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活法】住山

 念佛林 2017-09-23

文、图/ 南山如济

 

住山是一种仪式化的行为。在山中你与风、水、光、泥土为邻,这是一个灵性的世界。当你进入终南山,掬水而饮,烹雪煮茶,袅袅茶香之余,万古风月、空山花开便是你当下的心境。

山中的时间、饮食、农耕,似乎仍旧是停留在古代世界。心安住当下,茅棚外的青草长了又枯,枯了又长,惘然之间,不知道多少个春秋又过去了。而红泥火炉旁的那碗茶,还是当年雪夜里那股清香……

如今年轻的修行者们都向往着住山。在他们的印象里,住山是件很风雅、很禅意的事情,仿佛古代的高僧大德,衣袖飘飘然而来,衣袖飘飘然而去,手不把锄头,口不食烟火,终日徜徉在青山绿水和宁静禅意中,惬意自在。

于是,住山便成了许多年轻僧众睡梦里的畅想。可事实并非如此。住山不但要有足够的“资粮”,更要有很好的“福德因缘”,否则是住不下去的。

中国古代禅宗最注重劳作,农禅并重,为后世树立了良好典范。有人问仰山慧寂禅师平日生活,禅师回答说:“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三两碗,意在镢头边。”

百丈怀海禅师更有“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佳话流播丛林。

夹山善会禅师经船子德诚和尚一番锻炼后,终于大彻大悟,临行时船子和尚叮嘱说:“汝今既得,他后莫住城隍聚落,但向深山里、镢头边,觅取一个半个接续,勿令断绝。”

元代石屋清珙禅师有诗偈道:“古人为道入山中,日用工夫在己躬。添石坠腰舂白米,携锄带雨种青松。担泥拽石何妨道,运水搬柴好用功。体懒惜衣求食者,莫来相伴老禅翁。”“添石坠腰舂白米”一句用六祖惠能在五祖会下碓坊舂米的典故;“携锄带雨种青松”用的是临济义玄禅师在黄檗山栽种松树的公案。可见自古及今,修禅必定是和农耕结合在一起的,农禅并重,不可偏废。禅机不在别处,就是在日用功夫中。

如今的年轻人不要说劳作,连庄稼是什么样,锄头、锨把如何把捉也分不清,更不要说出坡劳动了。

这样的年轻行者,我遇到过很多,兴冲冲地上来,很沮丧地离去,有的甚至发誓说,再也不来终南山住山了。

山依然是山,亘古未曾改变。而住山的人已渐渐看不见踪影。

 

如济赘语: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一定要守本分,一定要勤劳,这是栖隐者和修道者应有的人生态度,也是过清贫生活的基础。

清贫生活的实质是快乐和富足。快乐、富足不是指物质拥有,而是指我们的内心。

只有内心富足、快乐,才能守本分,才能知足常乐。

儒家经典中说:“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夷狄”在这里指未开化人群。依照佛家教理,我们此生富贵贫贱,都是上世修造业缘所得果报,自作自受,没有什么可抱怨的,这就叫守本分。人人都守本分,不贪、不嗔、不痴,这个世界也就太平了。

人应该勤劳,不可贪图他人劳动成果。懒惰的人总希望坐享其成,以最少的劳动换取最大收获,这本身就是不道德的。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大自然虽然慷慨,但不姑息懒汉。懒惰的人注定一事无成。

勤劳不仅指劳作,也指学习和思考。中国古代圣人孔子说,学习并且遵照着去做,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他的弟子曾参也说:我每天都会再三审视自己,用以修正自己的言行。

思考不是要我们考虑什么世界经济军国大事,或者柴米油盐等生活琐事,而是要我们时刻关照自己的内心是否清净,起心动念是否还有贪嗔痴三毒烦恼等。这叫做正思维,也叫做正知正见。

无论世出世间,正知正见最为重要。

沩山禅师对仰山禅师说:“只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只要知见端正,就不担心误入歧途,这是立身的根本,修道的根本,不可不知。

学习、思考、劳作如此,修道更是如此。唐代神秀禅师那首偈子对我们现代人或许更加有用:“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修道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修道者除了发心纯正、正知正见外,在修持上更要勇猛精进,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唐代长庆慧棱禅师坐破七个蒲团,赵州和尚八十岁还行脚参访,都是很好的示范。

一位老修行告诉我,看一看住山人的茅棚,看一看他们的脸色,就知道他们的修行功夫如何了。

真正的修行人,茅棚一定打扫得很干净,劈柴、蒿草都堆架成垛,身上的衣服虽然破旧,却清洗得一尘不染。他们除了时时拂拭心上的尘埃,也洗净衣上的污垢。

晴天砍柴,雨天诵经。

白天劳作,夜晚打坐。

无论动与静,他们的心始终在功夫中,绵绵密密,未有丝毫懈怠。他们身体健康,腿脚轻盈,脸色红润而有光泽,充满安详和喜悦。他们深深地懂得农禅并重的道理。

住山就是要抛弃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生活习惯,过清贫快乐的山居生活。不依赖他人,不依附社会,将自己融入到大自然中去,单纯而诚恳。用汗水浇灌脚下土地,用智慧长养心中菩提,时时警示,刻刻自省,这样才能真正在山里住下来。

住山还要与山相适应。以山为邻,以山为友,以山为依止。将自我身心和山林融为一体,这样才称作住山。

苏轼有《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尽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真正住山的人,不但入得了山,也出得了山,这样才能真正得山居之乐。

入山要眼前无山,出山要心中有山。眼前境界是山,自我身心也是山。时时刻刻,我们都安住在山林里,简穆宁静,如如不动。这样才称做住山。

试问山上的白云和溪中的清泉,你们还记得那些衣袂飘飘的住山人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