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张兆璠:清朝乾隆年间武状元(泰兴名人) [转载]张兆璠:清朝乾隆年间武状元(泰兴名人)](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9/2315/111696462_1_20170923034643452)
泰兴印庄村张兆璠武状元
《状元及第》坊
解放前,泰兴鼓楼东路迎祥口向东今烈士堂烈士西桥西,有一横截鼓楼东路的大石坊,是三敞通道,中间最高,南北对称,中央顶立着一小长方块石,直书《圣旨》两字。上覆有飞檐滴水,下横嵌长方青条石板,自右至左横书《状元及第》四个石刻大字。两旁各直书一行小字,因年久月深,字迹模糊,依稀乾隆年立坊月日。南北对侧坊,皆是浮雕石刻,东西两面,都是坊面,通道口蹲有大狮,这是泰兴县自古以来,唯一的武状元张兆璠《状元及第坊》。
传说张兆璠是泰兴花园庄人,字奂瑜,号琴若。自幼习武,亦擅诗词,清高宗乾隆十三年(公元1784年)进士,乾隆十五年,参加廷试武状元及第。选侍卫,授陕西宜君县参将,累升兴江总兵,调镇江西南昌,暴病卒于镇所。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中国历代武状元》一书中有传。
传说,他这个武状元也是来之不易,又恰遇着这一“机缘”。传说清高宗传谕武考廷试,张兆璠也参加这次考试。高宗已进入试场,由于安座时骤忽地鸣炮示仪,张兆璠已挺马校场中,坐骑乃系刚由关外贡来,未谙如此场面,且又是生人驾驭,闻炮声立即惊跃,直立前蹄,把张兆璠掀坠马背。这时,张兆璠惊破心胆,后臂已着地,急换左手持矛,右手紧勒缰绳,不意中夹握马尾梢,为了不让坠地,急就手紧勒马尾,马负痛,前蹄着地,马尾着力上下一甩,张兆璠就势一跃腾空坐上马背,松脱握着的马尾,马怒吼了几声,奔跑了几丈,跟着驯伏了下来。这时,参试的几千人及观试群众不禁掌声雷鸣,乾隆及佐试官员也齐声喝彩,张兆璠早已汗透内衣,方时惊魂入舍,安下惊心。当时高宗却认为张兆璠故弄玄虚,施展这一惊险绝招,一定有独特的本领,立即面授钦赐状元及第。
关于他“暴卒于镇”的事也有一个传说,说不定来自皇宫。
传说,有一次乾隆独自坐在养心殿御书房烛光下看书。看的是《三国演义》火烧赤壁一节,时已更深,伴随太监叩请归安,他接着看到华容道紧张之处,放不下来,摆手示意,太监只好轻轻退出。一忽,听得内书房传来脚步声,侍御人员均在外,怎有人藏在内书房中扰乱他清静。便很气愤地问道:“谁?”立即传来:“二弟云长。”方时,在乾隆眼前仿佛一个面如重枣,飘扬着五绺长须,跨着赤兔马,手挽青龙偃月刀的身影。古云:“聪明不过天子”立即追问“三弟何在?”内答:“镇守黑龙江张……”。这时,在外的侍御人员听得内宫人声,急匆匆地拥入,使乾隆下面的话没有听清楚,即传谕兵部查复,则找到张兆璠,立即传旨钦召进京。
这时的张兆璠,正因不久前与沙俄在乌苏里江发生接触,虽击溃入侵者,由于某点指挥失察,伤亡惨重,上司参到兵部,已待查处。这次接到圣旨认为召进京杀头,因为,在封建君主时代形成一个铁的规律“文怕降,武怕召”,与其进京受死不如自己来一个全尸,便坠金暴卒了。
这种传说它的真实性怎样,有待怀疑。首先张兆璠没有去过黑龙江,“暴卒镇”则有记载。如说民间谣传那也不可能,很大程度出自宫中,这却有可信的“佐证”。首先是清朝对关夫子的“幽灵”特别崇敬,到了乾隆年间尤为特甚。每年加三级,最后晋爵“协天大帝”相同于人间的摄政王,还不够。最后代玉皇大帝下召“甲子(年)戊辰(月),禅位关卿”上号“玄旻玉皇大帝”。那乾隆皇帝本人居然自认刘备再世,连最大的贪污奸臣和珅一贯阿谀奉承讨好主子竟避起圣讳“备”来(有文字记载,见和珅有关资料),不知这是清高宗乾隆用的一个“术”。因为到他中期满汉矛盾又激化起来,以此神话传出,我就是汉人,并且是汉人所崇拜的汉昭烈皇帝刘备转世,借腹陈阁老“偷龙换凤”而进入爱新觉罗圣体里来的。如以此推论,说不定张兆璠之死还是一个“牺牲品”呢。
传说张兆璠擅书狂草,诗词豪放均佚失了。现有《七绝·醉墨》一首,以飨读者。
七绝 醉墨
孰谓毫端非武事,举杯醉赋千秋史。
呼童磨墨两三池,待我酒酣书大字。
![[转载]张兆璠:清朝乾隆年间武状元(泰兴名人) [转载]张兆璠:清朝乾隆年间武状元(泰兴名人)](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9/2315/111696462_3_20170923034643998)
![[转载]张兆璠:清朝乾隆年间武状元(泰兴名人) [转载]张兆璠:清朝乾隆年间武状元(泰兴名人)](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9/2315/111696462_4_20170923034644295)
张氏三凤堂家族在泰兴的足迹//汪念先
家族史,家族文化及其酿造的家族精神,是中国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但是,并非所有的家族都能在历史上留下较深的家族印记。大浪淘沙,风云流散,只有那些人才相继,名流辈出,从而对社会生活某些方面产生过较深影响的家族,才有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较为丰厚的家族文化积淀。这样的家族,就是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也就是泰兴人常说的“大家人家”。
在泰兴历史上,张氏三凤堂家族是一个影响比较大的望族。八百多年来,从这个家族中走出过博雅端方的天国使臣,走出过神秀颖发的耿介御史,走出过忧国忧民的铁骨铮臣,走出过勤政爱民的武状元,走出过死而后己的抗日志士。这个家族中曾孕育出展现聪明睿智的小品,曾为四库全书增添过精彩的奇葩。走进三凤堂的历史殿堂,让人有一种敬畏与惊奇的感受,产生一种发自肺腑的遐思与感叹,它既有庙堂之上的钟鸣鼎沸,也有发自民间的精彩乐章,让人流连忘返,令人魂牵梦萦。让我们踏上三凤堂那印满历史痕迹的石阶,穿过昔日张氏宗祠的重重廻廊,一道去探究三凤堂家族在泰兴的足迹吧。
张氏三凤堂家族是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的后裔,“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箴言振聋发聩,显示了这个家族历史的深远与沉重。
北宋末年,张氏三凤堂的泰兴始祖张本真随父落户泰兴时尚在幼年,立脚之初,张氏三凤堂的祖先们经过了一个艰苦创业的过程,荜路蓝缕,备尝艰辛,直至明清时期,家族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具备了相当的经济实力,具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特别是由于科举文化的涌动,三凤堂家族五世祖、江西饶州府知府张忠和他的两个儿子张琳、张珹在科名、学业、仕宦上取得了相应的成绩,成为“数世科名,门第清华”的衣冠读书之族。明弘治、正德年间,隆兴桥张氏家族的八世孙张羽、张翀、张Hui兄弟三人相继考中进士,并都任过御史,朝廷敕建“三凤”牌坊。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事实,张氏家族遂将家族的堂号命名为“三凤堂”,并在隆兴桥东兴建了张氏宗祠。
在泰兴,张氏三凤堂家族是公认的书香门第。所谓书香门第,即世世代代尊重知识、尊重文化、追求真理、讲究科学的家族,他们爱书、读书、藏书,且功名相联,学术有造诣,文化有建树,不为功名所惑,不为世俗所迷,情操高雅。他们对于社会的文明生活有着良好的模范作用,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良好的引导作用。有鉴于此,张氏三凤堂家族给予人们一种信誉、一种敬仰、一种崇拜,而人们这种信誉、敬仰、崇拜的心情,不是什么权力机关颁赐的,也不是任何功利主义者所期求而可得到的,书香门第,是社会的公认,人们的共识。人们从心底里把书香门第作为家政管理的最高目标,社会把书香门第作为社会管理的最佳典范。明清两代,张氏三凤堂家族参加科举考试,并取得显著成绩,共有进士十二名,其中状元一名,贡生以上功名者达二百余人,每代都有若干人,从未间断过。宋、元、明三代,泰兴推举乡贤八人,三凤堂二人,清代泰兴乡贤四人,三凤堂三人。
为了表彰张氏三凤堂家族,朝廷在泰兴建了官职坊四座:
文翰坊,为张珹,是颂扬他能博究群籍,词翰美赡。
双豸坊,为张羽、张翀兄弟二人均任过御史而建立的。一种说法是,“豸”是一种神羊,能别曲直,楚文王常获之,以为冠,这种帽子称为“豸冠”,或称为“獬豸冠”,是政府执法的御史所戴的;另一种说法是,“獬豸”又可称为“解豸”,形似山羊,只有一角,古代审判讼案时,对于说谎的人,“解豸”会用它的角去触刺,使审判官不会因谎言而被蒙蔽,可以得到公正的判决,所以人称为“法冠”。张羽兄弟任御史期间能尽言责,所以建双豸坊作为纪念。
三凤坊,是为了纪念张羽、张翀、张Hui三兄弟而建立的。兄弟三人都是进士,又同是御史,所以称为三风。古代用三风来颂扬兄弟齐名,学行并著的例子很多。
大司马坊,是专为张Hui曾任兵部侍郎而建立的,大司马为古代官名,是六卿之一,执掌兵政。所以用大司马作坊名。
科第坊三座:
毓秀坊,建成城东,为纪念张珹而建。张珹虽是由荐辟而考中举人,但他的后裔考中进士举人的有多人,所以用毓秀作为坊名。
状元及第坊,是为纪念张兆璠考中乾隆十三年武状元而建的,在儒学西边。
六子登科坊,是为了纪念张彤、张修、张彧、张珍、张彬、张彦兄弟六人,自嘉庆二十四年至道光十六年之间,先后都考中了武举人,张修还考中了武进士而建的。
恩例坊多座,最出名的有纪念张政的尚义坊,纪念张育宁的恩光坊等等。
在泰兴,至今还留有多座与张氏三凤堂家族有关的古碑刻。
在仙鹤湾风光带,矗立着一块刻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九月的“泰兴县城堑落成记”碑,俗称“大明碑”。
石碑高2.4米,宽0.8米,全文正书16行,共628字,为张Hui所撰,主要记述了泰兴筑城经过及城垣的范围。
自宋以来,泰兴城墙屡建屡毁。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泰兴也遭到倭寇的骚扰。针对泰兴无城墙,易遭倭寇荼毒一事,退休在家的张Hui直接至书巡抚郑晓,除要求筑城外,并建议郑晓为保证工期,在朝廷下令修筑之前,就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于是,郑晓和御史李时逢、莫如士联名上奏嘉靖皇帝,建议修筑泰兴城墙。皇帝批准了这一建议,经过泰兴军民的共同努力,城墙“阅期月而功告成”。
建成后的泰兴城墙,“凡七里有奇,其围一千三百五十有三丈,高二丈,堞五尺,壕广八丈”,城内一周还有马道,以利运兵。城墙上有五个城门,分别取名曰镇海(东)、阜成(西)、澄江(南)、拱极(北)、通济(西南),五个城门同时建有吊桥供军民进出。
泰兴城墙落成后,张Hui虽已77岁高龄,但仍提笔据实纪事,撰写了这篇碑文,记述了这一段史实。
嘉靖三十五年,城刚竣工,倭寇即来侵犯并迫近城下,城上卫士射杀两倭,余倭逃命而去,泰兴城遂得以保全。
在朱东润纪念馆还有两块石碑,一块是《遗带亭记》碑,记述的是这样一个历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