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雄安故事之孙犁的白洋淀情缘

 唯我英才 2017-09-24

孙犁(1913~2002)河北安平人。14岁入保定育德中学,开始阅读社会科学、文艺理论著作和苏联文学作品,毕业后流浪到北平(今北京),曾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1936年到安新县同口镇小学任教员,此后长期在冀中白洋淀一带工作和生活,熟悉了白洋淀一带风俗民情。

雄安故事之孙犁的白洋淀情缘

革命年代的孙犁

1937年冬在冀中区参加抗日斗争。在《红星》杂志上发表《现实主义文学论》,在《冀中导报》上发表《鲁迅论》。1938年秋到冀中军区抗战学院任教,讲《抗战文艺》和《中国近代革命史》。1939年春调晋察冀边区通讯社工作,编印了《论通讯员及通讯写作诸问题》,并编辑了晋察冀边区最早的文艺刊物之一《文艺通讯》。后在晋察冀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华北联合大学做过编辑和教学工作,同时进行文艺创作。1941年回冀中,参与编辑《冀中一日》文稿的编辑审定工作,并撰写了《区村和连队的文学写作课本》,即《文艺学习》。1944年到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这一时期发表小说《荷花淀》、《芦花荡》、《麦收》等。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冀中农村,参加土地改革,进行文学创作。写作了《钟》、《碑》、《嘱咐》等短篇小说和散文。1949年后在天津日报社工作,创办并主持了天津日报《文艺周刊》。曾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等职。

雄安故事之孙犁的白洋淀情缘

孙犁

孙犁是安平人,抗日战争前曾在安新县的一所小学教书,熟悉了白洋淀一代人民的生活,抗战时期又主要在冀中从事抗战文化工作,开始进行文学创作,他的很多作品的题材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特点,即抗战题材,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荷花淀》,这篇小说描写了白洋淀人民不屈的品格,男人上前线打日本鬼子,女人在家里搞生产,支援前线,没有人甘心落后。《荷花淀》里有一处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的细节描写:水生就要到队伍上去了,他嘱咐了“女人”许多话,最后,女人问他:“嗯,还有什么?”“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拚命。”这篇小说的影响已经越过了那个时代,今天文学界已将其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荷花淀派。孙犁的小说从多方面描写出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卷,人物形象鲜明,风格秀雅隽永,笔调清新流畅。具有很强的抒情性,语言优美清新,情节生动有趣,心理刻划细腻,富有诗情画意和浪漫气息。他的不少小说带有纪事的成份,有时难以分清其中的界限。

在孙犁笔下有一个壮烈的故事:故事仍然发生在白洋淀,不过这一次是在淀边的新安镇。新安镇四面临水,大汉奸熊万东住在有日本宪兵队把守的深宅大院里,整天不出大门一步,以为他的万世基业是稳如泰山的。这天是中秋节,他正在客厅赏月,忽然帘子一动,闪进一个人来。他一把抓起放在手边的盒子枪,厉声问:“谁?”“是我,大伯。”来人非常沉静,原来是参加了除奸团的他的一个侄儿。侄儿向他诉说,日本人到处抓他,他实在走投无路,才来求大伯赏他五十块钱,他好离开新安,到天津去做个小买卖,代价是,他愿意把带来的一支顶好的盒子枪送给大伯,一厢说着,一厢倒拿着枪,递了过去。熊万东拿起枪,走到钱柜那里去,他一猫腰,脑袋已经掉下来;随着一把钢刀的闪光,来人带好两支枪,已经上了房……作者说:“这就是有名的熊氏三杰的英雄故事中间的一个。”熊氏三杰的故事,抗战时期在冀中一带流行很广,在有关作品和文章中,曾经多次被人辑录或转述;就叙述的生动和精采来说,孙犁应属于最佳者之列。他继续说——……这位英雄不久牺牲在新安城下。他吃醉了酒,受了奸人的骗:“要拿新安了!”他跳下炕来就奔着县城跑去,他爬上城墙,敌人打中了他,翻身跌了下来。伙伴说:“你挂了彩,我背你回去!”

他一摆手,说:“不用!我是没用的人了。这样也就够本了!”他举枪打死了自己。

其实,敌人只打折了他的左腿。

关于他的两条腿,有很多传说,新安一带,都说他是飞毛腿。有人说,飞毛不飞毛不知道,反正他走路特别溜撒,孩童的时候,常见他沿着城墙垛口飞跑。

在冀中人民身上,孙犁看到了属于北方民族的那些最有光彩的品质。这种品质,实际上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某种历史个性,它是属于传统的,又是属于未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