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早落昏

 山乡老人与海 2017-09-24

“那趟车的时间变了你知道吗?变成了17:55”

“是吗,是不是记错了,以前就是这个点?”

瘦下来的叶太肥起身,拿来手机,一串12306短信记录,往上翻,上一周的发车时间是17:43分。

哇,多了十几分钟呢!

“那到达时间是不是也晚了”

“没有,还是老时间”

哇,这是921调图的福利呀!

下午4点的时候,我煮上白粥,担心时间来不及又点了家附近的外卖,想着吃个早晚饭再走吧。




晚饭在徽州方言里有一种说法叫“落昏”,相应的,早饭叫“天光”,午饭叫“点心”,一日三餐精准地伴着日升日落的节奏。

早落昏这个词我小时候就知道了。那时候爷爷奶奶还住在乡间。距离宏村有一段路,那段路没有公车,成年人健走,可能要半小时左右。如果是夏天,到了宏村,村口桥头有一家小店,我爸会带我进去喝一杯冰牛奶。补给完继续上路。

小时候,除了黄山,其他景点还没跟国际接轨,更不知道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从宏村继续出发的路还是土路,一有车开过,就飞起尘土。好在那时候车也不多。年纪小,谁愿意走路呢?沿途遇见什么车都想搭一段。看见马车拖着砖瓦,都盼着车夫与爸妈是旧相识。马粪是绿色的,臭臭的又带着点青草的气味,我就是那时候知道的。

从爷爷奶奶那儿回家的时候,有一种办法可以少走路。黄昏前,有一辆老式的大巴从贵池开来,会经过村口。我们可以乘这趟车回家。于是有了吃早落昏一说。哪怕中午饭还没消化完,也要把晚饭提前吃了再走。吃晚饭前,老俩口总有一个要出门,拐进房子旁边的窄巷子,石板路的那一头,有一个叫“海”的小伙子,家里开了豆腐坊。他家做的豆腐干,被我们一大家公认是最好吃的,所以每次走的时候都要带上最新鲜的两包。

吃过早落昏,就去村口等车。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GPS,也没有等车的焦虑。比以往到达的时间,早到一点点,车子总会来的。小时候我晕车,但是坐这趟车不会,我爸说这是柴油车,所以闻不到汽油味。我现在看到年代剧里的公交车,总觉得很像那趟车。车体有蓝色的线条,车座好像是木头的,车窗打开,细细的沙尘和风一起吹在脸上。所以每次回到家,我妈一定要帮我洗头。(原来她的处女座属性早就开始暴露)




我上了中学,爷爷奶奶也搬离了村庄。什么时候,那天条路变成了柏油路。没到村口的地方,还修了一条新路,通向一处很开阔的停车场。我从没走过那条路,“我又不是游客”。

尴尬的是,走老路进村,没有人认识我,前几年,旅游公司驻扎在村口,管事儿的哥哥是跟我一个院子里长大的,就他认识我。他如果不在,工作人员总会上前,用普通问候我,提醒我买门票。我心想,“我又不是游客”。

村子里,一些面熟的老人已经不在了,毕竟在我还小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很老了。年轻人也不在了,那个豆腐干做得那么好吃的“海”也早早出门打工了。有一年假期,我和老哥老弟顺着巷子来到他们家,挺大的一个堂厅,天井下暗沉沉地只坐着一个年迈的老人。停业了好多年,莫名其妙来了几个人想买豆腐干,我们只好搬出“我们是XXX家的”缓解尴尬。

这句话今天依旧好使。有一次带着叶太肥村子里闲逛,几个玩闹的小孩说着普通话。我说,真的不一样了。

穿过巷子,有一处挺精致的古民居,村里人俗称“玻璃厅”,老哥他们在房子的院里用气枪打过麻雀。走到门口,我探头探脑,没等屋里的主人用普通话问候我,我就自报家门“我是XXX家孙女”。他让我们进屋,一下就猜出我是大儿子家的,还说出了我爸和我妈的名字,然后从爷爷奶奶的身体开始,问起全家人的近况。其实,我都不知道他是谁,他家都有谁。但是他让我觉得,这里还是有东西没有变。

(图不是我拍的,但这颗树绝对是爷爷家菜园子里的)



一直到今天,早落昏还是跟分别挂钩的。好像一定要多吃这一顿,说再见的时候才能少一点点遗憾。为了让遗憾再少一点点,每次从家离开,还要再带上点东西在路上吃。

减肥成功的叶太肥,对食物有了前所未有的克制。所以,早落昏以清淡为主。一块牛排都要我分担一部分热量。看我就着泡菜喝了两小碗粥,说:你少吃点泡菜啊,我不想跟你上演《蓝色生死恋》啊!

得得得,赶紧走吧您内,下雨天,别赶不上最后一趟高铁。12分钟的余额已经用完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