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 | 他在降清明臣中默默无闻,却被日本人看作是与王羲之比肩的书法家

 昵称7536781 2017-09-24

2017年9月2日至2017年10月15日,浙江美术馆举办“健笔蟠龙——王铎作品展”,共展出王铎书画作品50余件。

明清易代之际,明代的许多文臣武将纷纷选择降清,著名的如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成为后世许多小说家津津乐道的素材;再如洪承畴,庄妃劝降洪承畴这一段传说中的情节在稗官野史中被增添了许多细节;还有力战而降的祖大寿、投降清朝的东林党领袖钱谦益……相比之下,与钱谦益同时投降的书法家王铎,就显得不那么出名了。


王铎画像

在我们的想象中,明代的书法家大多像沈周、文征明、董其昌一样,出生在江南人文兴盛之地,家境优渥,每天陶醉在诗文书画之中,和同好书画的朋友们出游、吟诗、观书、赏画,优哉游哉,度过一生。


沈周《东庄图册》之《拙修庵》

然而王铎,是一个另类。

1   明万历二十年的冬天,王铎生于河南孟津县一个贫困的农耕之家。家中的田地仅有十三四亩,有时甚至“不能一日两粥”,时刻有断炊风险。

为了维持生计,王铎的母亲甚至变卖了自己的陪嫁首饰,也像现在的穷人家一样,总是不忘叮嘱儿女:长大以后要忆苦思甜,不要忘了我们家曾经有吃不上饭的时候,有变卖首饰来换钱的时候。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王铎,性格敏感而倔强。成年后,他在一篇诗序中回忆自己的少年时代:“余少年贫,衣食为艰,鲜有掖者。余复崖然,不求人怜。”语气颇为高冷:我是完全靠着自己的努力,才取得了现在的成就。

与现代的励志故事一样,王铎的学业一直很优秀:14岁开始上学,30岁中进士后,考入翰林院,一路晋升,46岁就做了礼部右侍郎,两年后受命任南京礼部尚书。


王铎 行草《君宣年家兄翁判南康赠以六首》(局部),纸本,纵26.9cm,横166cm,公元1639年作,故宫博物院藏

同年,他的父亲去世了,王铎不得不回到河南老家去丁忧。

那一年,是公元1640年。

这时的王铎也许还在想着丁忧之后能有进一步的升迁。他当然不知道,再过两年,李自成的起义部队就会攻陷河南孟津;而四年以后,清军的铁骑将叩开山海关的大门,将他的官宦之路踏个稀巴烂,将大明王朝驱赶到历史的尘埃中。


“汲县之契”印蜕及边款

此印为李自成政权用印,李自成父亲名叫李印家,为了避讳,李自成将印改称为符、契、章、券等

面对如潮水般南下的清朝军队,王铎有两个选择:死,或者降。

或许是年少时期的贫苦生活让他对生命有自然的眷恋之情,或许是他想为自己的子孙后代打算,或许只是出于人类不想死的本能,王铎选择了降清。

然而这一步,他终究是走错了。

2   从内心深处来讲,王铎是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的文人,对明廷还是很忠心的,因此,降清这件事逐渐变成了他的一个巨大的思想包袱。

虽然清初统治者急于用人,对明朝降臣多采取宽容态度,也任命王铎以原官礼部尚书管宏文院学士,参与《明史》的编修工作,但王铎的精神还是日益消沉。

毕竟自己是众人眼中的“贰臣”,再怎么为新朝卖命,大多数人还是瞧不起你,忌惮你。这样的情况下,还有什么前途可言呢?

与王铎相识多年的钱谦益,在王铎的墓志铭中写道,王铎“既入北廷,颓然自放,粉黛横陈,二八递代。按旧曲、度新歌,宵旦不分,悲欢间作。”每天找一帮年轻漂亮的女演员,唱歌跳舞到深夜。

王铎自己也曾坦言:知道自己寿命不会长,所以每天歌舞娱乐、喝酒到日夜不分,不刷牙不洗脸,生了病也不吃药,久了自然痊愈以后,继续喝大酒。

唯一能排遣他心中郁结的,只剩下书法了。

3    王铎在书法上颇有天赋。他12岁开始学书,初临王羲之《圣教序》,三年以后便临得字字逼真。临帖,也成为贯穿王铎书法生命的一个爱好。


王铎34岁时,再临《圣教序》,上图为局部。原件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明末清初的书法界,流行的风气是向董其昌学习。董字的风格秀丽淡雅,布局疏朗,比较工整。在董其昌活着的时候,他的书法已闻名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大家都争相购买,当做宝贝。


董其昌行书《鹡鸰颂》

而王铎坚决反对董其昌的书风。他认为,书法应当取法高古,深入领会晋人法帖、汉代碑刻中那种“深奥奇变”的精神。在《观宋拓淳化阁帖》中,他说:“书不宗晋,终入野道……必又参之篆、籀、隶法。”


王铎临《兰亭序》局部

总之,高古,高古,再高古,高古是书法家的生命线。

为了守住这条生命线,王铎大量地临帖。

据统计,他的临写范围包括从古至今100多位书法家(包括无名书家)的作品,最多时曾一天临写15件法帖。与很多人临帖不一样的是,王铎的临帖并不总是讲究亦步亦趋的形似。相比之下,他更注重模仿原帖的精神气韵。


王铎《临褚遂良帖卷》局部

至于字体大小粗细、用笔、结构、章法,乃至与原帖内容是否一致,在王铎看来,通通都是细节,并不在乎。遇到原帖中有一些不好的字眼,如“凶”“丧”“灵柩”等,他会立即把这些字,乃至含有这些字的几句话,都删掉。

通过不断的临写和创新,王铎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书法风格:

在结体上,他糅合篆、隶、楷等多种书体的优点,看似笨拙而怪奇,却是大巧若拙、正极奇生。

在线条上,不流于滑放,且线条粗细变化强烈,产生强烈的对比,速度与技巧融为一体,沉稳而痛快,流畅又厚重。

此外,在创作时,还常常运用不同的墨色、材料,或夸张的字体变形,使得个人风格更加强烈,视觉效果更加震撼。

王铎还擅长用立轴来凸显自己书法的特色。那连贯的行气、充满张力的线条、独具匠心的留白,还有韵味十足的墨色变化,都给王铎的书法增添了无尽的艺术魅力。


王铎《行书五绝立轴》

4   除了上述几项特点外,王铎还拥有刻苦学书的精神。

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是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

他曾自言:“余于书、于诗、于文、于字,沉心驱智,割情断欲,直思跂彼室奥,恨古人不见我,故饮食梦寐以之。”做梦都想窥得古人书法的奥妙,深恨自己不能穿越回去。

他还曾这样评价自己:“自觉力有不逮,假年苦学,或有进步尔。”

这样的进取心和勤奋精神,加上他后半生颠沛流离的遭遇、降清后的心理冲突,都鞭策他在书法艺术上不断超越自我,突破现状,成为明末清初书法的一座高峰。


王铎《高适诗立轴》草书

然而,王铎只活了61岁。

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王铎走完了他痛苦而纠结的后半生,临终前遗嘱:用布素殓,垄上无得封树。

即使如此,在死去百年之后,王铎还是连同120多位投降清朝的明臣,被乾隆皇帝收入了《贰臣传》,彻底身败名裂。

而他的书法,则要等到20世纪80年代,才借助日本人的推崇,重新回到国内大众的视野中。在日本书法界,王铎的地位非常高,达到了与王羲之比肩的程度。

2010年北京匡时秋拍,王铎的一幅《雒州香山作》以4536万元人民币成交,创王铎书法作品拍卖的世界纪录。

不知王铎如果能看遍自己死后五百年的景象,又会说些什么呢?也许,后半生的巨变使他习惯了颠沛流离,习惯了消沉与麻木,而书法,就是他用来纾解郁闷之情,支撑他活下去的一盏希望之灯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