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闽都风土】中琉友好交往的见证——福州的琉球墓园

 fzzhd9033 2017-09-23

  琉球位于台湾东北,由36个岛屿组成,原是中国的藩属国。中琉交流往来,最早可上溯至隋大业元年(605)。《隋书》中称琉球为“流求”,《元史》里则写作“瑠求”。双方的交往至明清有了很大的发展。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关系,于洪武五年(1372)派杨载持诏谕琉球;同年12月,中山王察度遣弟泰期奉表入贡,掀开了明清两朝中琉两国的藩属关系史。史料显示,至清同治八年(1869),琉球派遣官费生24批共81人到中国学习,自费生人数更是数倍于官费生。由于福州是册封琉球的始发地,又是与琉球通商的唯一口岸,所以自费生都先在柔远驿(琉球馆)延师受业,读书习礼。他们与官费生不同,除儒学之外,还涉及天文、地理、医学、音乐、绘画以及农业、手工业等科技和实用知识。其中学有所长,表现突出的如金锵、魏士哲等,还被誉称“福州先生”。自费生程顺,拜在福州鸿儒陈元辅、竺天植门下,潜心钻研儒家思想4年,返回琉球后以传播儒学著称,成为当地名人。在儒学的影响下,琉球社会安定,教育发达,与中国的贸易日益发展。在明清两代500多年间,福建海路成为两地交往的必经之途,福州更是使船互往的重要启航港。琉球号称“万国津梁”,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向以东北亚和东南亚的贸易中转站著称。但正是通过中琉友好往来,才改变琉球“缚竹为伐,不驾舟楫”的落后局面,造船业和航海商贸有了长足发展。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正是通过福州这个重要窗口,影响着琉球生活的方方面面。

柔远驿

  位于福州市内南公园斜对面的柔远驿,是明清两代用于接待琉球国使者的场所。明代官方称为“进贡厂柔远驿”,民间称为“琉球馆”。始建于明成化八年(1472),重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嘉庆、同治两朝曾大修过。当时有63间房舍,可见规模不小。几百年间,这里住过多少谢恩使、庆贺使、进香使,又有几多商人和留学生在此逗留,现在已难以考究了。1992年.此馆修缮辟为“福州对外友好关系史馆”,馆内陈列不少福州与琉球往来的史迹展品,后天井还收藏数十方琉球人的墓碑。

  双方交往期间,有大批琉球人来华。福州府是清廷对琉球唯一开放的口岸,病故的商人大多在福州府购地安葬。据载,其中亡故的578人,由亲友契买山地,均被就地安葬福州各处。据说在福州的琉球墓原先有79座,现大部分已不存在;尚存的墓碑一般刻有“琉球国”字样和死者姓名、卒年、职务及墓地的长、宽尺寸。根据在福州仓前山望北台附近发现的一块道光二十年(1840)石刻上的记载,琉球朝贡人员遭遇台风或者疾病去世后,大多葬在仓山区白泉庵、长安山,南门外吉祥山以及东门外金鸡山等处。

琉球墓园

  仓山区依山傍水,曾是清代以来琉球人来华的聚居地,近年来,有关历史文物屡被发现。清代以后的琉球墓葬区主要集中在仓山区的白泉庵一带。20世纪50-60年代,许多琉球墓地被毁坏,现存的琉球墓大多集中在白泉庵、鳌头凤岭、陈坑山、张坑山(今长安山)等地。其中长安山南坡8座,磨层山北坡4座,两山交界处1座,邻近的上渡塔仔村也有1座。人们把这一带的14座琉球墓统称为“琉球墓群”。资料表明,福州的高盖山、福建建筑学校和连江县定海镇等,也都发现有琉球墓葬。

仓山白泉庵内的琉球墓群

  白泉庵的琉球国正议大夫坟茔保存完整,墓碑上书:“琉球国,正议大夫屋宜亲云上郑公讳国桢墓,乾隆十七年壬申六月吉旦逝。”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明太祖朱元璋特赐“闻人善舟者三十六姓”移居琉球担任航海任务,以便琉球贡使往来。福州长乐县人郑义才是其中之一,而这“正议大夫”,即郑义才的第十三世孙。清乾隆十六年(1751),琉球国王尚敬逝世,郑受国王世子尚穆的派遣,捧咨赴闽取道入京,讣告于中国朝廷,可是他刚刚到闽就病死了,遂被葬此。

  上渡的塔仔村也有一台乾隆时的琉球墓。这台墓背山面江,朝向洪山桥。墓碑用青石制作,高62厘米,宽45厘米,上刻:“琉球墓,乾隆丁未十月二十九日葬,那霸府之内西村大唐舡定加子与那岭筑登之墓。乙卯十月廿七日改造立。长二丈五尺,横一丈五尺。”

  福州长安山的琉球墓园,清代为安葬琉球来华亡故人员的墓区。1980年7月,以那霸市市长平良良松为团长的“冲绳县第二次各界友好之翼访中团”访问福州,福州与那霸市缔结友好城市。那霸市的琉球人后裔提供相关资料,请求寻找祖先墓葬,经福建师大历史系人员查勘,共寻得十余座。福州市人民政府拨专款对琉球墓群加以悉心保护,并列为福州市历史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政府在清代安葬琉球来华亡故人员的墓区范围内正式围墙建造“琉球墓园”,汉文墓碑,记载有姓名、国籍、职务、住址、生卒年月及墓地尺寸等,占地3120平方米。园内原有7座琉球墓,1987年从福建省邮电学校操场边迁入2座,2006年,又从附近迁入l座,连同原有墓葬共10座,将“琉球墓园”划入保护区。

琉球古国闽人后裔拜祭历代琉球朝贡使的

长眠之地福州琉球墓园

  在“琉球墓园”的“河源亲云上”墓还有一段离奇的故事:“河源亲云上”是琉球国王府财政官(“亲云上”是王府职称),原名河源朝忠,中国名向维藩。乾隆五十六年(1717)受琉球王委派来福建接贡,翌年病死榕城,被安葬于市郊的仓山附近,至今已近300年,其后人没有停止过寻找先人墓地的努力。1980年之后,河源的后裔多次来闽寻其墓葬未果。2006年8月,65岁的河源朝德翁带领亲族再次来福州寻找,依然杳无音信。准备放弃之际,却在一次偶然散步中奇迹般发现了埋没在荒野蔓草中的墓址!百感交集的朝德翁抚摩着墓碑,老泪纵横,失声啜泣。应河源家族请求,福州市有关部门将荒野里的河源朝忠墓迁到白泉庵的琉球墓群里,与其他9个琉球人一同安眠于斯。

“闽人三十六姓”后裔在长乐祖居

拜祭祖先灵位

  此外,在福州东门外金鸡山等处,清代时仍有完整的琉球墓群,福建省博物馆藏有一方“兼署福州南台海防总补分府管理关课……”残碑,是清代福州与琉球友好关系史上的又一个物证。这石碑立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八月二卜日,长1米许,从碑文内容看,是政府要求福州当地居民保护琉球国侨民及经商人士葬在福州地区的墓地而出的告示,要求居民对“远临海外”的琉球国来客及其利益予以尊重和保护,告诫远近居民不得“伤坟及灭界占地”,“如敢故违,一经指控,即由官府严究详办”。

  此后,琉球每年均有社会团体和后裔前来拜谒,怀念先人。如今的琉球墓园已成为日本冲绳客人来榕必去的祭奠和参观之处。

(来源:2017年第三期《闽都文化》·林景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