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长中最好的心态,是不抗拒

 我是鸭子要曰天 2017-09-24

做你自己的船长

文/韩大爷的杂货铺

1.

在我的成长经历中,对于某些事情的看法,或行为,发生过一些变化。

这些变化没有办法一刀切地说,是更好还是更糟。我只知道,它们在事实上已经发生。

一件事情是:我越来越不挑食。

目前菜单对于我来说,几乎不存在禁区。这在从前或者说小时候,根本是不可想象的。

童年的时候,算不上挑剔,却也对食物爱憎分明,比如说,但凡是动物内脏,下水,我基本是碰都不碰,还有一些类似于牛板筋、蚕蛹、鸭血等杂七杂八的食材,更是避而远之。

不清楚是什么原因驱使,我渐渐解放了口味,这虽然是个较长的过程,但结果令人瞠目结舌:目前见过的所有可食用的东西,没有我不爱吃的。

当然,内在的喜好次序尚存,美食字典中,永远会存在一些特别喜爱的食物,它们被重点标注出来,除此之外的所有,均安静和谐地躺在字典里,被冠名为“一般喜欢”。

是的,整个体系中,只有“特别喜欢”与“一般喜欢”两类,“讨厌”的食物,消失了。

后来我慢慢明白:与其说我渐渐解放了口味,不如说是口味渐渐解放了我。

2.

母亲是个宽厚过分的人,且不善拒绝,事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颇为在意他人感受——这个种子有时会长成令自己吃亏的苦果。

儿子像妈妈,我理所应当地继承了这个童年世界的优点,成人世界的隐患。

所以,在你我都知道的环境里,纠结是少不了的。

我曾经在老好人与真小人之间摇摆不定,选择了前者冷暖自知,选择了后者虽偶有甜头,却总不太顺意。

利弊相随,不可兼得的痛苦一度消耗了我不少了心思与时光。

但变化总在发生,又是不知什么原因,亦不知从何时起,我渐渐刻骨地体察到:

好人没好报,并不值得悲哀与介怀,从理性人上看,好人没好报,其实是现象,而非问题;从生物角度看,以自我为中心,很难打破精神隔阂,主动迈步到他人的一亩三分地,这也是天性。

好人注定会有好报,一方面是美好的期待与愿望,另一方面,也是不符合实际存在的妄念。

自私是一种被动的天性,而做个好人却是主观,更是自愿的选择。只做选择而不愿承担代价,是不合逻辑,也不讲道理的。

没选这个选项的人,自不必纠结,尽管去承担恶所带来的便利与惩罚。

选了此项的人,更无需多虑,只要事先清楚并承认这背后的代价。如果觉得不甘心,那么接下来要想的也不应该是“我是不是选错了”,而是“如何在做个好人的同时,尽可能地也让自己得到应有的好报。”

好人是不会先天有好报的,但聪明的好人一定有好报。

这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想并且觉得自己是好人,最起码也不赖,那么小时候尽可以去收获父母师长们主动配发下来的好报;长大后,也不需质疑好人该不该做的事,把精力放在如何使自己变得更聪明与智慧上。

这世界上但凡出现一个问题,都会存在着不止一个的,更好的解决方式。

3.

说起成长经历中的变化,还有一点,是最近才有所察觉。

那就是我越来越爱说话了。

这件事真可谓是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

小时候的我,比较内向,上黑板解答问题,全套动作跟机器人一模一样。跟家人打电话不出一分钟就挂掉,实在没什么好说或敢说的。

后来因为学习成绩好,老师还总惦记着让学生全面发展,就顺带常常让我参加各种活动,做主持人、做节目的演员、做演讲者、做辩论手、年级更高些,还要做一些尴尬剧的编剧与导演。

于是你能想象到:一对多式的发言,我渐渐被训练的如鱼得水,已经到了想紧张都很难的程度。

而另一方面,在一对一的私人沟通语境中,我仍是阴沉得紧,两相比较,人格几乎是分裂的。

这种撕裂与纠结同样持续了很长时间,不知过了多久,也不知被谁灌输了观念,总觉得这样不对,如此下去,断然是不利于将来的“人脉”与“社交”的。

于是在接下来的成长阶段里,我几乎是刻意地逼着自己去“学说话”,假模假式地学着“搞关系”,尽可能地试着精通“人情世故”。

结果可想而知,言多必失也好,河边走少不了湿鞋也罢,吃亏碰钉子接踵而至,躲都躲不开,有时自己也觉得挺尴尬。

这种阵痛且持久的打击渐渐将我的热情杀回了原形,我在那一阶段里常常会听见心里的另一个自己对自己说:社会很复杂,你还太嫩啦。

挫败感与对人与事的失望对年轻人来说,是很危险的事。一切种种让我变得麻木且封闭,敏感且脆弱,表面的相信下,是深深的怀疑与忧虑。

后来又是不知道什么原因,从何时起,我慢慢发现:坚持自我与融入他人压根就不矛盾,且几乎是一丁点都不矛盾。

这种心态催发出的一个改变就是:过去的我,如果遭到误解或产生交流矛盾,我脑海中跳出的第一个观念就是:

由它去,不要理那个傻瓜,能理解你的人不需要你解释,不理解你的人压根有没必要解释!等等等等。

可到后来,再遇到类似的状况,我往往会下意识地告诉自己:表达你,清楚地表达你,对他说,对他说,释放充沛的信息,消弭传播链条中的无畏消耗和冗余,一点点地去解开事实,能让对方多明白一点,就是一点,把嘴巴跟心连一起给他看,给他听。

这种心态催发出的另一个改变是:哪怕在一对一的私人语境下,我也不再封闭,不再如履薄冰。

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最近才发现:相比于之前的“假成熟”期下,巧言令色,战战兢兢,现在的自己,竟越来越爱说实话了。

我发现在大多数的状况下,虚伪确实能贪得便宜,但真诚,是真的更容易解决问题。

原来我不爱赞美任何人,一开始是压根就不想夸;后来是即便想夸,又觉得夸出来虚假;

但现在,顾虑皆无,只要是心里确实那么想,那么就会放心地夸;

原本常有个拧巴的执念在脑海中回想:“别装啦,别装啦”;现在,却总有个声音在提醒我:

“告诉他,告诉他。”

4.

成长,真的很美好吗?未必。

但同时,成长也不坏。

成长只单纯地等同于丰富和改变。

丰富和改变,本身就是中性词。

罗振宇在奇葩说的最后一期,说过这样一句话:

成长的本质不是提高,不是向好,成长的本质是变得复杂。

我相信会有许多人把这句话当成不咸不淡的论断,仿佛是耳朵已经听出了茧子,毕竟上至人生哲学下至鸡汤毒鸡汤,都在告诉我们:“社会很复杂,人很复杂,我们都在变复杂。”

但当我听到这句话时,坦诚讲,脑浆沸腾,激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

此复杂不等同于彼复杂,我们惯用的“复杂”是贬义大过褒义。

而成长给人带来的“复杂”,是中性的,甚至可以用“高级”与“高维”来替换。

记得当时,这句话下面还跟着这样的诠释:

成长是一个种子,所有包含的信息,逐步展开的过程。

可能有经历相伴,这是我目前听到过的,对于成长最好的定义。

真心的希望,每一个种子,都能不带任和恐惧、慌乱、成见与执念,解开这个心结,拥抱这份不好不坏的变化。

因为这不涉及向上生长也无关向下堕落,只需要三维立体的弥散,向四周开花。

End.

(其实成长没有“End”.它一直在进行中,哪怕是这一秒,也在发生……)


转载、开白等事宜请给我的经纪人bingo_发送简信。(注:点击蓝色字体即可,这个不是微信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