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3日,“破界 / BAZAAR150周年时尚艺术大展”全部展品正一一就位,翘首期盼大展开幕。 徐龙森说:“一方面,“破界”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或者观念的延伸;同时,“破界”也可能是核心的变化,它可能是内心本身一次裂变,或是内外同时进行的。破界是一个多重复合的破界,而不仅仅是观念的,或者空间意义上的一个界定。在创作山水的过程中,我尊敬传统表达方式的同时,也想把它撕掉,甚至拒绝它进入我的领地。同时,我将隐含在传统背后的东西提炼出来。我在试图寻找传统的原代码,在原代码的前提下,让传统升级换代。 “破界”是观念的延伸;同时,“破界”也可能是核心的变化。2017年9月25日,由《时尚芭莎》出品,YT、创意品项联合策划的“破界 / BAZAAR150周年时尚艺术大展”,即将在首站北京今日美术馆与观众见面。历时1年筹备,这场跨越了150年历史、包含了300张经典影像作品、7位国际艺术家作品、16家时尚品牌75件时尚臻品的时尚大展,终于进入激动人心的开幕倒计时。 在距离“破界 / BAZAAR150周年时尚艺术大展”开幕仅剩2天之际,大展现场参展艺术家进入布展最后倒计时。YT在这紧张时刻,邀请参与大展的4位艺术家(艺术家团体),聊聊他们心目中的“破界”。 9月23日,已亲自在“破界 / BAZAAR150周年时尚艺术大展”现场奋战了2日的Robert Henke,他的激光装置作品《云纱》已经进入最后调试阶段。Robert Henke在“破界 / BAZAAR150周年时尚艺术大展”现场布展 Robert Henke的《云纱》,从高达12米的天花上悬挂下纵长120米的薄织物,形成一种弯曲的幕帘的排布。房间的四个角落各安置一个激光器,每个都投射出十六道尖锐的光束。 幕帘的悬吊形状是使用“仿样内插”的数学原理计算出来的。 通过用激光束追踪表面,64条相交线合成的复杂几何图形得以通过光和雾的媒介而形成。 声音和激光通过算法过程实时控制,运动与声音事件同步,在展览期间创造无限数量的变化。 Robert Henke,《云纱》 在Robert Henke看来:如果想要在艺术或者科学领域甚至生活中有所进步,就必须要跨越已经存在的事物,找到新的表达方式。所以,包括艺术界、时尚界在内的很多行业,如果想要创造新的东西,就需要有意地去跨越一些被人们认为是牢不可破的边界。只有做出与众不同的事来,才能达到新的高度。问题在于,“破界”本身并不是一件难事,通过“破界”而创造出美丽、有意义的东西才是难点所在。 提到此次大展中,《云纱》的创作过程,Robert Henke说:“我会尝试各种各样的东西。我有一套具有结构性的方法——当某个想法产生,我会把它写下来,并到我的工作室,开始进行尝试。有的时候,这些想法能够实现,但也有时候我会遇到问题。不过好在,每当遇到一个问题,我都可以把它转变成一次机会。基本上,我是与我的激光和软件在形成一种对话,我有了想法就会去编写相应的程序,并倾听其结果。这些结果,有时会和我所设想的很接近,那我当然就很开心;有时却截然不同,那我就需要重新计划下一步该做什么。这样一来,或许我能获得新的东西,或许又是一场空,还得从头再来。对于艺术家来说,坚持不懈确实非常重要。没有成功也不能放弃,还可以再试试别的。” 经过刘建华及其团队整整2天的努力,刘建华的黑色陶瓷作品《黑色火焰》也已经基本陈列完成。刘建华正在逐个安放《黑色火焰》陶瓷部件 成百上千尊黝黑的陶瓷部件,共同构成了刘建华此次在“破界 / BAZAAR150周年时尚艺术大展”中展出的作品《黑色火焰》。在方正略带压抑感的空间中,无数的黑色陶瓷部件挣扎向上,像跳动的火苗也像无数把尖刀。与大展的“叛逆时代”主题遥相呼应。 刘建华,《黑色火焰》陶瓷部件 谈到大展的主题“破界”,刘建华说:BAZAAR经历了150年的历史,在这样发的过程中,文化、艺术的形态也经历了很大的变化。整个社会空间、时空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时尚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或是媒体与时尚、艺人的关系,在这个社会心态里紧密相连,相互之间产生互相影响的可能性。所以此次的大展以“破界”为名,刘建华并不认为艺术一定是需要孤立的完成,当艺术打破一些界限,或是融入到一个大的空间里面去,对于观众来说,或者是让观众更多的了解艺术以其他门类之间的关系,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对于自我的“破界”,刘建华说:“我认为有一些系列的艺术作品,是根据艺术家个人的线索去进行、发展并深化的,但有时候一些作品可能也会跟以往也一些差异。就好比一个人每天都很有规律的生活,也突然会在某一天宣泄。从我个人来说,如果要说‘破界’,当一个人经常会面对这个问题,就是他最希望有所突破的问题。当创作的状态好的时候,或者是灵感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产生的新的作品,就不需要时间去积累。在一位艺术家的艺术生涯中,创造一件突破性的作品并不容易,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需要自己不断的去打破一些东西。这个过程恰巧与“破界”相同,而每个人在梳理个人发展线索的同时,都在伺机寻求突破,事实上,每个人都在寻求破界”。 9月23日下午,艺术家徐龙森刚刚亲自带领灯光师完成了对参展作品《山水图腾》的照明设置。徐龙森在“破界 / BAZAAR150周年时尚艺术大展”现场布展 带有水墨质感的巨大立柱,伫立在“破界 / BAZAAR150周年时尚艺术大展”“东方美学”主题的展厅中,徐龙森的全新山水实验已经超越了东方和西方艺术的界限,庞大的尺寸和笔墨的情趣并存,令观众随着作品中看不出时间与空间、历史与地理存在感的“胸中丘壑”之山水,不断的攀向精神之高峰。同时,徐龙森的《山水图腾》与摄影师孙郡的中国风时尚摄影、夏姿陈的古典神韵时装一起,撑起了大展“东方美学”部分的恢弘东方质感。 徐龙森,《山水图腾》 回想起将《山水图腾》呈现在“破界 / BAZAAR150周年时尚艺术大展”中的过程,徐龙森说:“我觉得放些山水画的平面挂在展厅内,可能会显得格格不入。而当柱型的《山水图腾》呈现在大展中,《山水图腾》的现代性与时尚之间融合为一体。“破界 / BAZAAR150周年时尚艺术大展”探寻的正是每一个主题与整个大展之间融汇相连的关系,所以大展中的每一件展品都应该融为一体。 徐龙森说:“一方面,“破界”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或者观念的延伸;同时,“破界”也可能是核心的变化,它可能是内心本身一次裂变,或是内外同时进行的。破界是一个多重复合的破界,而不仅仅是观念的,或者空间意义上的一个界定。在创作山水的过程中,我尊敬传统表达方式的同时,也想把它撕掉,甚至拒绝它进入我的领地。同时,我将隐含在传统背后的东西提炼出来。我在试图寻找传统的原代码,在原代码的前提下,让传统升级换代。 作为“破界 / BAZAAR150周年时尚艺术大展”中的最后一个主题:“未来主义”,展望时尚与媒体的全新时代的作品,艺术家苗晶、侯珺硕带领的Hibanana Studio也在9月23日下午,进行作品《渐-第一章节(1.1-1.3)》的最后调试。Hibanana Studio,《渐》 “渐” «Transition» 是一个动态的时间的概念,在中文中意为一个情景向另一个过程的转化和过渡。在临界状态中的转化和变化,仿佛一个生命的完成,和另一个生命的开始。艺术家苗晶从大量的中国古塔、古门、动物、法器等元素中寻找灵感,创作了以视频为主体的动态雕塑。均衡动态运转中的门与道、时光与瞬间错综有秩地不断循环,透露出平衡之美及自然哲学。 侯珺硕认为,人们往往陷入了盲人摸象的困境,以偏概全地相信这个世界在人们的感知中的样子。人们体验这个世界的方式,和对这个世界认知的表达,就是他们的界限。而“破界”不仅只是打破认知与表达方式的边界,更是意识和体会到世间一切有形与无形背后遵循的那个“道”,明白边界本来就不存在。 Hibanana Studio,《渐》 苗晶说:破界是一种宽度,像一个“像素点”,可以无限自由的组合。其实每一次的创作都是在试图突破,从有序中拆分,再到无序中组合,这种结果是我不能确定的,但我很期待这种惊喜!就像我们的作品是通过声音与影像完美的结合给观者提供一个能量场,每个人的体会是不一样的。 在介绍《渐》时,侯珺硕这部作品的创作中,我经历了三重“破界“的考验。第一是打破声效与音乐的界限,无论乐音还是噪音,只要是可以表现作品氛围的就是对的,我的角色是作曲还是声音设计并不重要;第二是打破失控与控制的界限,对我来说这部作品的难度在于用声音表达出一种状态,而不是某种具体的情感,因此创作中使用了很多即兴和随机的手法,但又经过了后期细心的筛选与重组;第三是打破作品与观众之间的界限 - 声音作为连接观众与视觉的纽带,既要服务于视觉,又要呈现出视觉表现之外的维度,我希望这部作品的声音能让观众忽略了视觉是在屏幕上呈现的,我想让他们进入作品的空间中。 2017年9月23日,“破界 / BAZAAR150周年时尚艺术大展”全部展品正一一就位,翘首期盼大展开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