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家庄村的郑家老戏班

 songsgt 2017-09-25
这座村,满眼翠绿,一排排白皮松绵延伸展,生机盎然;这座村,遗迹众多,一个个历史传说在流传,意味深长。“韩琦本是真君子,执刀自刎表心迹。她母子三人告下你,我劝你相认莫迟疑。人能回头是善意,你富贵莫忘糟糠妻。”高亢激昂的秦腔《铡美案》从依山傍水的村落中传出。发生在渭滨区石鼓镇孙家庄村里的故事,就是围绕着秦腔和这群唱秦腔的人展开——

            孙家庄村的郑家老戏班
         2017.9.22宝鸡日报 王星  杨淋壹


这座村,满眼翠绿,一排排白皮松绵延伸展,生机盎然;这座村,遗迹众多,一个个历史传说在流传,意味深长。“韩琦本是真君子,执刀自刎表心迹。她母子三人告下你,我劝你相认莫迟疑。人能回头是善意,你富贵莫忘糟糠妻。”高亢激昂的秦腔《铡美案》从依山傍水的村落中传出。发生在渭滨区石鼓镇孙家庄村里的故事,就是围绕着秦腔和这群唱秦腔的人展开。

唱   戏


    震天动地的鼓乐、高亢激昂的唱腔、人头攒动的观众,将秦腔定格在村民们的心中。这一腔,是流淌在孙家庄村人身体里的血液。

    今年 87岁的孙超,是村里的老秦腔艺人。他 7岁学戏, 14岁登台,在 80年的戏曲生涯里,他一直坚信“戏比天大”。闲暇时,孙超喜欢吼上几嗓,现在虽做不动武戏动作,但他在秦腔舞台上的高吼低鸣,却丝毫不见半分老态。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秦腔艺人郑智忠的戏班曾名噪一时,他被人称作“郑班长”。孙超正是郑智忠的徒辈,但未正式拜师行礼,因为他俩按照辈分算,实为同辈。在村里,说到“郑班长”,上了年纪的人都有印象——  他身高 1米 65左右,人很清瘦,嗓子特别好。

    新中国成立后,郑智忠在孙家庄村成立了业余剧团,村民的习惯将剧团叫作“郑家戏班”。郑智忠常常给团员们排戏并导戏,同时,他也上台演出,唱须生。虽目不识丁,但凭借着过人的毅力与耐心,郑智忠能熟背一百多部戏的戏词,还擅司鼓,很受人尊敬。大家都说他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爱戏、学戏、唱戏。

    孙超说,正是在郑班长的影响下,他才对戏曲充满了热爱。如今自己虽然年纪大,但仍能记住几十部戏,像《法门寺》《铡美案》等曲目,更是张口便来。

    孙超的父亲、叔伯都喜欢唱秦腔,而且唱功了得,在当地至今还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三乡的剧团不得见,离了孙生长一家不能转”,这里的“孙生长”正是孙超的叔伯。在家人的影响下,孙超从七八岁起就跟着大人们听戏学戏,后来,学成的他主唱旦角,有时也唱花脸和须生,加入郑智忠的戏班后与郑班长合作了三十多年,秦腔成为他最亲密的伙伴。

    孙超说,以前学戏都是师徒之间口口相传。他从师傅们的口中听下许多部戏,自己死记硬背,下笨功夫,可是这种笨功夫也很管用,他记下了大量戏本,会多个行当,成了戏班里的“多面手”。

    紧密的师徒关系也使得秦腔艺人们十分尊师重道。郑智忠如此,孙超亦是如此。此外,孙超记得郑智忠还十分重视守时,所以每次戏班有事商量或者有演出时,只要郑智忠一喊,郑家戏班的人都能准时赶来,从不迟到。

    说起村里的秦腔演出,孙超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当地的“二八古会”了。古会的时间,是农历的正月二十八,每到这时,邻村的村民都会赶来孙家庄村过会,会期足有三天四夜。锣鼓响起,戏台大幕拉开,台下观众摩肩接踵,台上艺人身着戏服唱念做打,戏台檐上垂挂着彩纸帷幔,好不热闹。戏班上午和晚上唱本戏,中午唱折子戏,一天不断。

    说到这些,孙超抬起颤巍巍的手,摆了摆,叹道,现在村里虽然还有些曲艺爱好者,但是再也没有当年那样规模的戏班了,再也没那么热闹了。

    孙家庄村党支部书记韩小平在提到村上曾经辉煌一时的郑家戏班时,也颇为感慨,他说近些年村上已经开始重视对秦腔的保护和发扬,开展自乐班等活动,采购了二胡等一批乐器,希望能对戏曲的传承尽一份力。


庙   宇


    孙家庄村位于秦岭北麓,离市区不到二十分钟的车程。 9月19日,记者驱车赶赴孙家庄村。远离了繁华喧闹的城市,沿着石陵路一路向南,窗外的景致从各色的住宅商铺逐渐变为绿色的农田山峦。据村长郝林虎介绍,这些年村上重视环境保护,减少了很多污染环境的养殖业项目,还修了绿色长廊,并于 2014年被评为省级卫生村。

    景色独好的孙家庄村,还有许多文物古迹可寻。被中华儿女视为寻根地的天台山,又称终南天台,以幽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地貌、众多的文物古迹闻名于世。孙家庄村村南的中岩山是渭滨区石鼓镇境内游览天台山的第一门户,缓步登上中岩山,山峰巍峨高耸,密密匝匝。山门为仿古建筑,呈三洞过庭式建筑,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山上有一石门,额刻“三天门”三个大字,其余小字由于年代久远,风雨剥蚀已不清晰。

    此外,据渭滨区博物馆馆长郝明科介绍,孙家庄村村南的天台山寺庙遗址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文物普查时宝鸡市古遗址之一。听村里的老人们讲,天台山寺庙遗址区内原有寺庙多座,有“一山六庙”之称,山为天台山,六庙则指以天台山寺为中心向外辐射的多座庙宇。天台山寺庙历史悠久,有学者推测此地曾是周人的祭炎地方。

    天台山林木繁多,且自然资源丰富。相传,唐代末期发生大规模战争,曾有大批官兵暂退天台山避乱;民国时期匪患猖獗,官兵们在此进行了大规模的缴匪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曾在天台山屯兵驻扎……据郝明科分析,天台山寺庙圮毁的重要原因,可能是因为战乱。他说,孙家庄村的古遗址主要有天台山寺庙、韩家庄遗址两处,这些古遗址能更真实地反映历史事实,作为一名文博工作者,他对这处遗址一直有所关注及研究,希望这些散落在乡村的古遗址能够得到更好地保护。


传   说


    在记者与村民们的交谈中发现,许多村民坚信孙家庄村与炎帝神农氏有着密切的关联,他们说,炎帝的故乡濛峪沟就在村南边的天台山脚下。

    那些关于炎帝的传说在孙家庄村中流传甚广,几乎每个孙家庄村人都能说上几个。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尽人皆知,而村里人口中神农骨台的传说,似乎令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更加丰满。相传,炎帝神农氏曾尝百草研制医药,希望为族人驱瘟去病。当他最后一次登上天台山挖草尝药时,误尝了毒草“火焰子”,最终断肠而亡,死于天台山老君顶下。族人们感念神农氏的恩德,在天台山设祠祭祀,以示哀悼,长达十天。后来,人们就把炎帝神农氏停尸之处叫作神农骨台。后世的人们为了纪念炎帝,在天台山建造了炎帝寝殿,修筑神农骨床,并在此长期祭祀。如今,寝殿原殿已毁,但骨台的石基仍然可见。

    天台山上还有一处著名的景点,三座山峰并立的天柱峰前,一鬼斧神工的岩石形似莲花,名为莲花顶,村里人更习惯称其为天台莲座,这曾是古陈仓八景之一。在莲花顶之西有一处山谷,宽广辽阔,树木蔽日,村民们说这是炎帝首创“日中为市”,交换所需物品的地方,称太阳市。

    相比天台山,孙家庄村人更熟悉一抬眼就能见到的中岩山,村民们因中岩山中间骤然凸起,便称中岩山为“尖山”。相传此山为道教圣地,村里人也十分认可这一说法。在村中的传说里,无量祖师出家武当山,后来到尖山,苦苦修行。一日,盘踞在尖山的大蟒拨云吐雾,打算趁暴雨之际迁徙东海,但这暴雨将催发山洪,淹没山下村庄,伤害无数百姓。无量祖师在山中巡查时发现大蟒的意图,他便腾云驾雾,斩除大蟒,山下百姓感恩戴德,将此故事讲于后人。此后,“祖师挥剑斩妖魔”便在孙家庄村中广为流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