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花到冬天才会开,但是不是梅花,一小朵一小朵的,严冬之际,枯叶铺地,然在北方河畔,却可见开着金黄如菊的小花。《广雅》云:“北草冬荣,忍冻而生,故有款冬、苦萃诸名。”款者,至也。“雪积冰坚,款冬偏艳”正说明它“至冬而花”的特点。 它就是款冬花,款冬花春天一到就率先长出。虽被冰雪覆盖,到时也照样发芽生长。春天人们采集它来代替蔬菜,味道香美可口。有意思的是,古人用款冬花止咳还有一种特殊的方法——燃烟止咳。这种方法最早出现于宋代。只不过,现在医学越来越发达,这种比较麻烦的治病方法就慢慢被淘汰了。 【款冬花的传说】 唐代著名诗人张籍,唐贞元年间考中进士,曾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等职。张籍早年家境贫寒,一生多病体弱。有一次他不幸外感风寒,连续数日咳嗽不止,因无钱医病,病情日渐加重。此时他心急如焚,一筹莫展。忽然他想起曾经有位僧人对他说起一种叫款冬花的中药,治疗咳嗽特别有效。 于是他就嘱家人采来款冬花,煎服数次后,病情果然大减,咳嗽也止住了。他高兴地写下了吟诵款冬花的诗:僧房逢着款冬花/出寺行吟日已斜/十二街人春雪遍/马蹄今去入谁家。此诗既是他对那次亲身经历的回忆,也是对款冬花的由衷赞美。 【款冬花的功效和作用】 款冬花是传统中药。其性辛温,入肺经,具有止咳、祛痰、平喘功效,可用于治疗咳嗽气喘、肺虚久咳、痰嗽带血、喉痹等症。在用来治咳喘或久咳之时,多与紫苑相配伍同用,可消痰下气。因其性温,故适宜用于受寒咳嗽。款冬花的止咳作用较强,但祛痰的力量较弱,配上紫苑,则增强了祛痰效果。 1、润肺下气 本品甘能补,辛能散,温能散寒,故能用于肺胀、肺痿、肺痨、肺痈等证。①用于肺痿,因肺气虚弱、气不化津、津液为涎,症见咯吐涎沫,清稀量多,不渴,气短,神疲乏力,用本品配健脾燥湿之品,如黄芪、党参、白术、山药、薏苡仁等同用。②用于肺痈,即肺脓疡,可与芦根、薏苡仁、桃仁、冬瓜仁等同用。③用于肺胀,即肺气肿病人,可与太子参、黄芪、玉竹、沙参、麦冬等同用。 2、止咳平喘 本品有温化寒痰、润肺养阴、化痰止咳之功效,可治疗寒邪袭肺而引起的咳嗽、哮喘证。用于痰嗽哮喘、遇冷则发,可与炙麻黄、杏仁、苏了等同用;若咳嗽带血,可与百合研末蜜丸;若用治暴咳,可与杏仁、贝母、五味子等同用。 【款冬花配伍方法】 1、配紫菀 紫菀与款冬花相伍,为临床化痰止咳的常用对药。紫菀辛散苦泄,祛痰作用明显,偏于化痰止咳;款冬花辛温,止咳作用较强,偏于宣肺止咳,二药相须合用,可收消痰下气之功,止咳之效倍增。 2、配苏子 苏子质润,下气消痰功著,又有温中降逆之功;款冬花辛甘温,止咳力较强,偏于宣肺止嗽。二药相伍应用,化痰止咳之功大增,又能温中降逆,理气则助痰化,降气则咳喘定,临床治疗哮证、喘证均有满意疗效。 3、配杏仁 杏仁最善入肺和大肠二经,是临床常用的降肺气、疗咳喘之品,并有润肠通便之力;款冬花辛甘温,入肺经,有润肺下气之功,又有止咳定喘之力。二药相配,能使润肺止咳之功得到增强,并且有较好的润肠通便作用,常用于肺燥干咳、肺虚久嗽、肠燥便秘、体虚不宜攻下者用之最佳。 4、配射干 射干有降逆祛痰、破结泄热之功,能消痰涎、利咽喉、解热毒;款冬花辛温性降,润而不燥,有润肺下气止咳之效。二药相伍,降逆止咳平喘之功大增,又能清热解毒,临床用于寒邪袭肺引起的哮证最佳。 5、配百合 百合敛阴润肺,大凡肺热炽盛、气火灼金、津伤肺燥或肺虚久咳、痰中带血等,可以此清肺热、润肺燥而止咳嗽;款冬花辛温而甘,润而不燥,专能顺理肺中之气,止咳作用较强。二药同用,具有相使、相制两重意义。款冬花佐百合,加强润肺止咳之功,百合之寒可制款冬花之温,具有较平缓的润肺燥、止咳宁嗽作用,为肺虚燥咳、久嗽不止、痰中带血之证所宜。 6、配人参 人参有大补元气、补肺益脾、生津止渴、安神增智之功;款冬花有润肺下气止嗽之功。二药相伍,有强大的补气助元作用,又有益肺止咳之功,肺虚和肺痈之证用此药对最宜。 【款冬花食用方法】 1、雪梨款冬花百合瘦肉汤 除款冬花外将各汤料浸泡、洗净,并用煲汤袋包裹;雪梨去皮、芯,切块;猪瘦肉洗净切块。将汤料与猪瘦肉、姜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约10碗量),武火煮沸后,改文火煲约1小时,下雪梨,煲约30分钟,调入适量食盐便可。此量可供3-4人用。 功效:此汤略带中药气味,但清润可口,且具有清热平补、润燥健胃的功效,为男女老少所宜。 2、款冬花粥 款冬花10g,大米100g,白糖适量。将款冬花择净,放入药罐中,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连续3~5天。可润肺止咳,适用于多种咳嗽、气喘。 3、川麦冬花雪梨膏 川贝母、细百合、款冬花各15g,麦门冬25g,雪梨1000g,蔗糖适量。将雪梨榨汁备用,梨渣同诸药水煎二次,每次2小时,2液合并,对入梨汁,文火浓缩后纳入蔗糖,煮沸即成。每次15g,每日2次,温开水冲饮或调入稀粥中服食。可清肺润喉、生津利咽,适用于秋燥咳嗽、肺燥干咳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