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突然聊到了精神底层的问题,想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如果大家看冯小刚,梁左,王朔那代人的作品,时常会发现一些明显有时代烙印的表达习惯,比如说有的角色动不动就说“我向毛主席保证...”如何如何,我这种80年代末出生的人是没有这种表达习惯的,因为我和他们那代人的成长环境不同,经历的事情不同,欣赏的文艺作品不同,所以我和他们在精神世界中沉淀到心灵底层的东西也不同。 我和王朔都是北京人,同一个地区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精神底层,而有的时候,即使是在同一个时代,不同的地区也会塑造不同的精神底层。 我在国博接待来自香港台湾的客人时就能明显感觉到这一点,台湾客人的精神底层和我就有着很大的重合,他们对传统文化和我有着相似的理解和认同,基本上我介绍的内容他们都能无障碍地接收。但是来自香港的客人是有些不同的,他们时常会对一些传统文化里的概念感到困惑,比如说四字成语和一些历史典故他们理解起来就很难,而且有时候我普通话说快了他们也会要求我慢些。这是因为来自香港的客人成长在一种和我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从文化到教育,从生活习惯到共同记忆,都是不同的,这塑造出了另外一种精神底层。 我想如果《我爱我家》在香港的电视台播出的话,收视率一定会很惨淡,正如一些北方人很难欣赏周立波的海派清口一样。 精神底层这东西就好像意识的背景音乐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是确实存在,它又好像是土壤,可以结出完全不同的文化果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