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写》杂志2017年9月作品选登

 tnj660630 2017-09-23



作品选登

(作品实际出版以纸质刊登为准,本文为初稿)

同题写作:“善”


A版(小学3-4年级)


“百元大钞”

文/李耀杰


“你瞧你,活了一大把年纪,却让人给糊弄了……”

罗婶气冲冲地数落着坐在竹椅上抽闷烟的罗叔。

“抽!抽!抽!就知道抽!你看怎么办……”

罗婶一把夺下罗叔的烟袋,双眼愤怒又无奈地望着饭桌上那张“百元大钞”,泪水夺眶而出。

一百元不算什么,可对拮据的罗家却不是小数目。罗叔见罗婶哭了,忙安慰着:“没啥好哭的,隔壁张大爷去年也收张假币,人家照样花了。”他脑门上的皱纹被蹙起的眉头顶成一堆。“别人坑我!我坑别人!”他猛地抓起饭桌上的“百元大钞”,大步走出家门。

他先到大商场,可那里有验钞机,于是选择了一家小杂货店。前边有个买烟的顾客,递给老板一张百元钞票,老板拿着钱,先对着亮光看,接着双手轻轻揉了揉,最后甩了两下,才找钱。罗叔的右手伸进口袋,指尖触到那张“百元大钞”,顿时忐忑不安,老板太精明了,肯定会识破,说不定把我当贩假币的抓起来。他越想越害怕,干脆扭头就跑。

“把这钱给市场里卖豆腐的王老三吧。”罗叔边走边想,“不行!王老三起早贪黑卖豆腐,多不容易,我怎么忍心坑他?”

罗叔依旧在街上溜达着,“咦,前边有对卖气球的老夫妻,去那里花了‘百元大钞’吧,反正老人家眼睛不好……不行!也许他们无儿无女,就靠卖气球为生。也许他们五天都赚不到100元钱,难道我能坑他们吗?我家祖宗三代善良本分,从没干过昧良心的事儿!”他只觉得脸上火辣辣的,于是慌忙走开了。

“唉,到底该怎么办?儿子上大学的学费还没攒够呢!”忽然,罗叔一狠心,三下五除二将“百元大钞”撕成碎片,扔进垃圾箱!

他,望着天空,天真蓝,瞬间心里轻松极了,“以后我多干点活,钱就赚回来了,这次就当买个教训”。

(作者通联: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东新小学四年级)

推荐理由

指导老师李淑萍:文章构思新颖,叙述朴实,中心突出。现场感的叙事、立体感的人物、画面感的描写,为读者塑造了一位善良淳朴的劳动者形象。罗叔的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罗叔人格的崇高;结尾情节的陡转,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特约点评

福建省泉州市教科所刘香芹老师:本文一波三折生动地刻画了一对善良的夫妻——罗叔罗婶。小作者的镜头对准人物特写,使事件的情节随着人物情感变化不断推进。如开头的人物出场,对罗婶语言、情态的描写,很符合人物身份,几句话,一位生活拮据但不失善良本性的家庭主妇形象跃然纸上。罗叔更是老实善良,经罗婶的数落,又见罗婶哭了,忙安慰并想出了“办法”——“别人坑我!我坑别人!”于是走出家门。接着重点写了罗叔去“花”这“百元大钞”的三个情节。因为三次都没“花”,所以这期间没有人物语言,只有适切的行为和细腻的心理描写。也就是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要根据实际需要运用不同的描写方法。不是一写人就非要把语言、动作、情态、心理活动等都一一写下来。

本文小作者安排材料层层递进也很值得学习。三次“花”钱都侧重心理描写,但每次想法不一样,从开始只是“害怕”到“不忍心”再到“从没干过昧良心的事儿”(良心发现)符合人性规律——人只有在良心未泯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判断才是正确的,善良的……但有些时候,这的确需要一个过程。



B版(小学5-6年级)


那一幕,我真难忘

文/刘睿逸


“真难看,这鞋子又坏了!”门口传来妈妈的抱怨声,“得拿去修修了。”二话不说,妈妈便扯着我,叫我随她一起去修鞋。无奈之下,只好服从命令。“好……好冷啊!”我顿时上下牙齿咯咯直打冷战,浑身哆嗦个不停。尽管有太阳,可是寒风依旧不减。

没过多久,我们便到了一棵榕树下。一个老人坐在小椅子上,旁边的小柜子放着各种各样的小工具,锥子、钳子、鞋油等,令人眼花缭乱。再仔细端详老人,头发乱得一团糟,额头上更是布满了皱纹,恰像维苏威火山边上那些小块平地上凝固起来的波状的熔岩,又像老屋斑驳墙壁上无法抹去的痕迹。眼球布满血丝,干裂的嘴唇,打满补丁的棉衣棉裤……

妈妈将鞋子递给老人,他认真地看着,来回转动着鞋子点点头,好似看出来了些什么。他把鞋子放在小桌子上,用锥子在鞋后跟用力地敲了两下,固定好了以后,在鞋头涂上透明的胶水,把开裂的部分涂好,又用鞋油,在鞋子上抹了抹一遍,鞋子很快就修好了。忽然,老人伸出三根手指。刹那间,我明白了什么,他是一个聋哑人!他的意思,应该是要三元。妈妈见了,忙伸出两根手指,想讨价还价。没想到老人爽快地点头表示同意。

将要离开之际,老人的面前出现了一对母子。他们面孔憔悴,无助的眼神显得空落落的,衣衫褴褛,只是穿着一件旧的发黄的薄衫,不停地发抖。那个妈妈把鞋子放在老人面前,老人怜悯地望着他们,开始忙活起来了。“砰砰”“啪啪”老人用那灵巧的手捶打了两下,便修好了。这时,我才注意到那个妈妈的手上有一个生锈的铁盒,打开里面用旧报纸包了一层又层的零零散散的零钱。老人见状,忙用手阻止。啊!原来老人并没有想收他们的钱!想想,刚才妈妈竟还跟他讨价还价……只见妈妈突然又往老人的摊位走去,轻轻地放下一块钱。妈妈这是……“走吧!”妈妈把我从思绪中拉了回来。“哦……”望着越来越远的老人,我的心中漾起一阵阵涟漪……

(作者通联:福建省连江县第三实验小学五年级)

推荐理由

指导老师林旭曦:作文来源于生活,平时看似平淡无奇的小事却能折射出大道理。小作者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文章选材新颖,立意深刻,事例叙述生动具体。文章中虽无一个“善”字,但却处处彰显人物的优秀品质。文章中小作者能抓住人物细节描写,外貌描写突出了老人生活的不易,为下文埋下了伏笔更体现出了他的“善”。动作描写写出了老人的手艺高超,但并不因此而收费高昂,反而与妈妈的讨价还价中还显得特别爽快,这也表现出老人生活中与世无争的“善”。神态描写“怜悯”一词更写出老人同情弱者、关爱他人的“善”。妈妈看到这一幕,自然而然也被老人的“善”所打动了,更是引发了小作者的思考。

特约点评

福建省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肖俊宇老师:本习作表达上有几点值得借鉴。一是善抓要点画面。如“我”去修鞋,首先是天气冷的画面:牙齿打冷战,浑身直哆嗦,寒风不减;其次是鞋匠老人的画面:头发凌乱,满脸皱纹,满目血丝,衣服破旧;再就是修鞋给钱画面:动作娴熟,爽快降价。这几个画面是平常的,但却描写得很生动逼真。

二是突出这一幕的难忘。将离之际,难忘的是那一对母子憔悴的面容,无助的眼神,褴褛的衣衫,不停发抖的身体;难忘的是聋哑鞋匠怜悯的望,灵活的修,连忙的阻止给钱。更难忘的是,妈妈默默地把砍价省下的一元钱递上。这些描写紧扣文章标题,这些举动洋溢着善与爱,给人巨大的感染力。

三是结尾含蓄悠远。那一幕,让“我”入神,让“我”的心中泛起阵阵涟漪。这涟漪是什么,是关于鞋匠的,是关于那对母子的,还是关于妈妈的,抑或兼而有之,给人以无限遐想空间,令人久久无味。




C版(初中)


消失的小羊

文/邵宏涛


我生于厦门,但故乡远在湖北,那个叫做淋山河村的地方。它既陌生又熟悉,是渗入我血液的遥远存在。

我印象中的故乡,是崇山峻岭,山路蜿蜒,是天朗气清,鸡犬相闻。走进石砌矮墙环绕的庭院,会看到三棵橘子树,眼前是低矮的乡村平房,土灰墙面,漆黑瓦片。早已腐朽的木头门上,张贴着两尊褪了色的门神,古朴的毛玻璃上沾满灰尘。

我跳上三级凹凸不平的石阶,在门槛处跌倒,抬头望见直面大门笑呵呵的毛主席像,站起身来又顶到吊篮里香喷喷的绿豆丸子。那座七八十年代的古钟沿用至今,颇有上世纪风格的床铺吱呀作响,悬挂着的咸鱼散发着特殊的气味,老人备下的漆黑棺材也竖立在老房子里。

就在这最原始的房屋里,爷爷奶奶暖暖地笑着,拿出一种又一种好吃的给我。它有着属于故乡的踏实和温柔。

有一年跟父母回老家过年。一到家门口,我看见小院里竟站着一只可爱至极的小羔羊!像见到心爱的玩具,我一溜烟跑到跟前,好奇地盯着它看。过了许久,才用手去摸了摸它的头。它温顺地蹭着我的手,我顿时感到满心欢喜。直到父亲再三喊我进屋,我才离开它。那年我只有五六岁。

那段时间,我天天给它喂水喂食。小羊静时慢慢嚼草,黑溜溜的大眼珠如水晶般盯着你,没有杂质,没有杂念;动时,在地上蹦蹦跳跳,又头抵我的怀抱撒娇。它毫无心事地过着自己的童年,在这个冬天,在这个乡村,在天地之间。在我每天勤快的喂养下,小羊越长越大,膘肥体壮。但就在一个晚上过后,一件足以让我幼小心灵支离破碎的事情发生了。

“奶奶,这是什么肉啊?”吃早餐的时候,我指着盘中的肉疑惑不解地问。“羊肉啊!”奶奶答道。“那这肉哪来的?”我皱着眉头问道,爷爷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抢在奶奶之前说,“街上买的。”我相信了爷爷的话。可饭后我照常来到小院,却发现我的小羊不翼而飞了!“羊呢?”我心急如焚地喊,“爷爷,羊呢?”“绝对是被人偷了!”门都没出过的爷爷却如此肯定地回答,年幼的我信以为真,气愤地说:“我们报警吧!让警察叔叔把那个贼狠狠地收拾一顿,做这样的事哪能原谅!”

爷爷没想到我会如此追根究底,便编出一个借口让我打消念头,“警察要很久才能到,那贼早就逃跑了!”想到自己什么也做不了,便一个人躲在房中失声痛哭。后来才知道,那天早餐的羊肉就是那只羊的肉,我的泪又来了。

在大人们看来,杀羊吃肉天经地义,招待晚辈理所应当;但是,在孩子眼里、心里,却绝非如此。一碗羊肉带来的口腹之温,如何能够抵得上一季的童年伙伴的陪伴、一个天真生命和纯洁心灵的存在?

现在,每当母亲将热气腾腾的羊肉端上桌,我总是禁不住想起淋山河那只可爱的小羊,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善良。

(作者通联:福建省厦门市第一中学初三)

推荐理由

指导老师郭培旺:本文优点有二。一、文有跌宕,完整耐读。老家记忆素描是铺垫,物华天宝,真挚古朴;初见羔羊,怜爱不已,视为伙伴,快乐可见;老人杀羊吃肉,款待孙儿,虽是好意,却伤害了孩子的心灵;日后再见羊肉,复杂可知。在自然的记叙中,令人唏嘘动容,也让人思忖何为真正的善良。二、用词精练,善写对话。“满心欢喜”“失声痛哭”“不翼而飞”“心急如焚”,诸如此类的四字词语,用得自然贴切,展示了作者的记叙能力。

特约点评

福建省三明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郑江河老师:文章开篇描写作者故乡的山村风光,从崇山峻岭到自家老宅中大大小小的物件,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故乡的喜爱。然而文章的主题“善”就止步于此吗?很显然不是,第五段开头的“有一年”表明故乡是文章主体事件的背景,一只温顺可爱的小羔羊成为了“我”的玩伴,使“我”“感到满心欢喜”。作者特意在段末点明“那年我只有五六岁”,点明了那时“我”还处于无忧无虑,和小羔羊一样“没有杂质,没有杂念”的年纪;因为“我”的悉心照料,“小羊越长越大,膘肥体壮”,可最终成长起来的小羔羊却变成了招待“我”的佳肴,“我”的质疑换来了善意的谎言,被欺骗后的愤怒和悲伤最终转变成对“善良”定义的沉思。

“善”,不能依照“天经地义”的常规,也不能只凭主观判断,如果不与被施善者换位思考,往往只会伤害他人。



D版(高中)


上善若水

文/薛铭轩


“善”者,会意字,从言从羊。“羊”乃吉祥之物,古人曰:“善,吉也。”今人云:“善乃心地仁爱,品质淳厚也。”故曰:“善,德之建也。”

人之初,性本善。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夫善者,为合众利之事也。世人以助人为善,助人为合众利之事。富施贫者,本为善,然有居心叵测者,诡谋兴,故施而绐信,欺世盗名,实为伪善也。世人素求真善美,然善恶不辨者,岂知何以为善!善恶不可以同道,若善恶颠,世风日下,则社会必崩摧矣。危乎殆哉!

辨善恶,明是非,上善若水,恶行如浪,善心乐助,恶行害人。故须弃恶从善。

一日,老子行游,临溪,慨然曰:“上善若水!”

或九天银河落凡尘,千尺匹练卷苍穹,漫天浮游,汹涌澎湃,波澜壮阔哉!然水有何德而为善?

老子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于道。”水默然而泽万物,所居不名者,终岁不绝,其润万物而无所求,是为至善。与人为善,于己为善,故曰上善若水。

人亦然,欲为善者,必先知善。欲知善者,必先学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知五常之道,即仁、义、礼、智、信,乃为人之本也,是为伦理之道。故为至善者,皆通习五常之道。若世人皆通五常,相间通调,通则去其间,为人计而不为己,乃知何为善。知善,于是通辨善恶,人人皆可行善,则大道尚远乎?

愚以谓善,固为无形者,何得以妄自菲薄,引喻失义,故惑不解矣。夫老子曰:“上善若水。”实为大道,故愚惑解而豁然,遂愈崇古之圣人。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虽如此,若修德守礼,通辨善恶,何不为善?人不能离群而独存,一念立,人格显,方可雍容和,以立己立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故世人须随行小善,怀善之心,而非拒人于千里之外。善人者,人亦善之。如此,社会则为大同社会,则非耶?

嗟乎!建善社会,道阻且长。然何以言弃,世人尚论其社会之弊处,则此社会尚未崩摧,犹可治也。构筑中国梦,倡导一带一路,放眼天下,此大善也;夫世人皆能随行小善而不计得失,助人而无所求,无贪念,则大道之行,可计日而待也。

(作者通联:福建省福清市第三中学高一)

推荐理由

指导老师余美瑞: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知善,行善;辨恶,弃恶。建善之道,道阻且长,我辈努力,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善如流,人人行善,大道近乎。此作者通古文,行古道,弘扬传统,孺子可教。

特约点评

福建省莆田第十中学许元洪老师:本文通篇用文言文写就,观点清晰,条理通畅,一气呵成,读罢无滞涩之感,殊为不易,多加赞赏可也。题目简洁凝练,一语中的,切中主题,一个“上善若水”,既点出善之至高境界乃“上善”,又形象指出最上等的善一定有水般的性质,而且“上善若水”之意还在篇中得到呼应,作者不吝指出“上善若水”之来历,用老子原话加以诠释,更增观点之可信度和深刻性。

甫一起笔,作者从“善”之字源学意义来释名,从古今词义之微殊来进行梳理,最后再亮出自己的核心观点,指出“善者,德之建也”,把自己观点建立在历史辨析基础之上,这种开篇方式值得嘉许。“人之初,性本善”,指出人性本善之初心,而“侧隐之心”,更是仁义的发端,然而这里作者可能有个疏忽,应该在“性本善”与“仁之端”之间搭建联系的桥梁,否则行文略显“跳脱”。

“于人为善,于己为善,故曰上善若水”一句中“故曰”二字,从内在逻辑推理上看,有“推不出”之感,若能循老子之意,从“善利万物而不争”及“处万物之所恶”二者会合点出发,不难理解“水”虽处于下,却无私滋养从不争名,试用“于人无所取,于己有所献,故曰上善若水”一句以代之,前后或可一以贯之。

作者笔锋一转,从“为善”必先“知善”入手,指出“行善”之先决,首在知何者为“善”,“善”之本义若能掌握,则“为善”亦不远矣。作者还借鉴了《师说》一文的写法,特地点出“今之众人,其下众人也亦远矣”,这种惑而不“从善”的症结亦在于对“善”之“用”缺乏了解。这种“剖因析源”法,对于深入剖析观点起到了层层推进之效果。

篇末,作者还特别指出“建善”之路并非坦途,只有把“行大善”与“积小善”相结合,不畏艰难且无忮无求,“善社会”之实现就指日可待矣。曲终奏雅,指出实现观点之途径,为行文画上一个完满句号。



微作文


A版(小学3-4年级)


知了的夏日巡演

福建省连江县文笔小学三年级(3)班  黄语涵


夏天到了,知了在树上开起了夏日巡回演唱会。

小鸟姐姐报完幕之后,知了哥哥便穿着礼服,吊着嗓子,开始个人独唱。他真不愧是位出色的高音演唱家,一个音比一个高。他的歌声快而不乱,渐长渐强,像一首欢快的小舞曲,又像一首轻快的小民谣。树叶随节奏舞动,微风也听得入迷。

突然,一大波知了涌上舞台,齐声高歌,激昂的进行曲从大树上传到了森林里。观众越来越多,白云来了,青蛙来了,连平常不爱出门的蜗牛也赶来了。

演唱会从早开到晚,唱响了整个夏日的快乐。

指导老师刘佳点评小作者用善于发现的眼睛、童真童趣的想象和诗化的语言,将夏日里的一声声蝉鸣想象成一场美妙的演唱会,将生活的细微之处,寄语了童真和美好。



B版(小学5-6年级)


哈,我是谁?

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文峰小学六年级  黄思嘉


哈,我是谁

我是一粒药丸

一粒包治百病的药丸

我要让世界上受病痛折磨的人

重获快乐

我是一本书

一本充满童趣的书

我要让灾区的小朋友们

也看上书

我是一片绿洲

一片美好的绿洲

我要让在沙漠中口渴的人

获得希望

我是一个孩子

一个像太阳般阳光的孩子

我要让我周围的人们

被我的快乐渲染

指导老师潘琼凤点评:小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想象自己是包治百病的药丸、充满童趣的书、美好的绿洲,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娓娓动人,可以感受到孩子一颗水晶般的心。



D版(高中)



福建省上杭县第二中学高三  林秋芸


两次手术,爷爷回家了。

爷爷不行了,出气多,进气少,但爷爷的眼睛还是会说话。

爷爷盯着房间角落的酒坛,我尝试着用药棉沾酒润湿他的嘴唇。他喉头动了,流泪了。

爷爷盯着院子外的某个地方,紧抓着我的手,好像有什么心事未了。

走出院子,我由近及远搜寻爷爷放心不下的迹象。有了,溪边的小石桥。爷爷和奶奶为方便村民出入共同修建的小石桥,奶奶走了之后爷爷独自照料的小石桥。也许爷爷最不放心的是它吧。

我拍了小石桥的照片,我把照片给爷爷看了,爷爷的喉头又动了,又流泪了。

爷爷走了。我答应过爷爷,有空我会带上老酒到小石桥边和他聊天的。

指导老师廖福灿点评:作者借助“桥”巧妙勾勒亲情主题,“爷爷”的“善”,“我”的“孝”,祖孙间共有的“爱”,都在短小的篇幅中清晰呈现。



优秀同步作文


D版(高中)


归·灯

文/蔡诗琰


当我轻手轻脚地打开家门时,迎接我的是父亲冷着的脸。

厅灯很昏暗,那是一盏将灭的灯。父亲的脸在这样的映照下显得更加阴沉。我不由自主地哆嗦了一下,向后退了一步。

我很怕父亲,从小就怕。

记得小时候他送我去作文培训班,那时我是班里最小的一个。一开始我没有找到写作文的感觉,第二节课时写了一篇被老师扣分了的作文。我拿着红笔斑驳的作文回到家中,不出意料地受到了父亲的责打和怪罪,他狰狞的脸孔在我模糊的眼中显得尤为清晰。

又一次,我和母亲回县城,聚会时左手无名指不小心被划开了一条大口子,母亲连忙把我送到医院缝了针。我以为父亲会安慰几句,没料想他还是板着脸。

我稍大后开始不那么怕他,觉得自己已经有些力量足以与他抗衡。我的语文成绩很好,写作更是我的强项,每当我沾沾自喜时父亲总会一脸不屑,语气中的嘲讽也一次一次打击着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厅灯闪了一下,十二点的报时声恰好想起,我在脑中把即将会出现的情况都上演了一遍,不甘示弱地抬起头怒视着他。

他的眼睛很大,眼中布满了血丝,如同暗夜中的吸血鬼,盯得人发怵。

“整天就知道出去鬼混,你知道现在几点了吗!”

又是熟悉的套路,我在心中冷笑着,不予理会。

“啪——”

他或许是见我反应太过冷淡,扬起手把厅灯拍灭,用力地踩着步子走进了房间。又是“啪”的一声,他亮了自己房间的灯。

我的心中燃起一股无名怒火,报复般地把厅灯再次打开。

突如其来的亮让我感到有些不适应,但它很快又一闪一闪地暗了下去。

厅里只余我和月光。

我在窗台边坐下,假作若无其事地赏月。也不知道是不是今晚的月色太过柔和,我的心里泛起了一股异样的感觉。

我突然想起,父亲其实是很宠我的。他会心甘情愿地吃掉我吃不完的东西,也会毫不犹豫地满足我所有的愿望,他曾为我放弃好的工作,也总为我前后操劳,辗转无眠。

如果没有他一直以来的严格教导,我在学习上、写作上也许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绩。那次手受伤,母亲说他其实有好几个晚上都没睡好觉,怕我的手上会留下难看的伤疤。

厅灯明明灭灭的,我好像明白了什么。

一个平凡的父亲能为一个不懂事的女儿做些什么呢?不过是在她晚归时留一盏一直不灭的归灯罢了。明明想要温柔却又要保持威严,明明想要关心,话到嘴边却又变成了满口的责备……

我慢慢挪到他房间,偷偷向里面探头看,房灯亮着,父亲的背影看起来很疲惫。他不过不惑之年,发上的银丝却已有很多,像根根银针一般,扎得我心里生痛。

那一瞬间我才看清自己心中从来不愿去想清楚的——我怕父亲,可是他更值得我去爱。

归灯

我也辗转了一夜,转醒时日头已高。

父亲似乎很早就出门了,我在房门口站了好一会儿,才忆起母亲说他今日有个重要的会议。我突然就难过了起来:是了,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虽然他言语不多,可他愿意为我做任何事。

我是爱父亲的,只是我对他的爱,一直以来都藏在对他的怕之下。

厅中那盏灯不知何时又亮了起来,不像是一盏将灭的灯。

我心中感慨万千,它一定伴着父亲度过了好几个我晚归的晚上,听着父亲轻轻地默念:“归灯长明,游子归欤?”

而今我想对父亲说——

“归灯长明,游子归矣。”

 (作者通联:福建省漳州市立人学校高一)

指导老师赖旺炉点评:深沉的父爱是许多小作者喜欢歌颂的主题,而本文的作者在表现这一主题时显得技高一筹。首先,选材很集中。作者通过一次晚归,把父亲一直以来对我的严厉串联起来,用“归”“灯”“归灯”三个片段组合行文,使文章的结果很严谨。其次,善于设置悬念。开头写晚归,迎接“我”的是父亲冷着的脸,让读者为“我”可能遭到的责骂甚至痛打捏一把汗。第三,善于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气氛。如文中对昏暗的厅灯的描写,渲染了紧张的气氛,表现“我”内心的害怕心理。描写细腻,感人至深。                       

特约编辑

余航老师:人教版高一记叙文写作的第一模块是“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要充分完成好这个模块的写作要求,需在形象塑造时集中突破一个核心问题:清晰展现触动的过程。可写作难点是:触动不是震撼,而是细微的渐变。

本文的可贵之处就是将这种渐变充分地外显出来,如:“我的心里泛起了一股异样的感觉。”又如:“我突然想起来,父亲其实是很宠我的。他会心甘情愿地吃掉我吃不完的东西,也会毫不犹豫地满足我所有的愿望,他曾为我放弃好的工作,也总为我前后操劳,辗转无眠。”再如:“可是他更值得我去爱。”

此外,本文围绕“触动心灵”这个核心角度,在结构上做了细致的设计,心灵的声音与夜晚的灯光形成外物与自我内心世界的契合,而灯光与“游子归”又构成了贯穿全文的线索,将触动前的心灵抗拒,不为所动的心灵封闭,受到触动的心灵“解冻”,敞开心怀的心灵交流,做了巧妙地串联。   

     


读后感


A版(小学3-4年级)


 微笑面对生活


《三毛流浪记》一书中的主人公三毛从小颠沛流离,过着常人无法想象的苦难生活,但即使这样,他也从未放弃,始终微笑面对生活。

读了三毛的故事,我不禁惭愧地低下了头。记得有一次,我参加扇画比赛,很认真地准备了作品,满心期待,可最后获奖名单上却没有我,我伤心地直哭,还嚷着以后不参加比赛了。现在看来,那时的我真的太娇气了。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我要以三毛为榜样,学会微笑面对成长中的每一次失败和挫折,不断进取,做新时代的小主人!

福建省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三年级  张诗涵  指导老师:王毅 



B版(小学5-6年级)


在逆境中自强不息


当我看完《苦儿流浪记》后,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遇到困难,要坚持不懈才能成功。假若你放弃了,你之前所付出的努力就全部都功亏一篑了。我们要珍惜好现在幸福美好的生活,不要等到你失去后才感到惋惜,才感到后悔。命运是由自己来把握的,它可能因为你的一句话,一个举动从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生活的海洋并非永远风平浪静,人生的旅途也并非平原纵马。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考验,屋檐下的小鸟永远飞不上广阔的蓝天。是啊!只有在逆境中自强不息,勇敢面对的人,才会得到天使的保护!

福建省安溪县第十五小学五年级  柯宗锴  指导教师:刘清丰



C版(初中)


此情可待成追忆


我,阿米尔,追风筝的人,在跑;他,索拉博,这场战斗的幸运儿,在看。

一遍又一遍地奔跑,一遍又一遍地追寻,只为你。没事,我情愿,为你,千千万万遍。这些年,我一直在想,是不是如果,那只蓝色风筝没有坠落,你,就不会离开我。这些年,我终于懂得,即使有如果,那只绿色风筝也会坠落,你,从没有离开我。

如果你在自己的生命里看到一个追风筝的人,请答应我,请一定要好好珍惜。我同样希望,你也会是那追风筝的人。为别人,也为自己。

情已成忆,只待追寻。

(福建省三明市列东中学初二  罗容欣  指导老师:林铃)



作文大赛


C版(初中)


文/张宝丹


古语有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又有俗语云:“高手在民间。”如泥人张,如口技者,他们的技艺,经过时间的层层积淀,在各自的行业里焕发出耀眼夺目的光彩。在生活中,也有这样平凡的奇巧人,专注一件事,做得出神入化。

我从小吃外婆做的饭长大,最刻骨铭心的是外婆做菜从来不尝,几粒盐就是几粒盐,调度刚好,从来没有失了分寸。我曾问她:“您这么自信不用尝?”那古稀老人笑笑,一手抓勺一手放盐道:“几十年的食堂经验,还尝什么?”原来她早已熟稔每道菜的调味,不用刻意量度,烂熟于心,一气呵成。我们家饭桌上的几道小菜,都是外婆在蒸气氤氲中数十年如一日的历练而结出的成果,锅盖一开一盖间,是老人的自信,更是多年的经验沉淀。原来,“善做饭”是用心,用心与食材打交道,在心中自有一杆秤,对调味自然有分寸。

邻居有个老爷爷,七十好几了,就爱垂钓。每周总去钓一次,钓到的鱼却总比别人大上一圈,又肥又嫩。几年前我曾跟他同去,想看看这奥秘,却一会儿就坐不住了。老爷爷慈祥地笑说:“年轻人,不要太躁。”水面上无风无波,一鱼竿入水,便是耗着。不知过了多久,只见老爷爷把鱼竿向上一提,一条鲜鱼便在鱼钩上了。老爷爷得意地说:“钓鱼啊,不仅心要静,还得选对位置。这地儿啊,我可是找了好久哇。”不知这老爷爷花了多少工夫在这上面,但我明白,这“善钓鱼”是耐心,甘心静做,散去浮躁。

还有一个老爷爷,与我外公是好友,写得一手好字,尤以毛笔见长。他曾严肃地说道:“写毛笔,一定要认真,不然一分神,笔就偏了。”我们好几户人家的对联,都是他写的,常见他一写就是一下午,不问杂事,不动杂心,笔下畅通无阻。看到他写字如此痴狂,常常有人笑话他:“老林,又写一下午字啦?”林大爷笑笑:“写字,能静心啊。”林大爷的许多作品被放在社区展览,有些年轻阿姨、叔叔都赞叹这字写得入木三分,有骨有肉,确实不俗。原来这“善书法”是专心与静心,除乱事,静乱心,用最纯净的心在纸上挥洒自如。

善,通“擅”,善于,擅长。这些人,或许并不起眼,甚至有的已经快走完自己的人生了。那他们的“善”来自何方?来自于用心。他们肯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会,用心去传承,用最纯净的心灵和世间万物打交道。这份精神,可贵!如今,已少有人肯像这般散去浮躁,用心钻研一件事。他们热衷于某件事并以之为追求,坚持不懈。实在难能可贵,又令人钦佩。

(作者通联:福建省三明市列东中学初三)

赖健琛老师点评:小作者叙事节奏轻缓,将三个故事娓娓道来。文章中间三段因段后的感悟连成了排比段,富有结构美。开篇即点题,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了主旨。



D版(高中)


望村口的那片游云

文/钱伟明


还是春末,暑意就拨响了树梢上知了的叫声。再过个把月,就到了我家娃儿高考的日子,因为乡里和县中学离得远,他就托人捎来消息,说功课紧,回一趟家光路上就得大半天的时间,这些日子干脆就住在了学校,好好准备大考。我和娃儿他爹也不停点,加紧干起了农活儿,想多挣几百块钱,好让娃儿多吃点好的,营养跟得上才能好好学习啊。

天蒙蒙亮,我和娃儿他爹就下地干活儿了,忙活了一整天,就差最后一小块地没翻,耙子竟然吃不消,折成了两截,这可咋干活?农活儿不等人啊!娃儿他爹赶紧让我去邻村老李家借个耙子回来。

日头已经渐渐落在山后,我披了件外衣便往邻村走去。老李家的邻居有片不小的玉米地,每次我路过,心里总是羡慕:“要是咱家里也有这样大的玉米地,那每年收成得多好啊!”突然,我看见玉米杆子间好像有个人影在动。天都这么晚了,咋还有人在玉米地里呢?莫不是坏人吧?我心里嘀咕着,向玉米地里大喊了一嗓子,跑出来个十来岁的男娃儿,一边掰着玉米,一边踩倒那些光秃秃的玉米杆子。汗珠从他脑门上不停地往外冒,身上的衫子也湿透了。

我凑近问道:“这都多晚的天了,你这娃儿咋还在地里?一会儿夜里蚊虫多,怕是把你全身都咬红了哩!”“婶子,俺在等俺爹呢!俺爹说,只要在天热前,俺能把地里的玉米都摘完,杆子都踩倒,他就能看到俺家大门口的灯,顺着路就回来啦!”听到我问话,娃儿一边用手背抹脑门儿上的汗,一边大声回答。我一瞅娃儿身后,玉米地已经收了一多半。

“那你爹上哪儿去了?”我又问道。

“他上城里务工了,一年多了哩!俺好久才能去大队跟他通一次电话。”

说完,他又开始忙活起来,重又钻进密布的玉米杆子中去,一眨眼的工夫就不见了。我心头有点儿难受,这才多大点的娃儿,就得在家里干活儿,盼着爹从城里打工回来。我冲着玉米地喊了声:“好娃儿,明天婶子来帮你!”不知是他压根儿没有听见还是忙得顾不上回答,玉米地里只传来了窸窸窣窣的声音,我这才往老李家走去。

第二天天还不大亮我就下地干活了,下午去镇上把自家田里收来的菜变了现钱,去邮局给准备考试的娃儿寄去后,我便向那玉米地赶去,想的是早早地忙完,赶紧去帮帮昨晚遇见的那个娃儿。

他果然在地里忙活儿。我冲他喊了声:“娃儿,婶子来帮你了!”看到我来了,他忙摆手道:“婶子,俺一个人能成。”“你个小娃娃家能做多少,夏天前肯定收不完的哩!”我挽起袖子,径直走到玉米地里,跟他一起收起了玉米。

我俩一直忙到日头落山才停住手,瘫坐在玉米地旁,看着又倒了一大片的玉米杆子,娃儿冲我咧嘴一笑:“谢谢婶子!”我摸了摸他的头:“多大点事儿啊。对了,你家里没什么其他大人吗?”男孩摇了摇头,说:“爷爷奶奶去得早,只剩俺和俺娘在家里,俺娘前些年干活不小心伤了腿,行动不方便,爹为了帮娘治好腿,就上城里打工挣钱去了。这片玉米地是爹走之前种下的,俺爹不在家,俺娘身体不好,家里的农活儿自然都是俺来做了。我和乡里的孩子玩得少,除了娘,很少有人能一起说说话了……”他一边说,一边望着村口来人的方向,眼里有泪水打转。“乖娃子,婶子以后会常过来帮你!”我不由得也望向了村口,也不知我家的娃儿在学校里咋样了,吃得好不好,睡得香不香。这时,天上有一片云,向村口飘去,像是把我俩在家门口的守望告知那远方的亲人。

“毛毛,回屋吃饭了。大姐,您在我们家里凑合吃点吧,今天真是辛苦您帮我们了。”娃儿妈打断了我俩的沉默。我摇了摇头,笑着道:“娃辛苦,你也不容易,我正好没事,才来帮帮他,家里头娃儿他爹还等着我呢,我得赶紧回去呢。”我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灰土,准备离开。“那您回去路上小心点!”我点点头:“你们快进屋吃饭吧。”毛毛便搀着他娘慢慢向屋里走去。晚霞染红了半边的天,又无声地褪去,落日的余晖把母子俩的影子渐拉渐长……我眼眶微热,擦擦眼角,加快了脚下的步子。

这以后,我每隔几日便到毛毛家帮着他收玉米,陪他们母子聊天。不知不觉,地里的玉米就快被摘光了。

“婶子,明天再忙活一阵子,这玉米就摘光啦,您明天可得留在俺家里吃饭了!当是俺们的庆功宴啦!”我笑笑说:“成,明天婶子一定留下来。”毛毛欢呼了一声,然后又像想到了什么似的,冲着村口喊道:“爹,俺可按你说的把玉米给摘光啦,你可得快回来哟!”阳光把毛毛的脸照得通红,我这才看到他稚嫩的脸上本该有的那份孩子气。或许在他的脑海里,早就有了那一幅画面:辛苦劳作一整年的爹,风尘仆仆地往家赶,还给毛毛带了城里新奇的玩意儿,毛毛冲出家门扑在了爹的怀中,父子二人相视一笑。毛毛的娘站在门旁看着这许久未见的父子,笑着招呼道:“行啦,你俩快回屋吃饭吧,待会儿饭都凉啦!”

月光洒在大地上,与毛毛家门前的灯光相融,空气中满是暖意。想起儿子高考的日子也渐渐近了,我这心里又是担心又是期盼,看看村口,望着那片游云,盼着它能捎来我们的希望。

(作者通联: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高三)

指导老师崔春梅:文章以两个故事穿插进行,作为主人公的“我”——也即毛毛口中所喊的婶子一家以及毛毛一家,因为有了相同的期盼而有了故事的连接点。毛毛盼父亲辛勤劳作后风尘仆仆地回归,“我”盼孩子高考的捷报。而这些只可期盼又无法触及的,只好寄托于天上的游云——这片游云啊,请捎去我们的祝福,捎回我们的希望。

文章立意颇佳,两个故事间的衔接转换自然不生涩,很好地用游云这个意象贯穿于故事之中,从天边可以看得见的云(一个普通的意象)到文中两家人的希望寄托之处(精神上的升华)再到充斥于全文的内在气质。全文流畅也如“行云”,这“游云”真真是不一般!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D版(高中)


唤醒诗歌的记忆

文/苏雅祺


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中写道:“诗歌使中国人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诚然,诗歌就好像是一味调剂品,可酸可甜,可辣可苦。若我们的一生中没有诗歌的陪伴,又怎有精彩可言?

在“开学第一课”第三堂课里,有“瑜老板”之称的著名青年京剧演员王珮瑜,用京剧念白表演了苏轼著名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在我们的耳边响起,我们就仿佛置身于千年前的那个夜晚,看见在水天相接处,在墨蓝色的无边无际的苍穹之上,苏轼仰望着那轮明月时,那个萧瑟孤独的背影。

坐在电视机前,谛听那个斯文瘦弱而又深情款款的“瑜老板”,我内心深处关于诗歌的记忆登时被唤醒。

小时候,我们读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少儿不识愁滋味,这个句子我们读得可是摇头晃脑陶然痴然,那双双对着书本的眸子,就犹如地上的白霜一样透亮。

谁不曾吟过白居易的“春来江水绿如蓝”?虽不知道江水为何会呈现宝石一样莹莹的蓝光,但江南那种幽远宁静、缠绵悱恻的诗情画意却是让人铭记在心。

谁没诵读过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当我们咬字模糊情感方萌之际,背诗的声音便陆续响起,起起落落、升升降降,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满地落花。

长大一点的时候,陶渊明出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的诗怡然而美好,让后世的每一丛野菊花沾上了惬意之趣,让我们在学习之余,微微抬眼就能看见被安放在心底柔软角落的幽幽南山。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是呀!在澄亮的明月里、在凄冷的霜色中、在满池的春水内、在一地的落花和清幽的南山上,皆是因为有情,才会有如此美丽的景色!

少年时读一首诗,潜意识里觉得懵里懵懂,但被它瞬间击中,感伤或者惆怅,愤怒或者欢喜,那不是知识上的认同,而是身体内部的诗性记忆被唤醒了。而今晚,王珮瑜先生用声情并茂的诵读向我们传递了遥远的诗歌记忆,为生命的细腻深沉留下感人的声音。

诗人作为人类中最敏感的群体,用诗句为人类的敏感触角作证。“春则觉睡而欢悦;夏则在小憇中聆听蝉的欢鸣,感怀时光的有形之流逝;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说的是每个季节里可以做的让人愉悦的事情。就有人在冬天里寻找诗歌,《玉楼春》里说:“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纵目。”你看啊!冬天的云是什么样的?是不明朗的,沉沉的一块一块如石头一般。但是突然之间,雪云消失了,刚刚那般泰山压顶之势转而幻变成春云朵朵,柔光万丈。渐渐让人觉得,这样的大好时光,正好极目远眺。

在我们疲于应付考试而导致诗歌触角钝化之际,先生的诗歌诵读让我们感受到了每一天的阳光都饱含诗意,每一片落叶上都弥散着感动,让我们带着这份诗歌的感动开启高中的学习生活。

(作者通联:福建省大田县第一中学高一)

指导老师郑仁水:“开学第一课”节目异彩纷呈,应是王珮瑜先生朗读苏轼的《水调歌头》猛然击中作者的那根已然钝化的神经,于是,关于诗歌的记忆骤然被唤醒,情感河流不可遏制哗然而出,进而引发作者对成长路上相依相伴的诗歌的回望与思考。在高中生活启航之际,找回了诗歌。这篇观后感写作视角独特,诗情盎然,想象丰富,彰显出作者对诗歌的喜爱、以及较为丰富的传统文化的积淀。



艺术类作品


A版(小学3-4年级)


书法作品  福建省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四年级  蔡宇恒



B版(小学5-6年级)


美术作品  福建省连江县教师进修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六年级  林夏桐



C版(初中)


美术作品《山居图》 福建省尤溪县第七中学初一  李肇烜



D版(高中)


漫画作品  福建省福州第三中学高一  徐文露



杂志简介

《读写》杂志由海峡出版发行集团主管,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福建省语文学会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35-1332/ G2,于2017年1月创刊,是国内第一本专注文本解读、作文点评和语文核心素养研究的CN刊物。杂志面向海峡两岸青少年,以“深阅读、真写作”为办刊理念,每月围绕一个中华传统文化主题,开展比较性阅读和指导性写作等多项互动活动,致力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青少年读写能力和文化素养,推进书香社会建设。杂志集孙绍振、赖瑞云、王立根、陈日亮等众多名家智慧,在线邀请百位名师参与编辑,引领读者深度阅读,指导真情写作。

主要栏目:阅读视野、同题写作、读写智慧、读写活动。


编辑团队

编委会

编委会主任

孙绍振(著名学者、博导)

编委会副主任

赖瑞云(福建省语文学会会长、博导)

王立根(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陈日亮(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主编

王立根(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副主编

陈学斌(福建省语文学会副会长)

陈宝铝(福建省小语会理事长)

编辑部主任

金新(作家、资深编辑,曾任多本杂志执行主编)

各版编委

A版(小学3-4年级阅读)

编委 

钱本殷  黄国才  林  莘  陈  曦  刘仁增

肖俊宇  何  捷  刘香芹  仇闽燕  卢永霞

苏丽萱  陈全席  胡和春  丁建华

特约编缉

刘香芹  余向阳  赵舒妮  许发金  范国强  

黄苏颖  林  睿  曾桂花  傅建林  卢晓荣  

冯世学  陈新福  刘琴榕  陈  岚  范雪英  

黄日生  蔡丽金  吴丽芳  林彩云  邵巧治  

张文彬  唐  山  吴小婷  吴志诚  杨赛芳

阎晶晶  陈乃箭


B版(小学5-6年级阅读)

编委 

钱本殷  黄国才  林  莘  陈  曦  刘仁增

肖俊宇  何  捷  刘香芹  仇闽燕  卢永霞

苏丽萱  陈全席  胡和春  丁建华

特约编辑

黄国才  刘仁增  肖俊宇  刘学林  卢永霞

李冰霖  连向灿  林彩虹  黄益全  阮育青

连忠友  黄   权  张依芳  丁建华  陈   玮  

陶丽春  谢慧云  刘成敬  范爱金  余惠斌  

谢招敏  肖   铭  薛彩云  林国良  程少波  

王美芳  唐晴晓  陈乃箭


C版(初中阅读)

编委

鲍道宏  林富明  王金石  俞发亮  刘   玉

赖东升  徐   聪  徐金华  黄小青  林   育

赵艺阳  卓巧文  冯晓云  应永恒  石修银

特约编辑 

卓巧文  陈礼明  郭惠榕  刘菊春  杨少艳

吴建国  阮贤明  洪玲燕  卢伟峰  柯志攀

谢贵荣  陈建源  翁建斌  刘竞松  郑丽洪

许晓凯  叶绍辉  夏   坚  黄丹舟  金   钧

蔡   依  郑江河  黄三荣  杨木根  刘荣添

李晓菁  肖月蓉  林方锦  姚琦男  林剑波

张   萍  骆汉忠  吴艳冰  康秋实  许新江

陈乃箭


D版(高中阅读)

编委

鲍道宏  林富明  王金石  俞发亮  刘   玉

赖东升  徐   聪  徐金华  黄小青  林   育

赵艺阳  卓巧文  冯晓云  应永恒  石修银

特约编辑

蔡   勤  章肖涛  王兆芳  林维武  陈   原

许   萍  文继炬  谢益清  阳运康  庄学培

施清杯  江桢桦  沈勇辉  郭培旺  林承雄

林   昭  蔡亦锋  郑仁水  徐金华  石文美

陈香瑶  王根深  黄小青  陈万兴  陈春明

李   泓  李海珠  许元洪  俞伟景  王建华

韩   莹  陈颖彦  陈乃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