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肠道菌群决定健康?这项研究发现基因控制菌群!

 昵称41082923 2017-09-24

最近几年,有关营养和健康领域最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是肠道菌群。

科学家们发现肠道菌群发挥的作用远超你的想象,以至于出现了“第二大脑”、“第二基因组”的说法。

“吃屎去吧”这种骂人的话竟然摇身一变成为了治病的黑科技,下图为粪便胶囊。

不过,人类对于肠道菌群的了解还远远不够,例如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基因可能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肠道菌群构成。

该研究的出发点是试图控制牛排放的甲烷。

今年夏天大范围的持续高温让很多人再一次感受到“全球变暖”的威力,导致变暖的因素可能有很多,比如太阳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等,其中甲烷就是温室气体之一。

很多人并未意识到,吃牛排、喝牛奶实际上是要增加很多碳排放的。

因为牛在饲养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甲烷,而甲烷造成温室效应的能力是二氧化碳的25倍!

据国际粮农组织估计,目前温室气体排放中,14.5%来自动物养殖(猪、牛、羊、家禽等),其中一半以上来自牛。

牛产生的甲烷主要来自胃肠道微生物发酵,那能不能改变菌群的构成呢?

在该项研究中,牛按基因分为8组,每组分别喂两种饲料,然后将每一头牛关在单独的密室里,测量它排出的甲烷量。

结果发现,排放量最大的牛一天可以排出200克,排放量最小的是140克,差异显著。

尽管不同饲料的甲烷排放量有差异,但不同基因之间的差异更明显,那些排放大户无论吃哪种饲料都一样的“高排放”。

这说明牛的基因和胃肠道中的微生物菌群有密切联系,更可能是(天生而来的)基因决定(后天获得的)菌群。

由此,科学家们想到,与其人为干预牛的菌群,不如直接去筛选“低排放”的牛。

通过检测牛胃肠道细菌携带的20个和产生甲烷有关的基因,可以很快知道这头牛产甲烷的能力。

通过基因筛查和良种培育,理论上最终可以筛选出“0排放”的牛,而且不含产甲烷细菌的动物的生长和健康状况并不会受到影响。

“0排放”的牛到底有多大的环保价值很难说,但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还是值得肯定的。

更重要的是,这个研究揭示出基因与健康不为人知的一面:它可能通过调控肠道菌群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当然,动物基因影响或决定“第二基因组”的机制还不得而知,未来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加以证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