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为什么要给孩子教植物?

 mistyjungle 2017-09-24
我们为什么要给孩子教植物?---植物板块教学回顾X

五年级时,孩子们开始学习植物。在此之前的四年级,他们要学习动物。遵循着孩子的身心成长轨迹,三年级孩子们开始和世界有了分离感,初次意识到我和世界的关系,孩子们开始作为主体去体验这个作为客体存在并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所有的体验都是从人生活的世界开始,从人文的角度去体验世界上人、动物、植物、矿物在这个地球上的存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起初是从与人类最相近的动物开始,接着是离人类再远一点,有生命但是不会动也不会说话的植物,到了六年级,他们开始尝试走近距离人类最远、那些无生命的矿物。矿物、植物、动物和人类,组成了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可以说,在孩子的自我觉醒到自我体验意识出现、孩子与世界产生分离感之后,他们就开始了一步步地走进这个世界,体验这个世界,去将他们作为人对这个世界的体验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这种体验不是完全冰冷的理性、也不是纯智力的途径,而是带着情感去参与和经历。7到14岁的孩子,他们体验着这个世界、表达着这个世界的美;他们需要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和感受力,去和这个真实的世界相遇。
我们为什么要给孩子教植物?---植物板块教学回顾
在为植物板块教学做准备的时候,我自己对于为什么要给孩子们教植物并没有太深的体会。我翻了翻传统学校的生物自然课本,发现相关内容少得可怜,而且跟我手中的大纲完全不同。我们为什么要给孩子们带植物?我们想要通过这门课带给他们什么呢?2015年寒假,我带着彷徨和迷惑咨询Elyse老师如何去教植物,她回答说:“要带孩子们到自然中去,让他们去感觉植物的品质。”听起来没有那么明确的方向,也只好这样去做,尽量将每一种要带给孩子学习的植物放到它们生长的环境中,并且连同环境一起带入课堂,同时走进自然之中去观察和体验。
五年级整个
植物板块,我们的教室有正在生长的平菇和茶树菇,盆景里各种郁郁葱葱的苔藓和蕨类植物,旁边的几块石头上铺满地衣。我们花了一个礼拜的时间每天在校园里写生,观察并描绘看到的每一株植物:从芬芳娇艳的玫瑰到灿烂金黄的向日葵、以及孩子们最喜欢的蒲公英;从冬瓜叶子到荨麻的刺;从参天的杨树到树下的三叶草,我们尽可能地用手中的彩铅去描绘它们。
我们为什么要给孩子教植物?---植物板块教学回顾
然后回到课堂,从和人类婴儿的生命状态最接近的蘑菇开始了解。我们发现蘑菇和人类的宝宝有太多相似之处,接着是藻类、苔藓、地衣、蕨类、接着到了松树(怎么一下子就到树了呢?孩子们问)。我们还一起来看郁金香(当时已到夏季,郁金香的季节已经过去),最后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玫瑰吧!每种植物对应着人类的不同年龄,植物跟着人类一起在发展。我并没有告诉孩子们,我们所学习的这些植物其实反映出了跟地球演化发展相对应的植物演化发展史,从低等的菌类到可以开始自给自足的藻类,再到慢慢从水中踏上陆地的苔藓和地衣,从孢子植物到裸子植物,最后进化成了最完善的现在地球的大多数植物-------被子植物。被子植物还分为两大部分:低等被子植物和高等被子植物。这么一个宏大的关于生命的课题,就被暗暗藏进这条充满体验和感受的线索里,带给只有11岁左右的孩子。孩子们在植物课上,感受到植物带来的不同感觉,这些感受来自于植物跟人类的比对:喜欢黑暗的蘑菇、需要水的力量才能生活的藻类、相亲相爱的地衣、没有花所以要把叶子铺满整个世界的蕨类、即使是在最寒冷最艰苦的环境也都郁郁青青的松树、美丽却匆匆忙忙长大的郁金香、还有高贵的皇后-----玫瑰。孩子们每天上植物课都很兴奋,他们听老师讲关于植物的故事,近距离的跟植物接触,内心开始慢慢对植物充满崇敬和热爱。这期间,每天他们都要把课堂上吸收到的内容自己用文字和图画呈现在自己的主课本上。用以表达的文字题材不限,写文章写诗均可。每天的植物课,同时又是语文课。印象最深的是学习松树那天,一个孩子课后异常激动,写了一首关于松树的诗起名叫《傲雪青松》,另一个孩子看了以后拿出竖笛,试了一小会,吹出一段曲调,为这首诗谱曲。之后的好几个礼拜,我经常能听见他们在哼唱这首《傲雪青松》。这首谱曲的诗歌后来成为了我们班的班歌,每个孩子们都会唱,因为我们的班名叫“红杉树班”呀。
我们为什么要给孩子教植物?---植物板块教学回顾
我们为什么要给孩子教植物?---植物板块教学回顾
到了六年级,植物板块的教学内容就是对上学期所学内容的补充和推进。我非常想带孩子们去太白山待上一个礼拜,感受一下秦岭丰富的植物从山下到山顶的垂直分布。无奈时间已到深秋,山中寒冷,说是将要大雪封山,只好作罢,等待2017年春暖花开之时再去吧。这个板块内容不多,却非常重要。五年级的植物板块是把一个宏大的整体分成许多零散的点来讲,最后有一条隐含的线条将他们像珍珠一样穿起来。到了六年级,孩子们开始觉醒的思维,带来了更多的思考,于是我们就可以稍稍地走进植物的内部,看看一个生命的发展。在春天的时候,孩子们就在校园里南侧种了一大片向日葵,种子发芽了,冒出两片小叶子,孩子们把它们画了下来;小苗越长越高,长出了好几片叶子,孩子们也把它们画了下来;长呀长,天气越来越热,阳光越来越强烈,向日葵长得比孩子们还要高了,不经意间,一个个被花萼裂片包裹着的拳头大小的花苞也长出来了,孩子们又把它们画下来了;花苞慢慢地绽开,露出金色的花盘,花盘越来越大,就像一个小太阳,孩子们继续把它们画下来;日头越来越高,天气越来越热,向日葵成熟了,那段时间,校园里经常有孩子拿着金色花盘,拨出里面成熟或者未成熟的葵花籽吃。后来秋天来了,未被摘下来的花盘逐渐凋零,深绿色的叶片逐渐变黄,并耷拉下来,孩子们也把它画了下来。于是,在这样一个完整记录的基础上,进入六年级的深秋的时候,我们开始去了解一颗种子如何经历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最后又回到了一颗种子的过程。这是一个生命的循环,植物、动物、人类都是这样。于是从植物与人类的对应关系看,也可以有很多的对比和思考出来,这些简单的思考,带着情感,进入了孩子们的内心。
我们为什么要给孩子教植物?---植物板块教学回顾
Evelyne老师在2016年国庆前来校进行教学指导,国庆期间带领我们做植物观察。她曾经对我说:“我们教植物,是要把植物的灵魂(或灵性,soul)带给孩子。”如果没有五年级植物板块的经历和感受,到了带领孩子们进入六年级的我,听到这句话就不会有这种像是被击中了的感觉。我们做了这么多的工作,就是要带领出孩子心魂的感受力。我们学植物,不是要去解剖一棵植物,去研究它,然后当一个植物学家,这是到了高中以后才需要开始做的事情。就像我们小学的孩子去做手工,去画湿水彩,去吹竖笛,也并不是让孩子将来做一个手工艺人,或者一个画家或者音乐家,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让孩子经由这样的感受和体验去发展出别的东西。这些,事关一个孩子的心灵成长,是需要在最开始的时候就慢慢带给他们的。也不是仅仅停留在表层感性上,而不去发展思考和意志;通过对向日葵整个生命过程的参与、观察和绘画表达这样一个意志行动的过程,我们期望教学能真正将体验感受、意志行动和认知思考、智力学习、表达呈现平衡起来。
植物板块的某一课,我和孩子一起走进了花与蝴蝶这个看似小小的主题,去近距离了解它们。课后的主课本工作,我让孩子们将课堂内容以作文的形式写下来。其中一个孩子的作文是这样的:
我们为什么要给孩子教植物?---植物板块教学回顾
我们为什么要给孩子教植物?---植物板块教学回顾
花与蝴蝶
花蝶姐妹
花儿,是被大地俘虏的蝴蝶;
蝴蝶,是被放飞天空的花朵。
花与蝴蝶都是阳光的孩子,蝴蝶的花瓣就像是花的花瓣,躯干就像是茎,触角就像是花芯。花和蝴蝶就像是一对姐妹,花是大地上的蝴蝶,而蝴蝶则是天空中的花朵,可能是因为大地更喜欢花朵一些,而天空更喜欢蝴蝶一些,所以天空将蝴蝶放飞于蓝蓝的天空,而大地也将心爱的花朵留在了自己身边。但即使是这样,姐妹分开了,天空中的蝴蝶依然要去寻找大地上的花朵,大地上的花朵虽然不能移动,但也散发出阵阵香气,去呼唤天空中的姐妹。
光的孩子
向着明亮那方,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烧焦了翅膀
许多植物和昆虫都喜爱光,就连夜蛾也会不遗余力,扑向夜晚中的灯火,甚至因此丧命。花和蝴蝶亦是如此。在阴天和夜晚时,花儿收起了笑脸,有些花还会将花瓣合拢,而蝴蝶也会同它的姐妹一样,在没太阳的时候,也不会出来翩翩起舞。而当太阳出来时,阳光普照,花儿瞬间绽开大笑脸,蝴蝶也重新出来,为美好又伟大的自然界献舞。那时,你可以说:“看呀,花和蝴蝶在迎接它们心爱的太阳啊!”
向光而生
太阳那爱的光,每天照耀我,
在那澄明的阳光里,我崇敬你。
蝴蝶喜爱光。众所周知,蝴蝶是由毛毛虫变成的。其实,早在蝴蝶还是毛毛虫的时候,它就已经开始产生了一种对光明的崇敬。但毛毛虫是那样的小,既无法飞,也无法行走,它只是默默的凝望着那伟大的太阳,它要去追随心爱的太阳。慢慢地,毛毛虫长大了,它结出一个茧,把自己包在了里面。
毛毛虫“死”了,它“死”在了茧里。随后,茧里爬出了美丽的蝴蝶,它就像是毛毛虫的转世。毛毛虫不能去追寻太阳,它“死”了,但它感动了上天,上天把它变成了一只蝴蝶,蝴蝶又破蛹而出,接着去追随太阳。
通过蝴蝶,上天是不是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这篇作文让我和其他老师们深受感动和震撼。这样一篇充满诗意和富有哲理认知的文章出自于一个12岁孩子的笔下,从中反映出了孩子内心敏锐丰富的情感。这种丰富感受来自于植物课堂的学习,同时又能用自己的语言将之表达出来,令人惊叹。也许,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给孩子教植物的答案吧!
红杉树班(六年级)科学课程老师 刘莹
2017年1月20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