下的自主思维寻的活动。即在未受到外部任何刺激诱发的情况下,大脑依照自我意识控制视器聚集点对准皮层“地图”中的某个物像的刺激,促使地图上某个图片画面兴奋再现,而原先的那幅地图却抑制性退出而呈现潜伏状态;三是体内外刺激诱发。例如环境气温变化对人体的刺激,促使你关注到天气热,尔后进一步思考出采取避暑降温措施。四是视觉感觉。比如看到一个记忆中存在的那个熟悉的人的物像刺激,再通过内隐记忆扩张演绎(筛检),就知道他是谁;五是听觉频率波刺激。比如听到“中国”这两个字的声波频率刺激,就能引起长期记忆中关于中国的概念性地图图片在视觉皮层中再现出来的结果;六是味觉诱导。根据味觉频率波刺激,诱导出曾经在什么地方尝到过某种食物的情景图片;七是嗅觉刺激应答。即通过接受到某种嗅觉刺激以后,被应答性地把那个曾经看到过和同时嗅到过的物像图片给兴奋再现出来。上述七个方面的刺激,皆能引起皮层上业已存在的某一个对应的冲动频率波产生,并且在视觉感觉皮层中再现而获得对这个图片的感觉。

思维运作机制较为复杂,难以在一篇文章中做出细致论述,只能对几个关键点做出浮浅的描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